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02 15:2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e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城镇化的概念、表现、动力机制。
2.学会比较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
/
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下图
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
2016
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导:3min
思(8min
):
1.P46,阅读城镇化部分,完成导纲相应位置
2.P47,阅读城镇化的地域差异,完成导纲相应部分(包括P48第二段.P49第一段发达国家的城镇化,P49第二、三段发展中国家城镇化,P49最后一段、P50第一段我国的城镇化)
3.P51,阅读第一二三自然段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部分
完成导纲
01城镇化
1.城镇化概念
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2.城镇化的表现
01
02
03
04
05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1987年
2013年
观察图中上海陆家嘴的变化,思考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城市化的发展,也会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两者相辅相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在大多数城镇,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社会经济
发展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提供就业机会
剩余农产品
剩余劳动力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活动P46,1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不同点:
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02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00
80
60
40
20
0
时间
城镇人口比例/%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城镇化
阶段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发展速度
初期阶段

缓慢
中期阶段
较高
加快
后期阶段

减缓(停滞)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城市群→大都市带
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大都市带。比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北美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这些大都市带具备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辐射功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经济中枢。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逆城市化现象
处于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滞后、虚假城市化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处于初期、中期阶段
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起步早,水平高
城镇化伴随工业化进行。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大多在
75%
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
90%。主要特征是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
(一)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较高。
城镇历史文化得到很好保护
2.逆城市化
时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发生空间: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含义: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原因:
①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
②小城镇或乡村基础设施完善
③交通便捷,城乡联系密切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相同点:
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
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特点
迁移方向
中心城区向郊区
城市向乡村、小城镇
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城市人口
增加
减少
乡村人口
减少
增加
原因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①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②小城镇或乡村基础设施完善;
③交通便捷,城乡联系密切
总而言之: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不同点:※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镇
郊区化
逆城市化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1.起步晚,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传统建筑与现代高楼形成鲜明对比(尼日利亚拉各斯)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发展不合理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
2.
发展不合理: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不同点
表现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低
与工业化关系
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化发展速度
相反
影响
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内贫富分化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负荷达极限,出现就业、住房、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
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拉丁美洲,例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相同点
发生的国家
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现象的本质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影响
都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巴西的虚假城市化
"虚假城市化"使得大量的人口进入到城市,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从而在城市里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在城市里生活极其艰难。大量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会集中到某些区域,从而形成规模巨大的“
贫民窟”。使得南美很多城市既有富有的一面,又有贫穷的一面。
印度的滞后城市化
(三)我国的城镇化
1、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起步
振荡
停滞
恢复正常
快速
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1)起步晚,目前速度快,水平较低。
(2)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
①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发展迅速;
②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中心城市发展较快,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
.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1
2
4
3
2、我国城市化的作用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3.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新型
城镇化
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课堂探究
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不同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都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课堂探究
2.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①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
②小城镇或乡村基础设施完善
③交通便捷,城乡联系密切
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课堂探究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现加速的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基本协调,仍有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20世纪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人口由市区迁
往郊区
人口迁往更远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03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
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1.原因:
②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
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
足球场
1.地形
——趋向平坦
(一)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气候
——
热岛、雨岛、干岛、湿岛、混浊岛效应
3.水文
八一桥·水漫金山
夏季“到长沙,来看海”
五一路·浪花朵朵
公交车·桃花潭水
袁家岭·飞流直下
4.生态
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废渣影响
城市土地质量
出现城市“热岛”
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要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态
使地形趋向平坦
产生“热岛效应”
使水系十分紊乱
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形成城市风,扩大污染范围
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污染
使城市生态系统脆弱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交通拥挤
(二)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住房紧张
3.就业困难
(三)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2.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
3.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4.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目标: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
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示意
一、城镇化
1.城镇化的概念
2.城镇化的表现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3.城镇化的动力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阶段※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3.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比较※
(逆城市化的原因※)
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5.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6.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表现、原因)※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课堂小结
优点: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
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
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由具备文化吸引力的中央公园和周围居住、商业部分以及外围大部分属于农用地的大型绿带组成。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城市运河相互联系。
(1)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2)兰斯塔德城市群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
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
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3)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迁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
2
亿元“邀请”50
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
5
000
余株树龄在100~400
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建设生态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但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擅自买卖属于违法行为。一棵苗木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小树在城市生长。
“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
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3)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04随堂练习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回答下题。
1.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②乡村居民收入减少 
③加快乡村人口迁移 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项目
1999年
2009年
2018年

城市数目/个
3
7
9

工业总产值/万元
36
200
1
765
000
4
213
000

城镇人口/万人
56
340
620

城镇人口比例/%
30.4
48.6
61.3
A.
A
B.
B
C.
C
D.
D
2.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交通拥挤,房屋集中,绿地面积少
B.城市生态系统缺少足够的分解者
C.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工业大量集中
D.城市数量过多,拥挤不堪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e
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