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02 12:0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5—86页。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课标》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单元最后还安排了“读书调查”的综合与实践活动。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课标》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统计的相关数据分析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不容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可以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掌握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通过与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对比,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通过讨论“怎样比较公平”,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4、通过与实际投篮数量的对比,自主地发现平均数的范围。
5、结合具体情境,自主地归纳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课前准备:
课件、实物等
?
一、情境导入,体会平均数
师:在前几天的口算小测中,我班有五个小组的同学得了满分,这是我准备发给他们的奖品(课件出示图片同时出示实物),你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师:为什么?
生:奖品有的多,有的少,这样不公平;他们都得了满分,应该奖励同样多的奖品。
课件出示: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师:那该怎样做,谁能帮帮我?
预设:
生:先看看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再平均分。
结合学生描述,让学生列式计算。(3+4+2+5+1)÷5=3(支)
师:你用了平均分的知识计算求出,很好。如果不计算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可以把多的放到少的里面。
师提出要求:请你边摆边说出你的想法。
学生操作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介绍:这样的方法,在数学上叫移多补少。
师:无论用哪种方法,我们都是把笔筒中不同的铅笔数量变得同样多,得到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个3就叫做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我们来看看,原来的杯子里是都有3支铅笔吗?(不是)你们观察的真仔细,3指的是这5个杯子中铅笔数量的平均水平,并不是说每个杯子中一定都有3支铅笔。关于平均数,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预设:平均数有什么用,怎么算平均数……(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观察与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数,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对“平均数”有好奇心。)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均数
师:关于平均数,大家有这么多想了解的地方,不要着急,我们来一起研究。最近有个事困扰我好久了,男女生进行了投篮比赛(课件出示投球结果),来找我做裁判,请大家帮帮我,怎么公平公正的判断出哪个队的成绩好?
小组讨论。
师:说说你的想法。
想法1:比总数。
求出男女队各自的投球总数比一比。
师:谁听懂了,你来说说。
让学生从中分析出人数不同,比总成绩这样不公平。
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
想法2:加减人数。
女生去掉一个人的成绩,再比较总成绩。
师:去掉谁的成绩?生:xxx
追问:如果你是xxx,这样做对你公平吗?
学生体会到去掉谁的成绩,对那个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
想法3:比平均数。
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就是算出每队的平均成绩再比较。
师:请你们动手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动手尝试计算每队的平均成绩并交流。
结合学生回答,师板书过程。
师:哪队的成绩好?(男生队)
师:谢谢你们的帮助。平均数代表了每个队的一般水平,7个代表了男生队的一般水平,6个代表了(女生队的一般水平)。那么7个、6个是每个同学投中的实际数量吗?
生:不是。
师:我们用平均数7、6与每个实际数量比一比大小,你会发现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总结:我们发现平均数并不反映实际数量,实际数量可能比它多,也可能比它少,还可能与它一样,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少的和最多的之间。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突出比赛的公平公正,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知到人数不同时,不能直接比较总数,感受用平均成绩比较的合理性,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初步学会根据平均数描述比较结果)
三、联系生活,例举平均数
师:生活当中,平均数是很常见的,比如(出示情境),这是几名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生:平均成绩、平均工资……
四、借助情境,总结方法
师:你真有生活经验。今天天气怎么样啊,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环境保护,以前老师小时候,有时候刮大风,经常看到垃圾袋飘在空中,特别影响环境,为此,亮亮特意做了个小调查,来看看亮亮家的情况(出示情境)。
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学生自主完成。师生共同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生:不是……
师:我们来看一个小资料:石家庄市裕华区,大约有25万户家庭;石家庄市,大约有300万户家庭 ;河北省,大约有2800万户家庭 ;全国,大约有4亿户家庭 ;全世界……
师:你有什么想法?
五、小试身手,挑战自我
师:我希望我们都能从自身做起,减少使用塑料袋。
出示1,2:自主完成,指名回答。
挑战自我:自主完成,交流方法。
六、拓展延伸,应用生活
师:同学们游过泳吗?小军想去游泳(出示情境)
学生独立思考。
师:你是怎样想的?
进行安全教育:总体来说,会有危险,所以一定不要用平均水深去判断。要去游泳一定要真正了解实际水深,在大人或专业人员的陪同下进行,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七、总结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