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南山双语学校
2021—2022学年度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章节培优训练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
一辆汽车以的速度从地开往地,然后立即返回,速度是。则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
A.
B.
C.
D.
无法判断
2.
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
A.
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B.
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C.
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D.
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3.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
图中段的路程
B.
如果测得段的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
C.
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
为了测量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可以将小车从点静止释放
4.
如图所示,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小球从点运动到点用时
②小球从点运动到点通过的路程为
③小球由点运动到点的速度大于小球由点运动到点的速度
④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A.
只有①②正确
B.
只有②④正确
C.
只有①④正确
D.
只有①②④正确
5.
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
B.
C.
D.
6.
甲同学和乙同学进行400米赛跑,甲同学比乙同学超前40米到达终点。如果让甲同学从原起跑点往后退40米,乙同学仍在原起跑点,按各自原来的速度进行赛跑,则(
)
A.
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B.
甲同学先到达终点
C.
乙同学先到达终点
D.
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7.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1)实验中,应该用
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
(选填“很大”或“很小”)的坡度。
8.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
(3)如果小车在整个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为,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则。
9.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均选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10.
如图所示是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时,每隔记录一次小球位置的图象,由图可知,小球所做的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从点运动到点的平均速度与从点运动到点的平均速度相比(选填“”“”或“”);从点到点的平均速度为。
11.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段的路程,如果测得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
(2)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
理由
。
12.
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则经过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13.如图所示,小车水平向右做直线运动。数字钟显示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从起点到终点通过的总路程是,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14.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点沿直线运动到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点到点是做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从点到点共运动的路程,小球从点到点的平均速度为(留两位有效数字)。
1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段的平均速度为段的路程为,比较与段的平均速度得
(选填“”“”或“”)。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图象,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处滚下,经过到达点时的速度为。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中点时的速度为,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则(选填“”“”或“”)。
16.
(1)某个运动的物体,前半段时间以速度运动,后半段时间以速度运动,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2)某个运动的物体,前半段路程以速度运动,后半段路程以速度运动,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17.
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和,表中所列的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完成下列问题。
特快
车次
特快
北京→杭州
北京起
站名
杭州→北京
15:50
0
北京
——
13:20
20:21
20:29
497
济南
8:41
8:33
1:161:24
979
蚌埠
3:54
3:46
5:455:53
1458
上海西
23:24
23:16
——
1600
杭州
21:20
(1)和列车全程运动的时间各是多少?
(2)列车全程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
一辆汽车以的速度从地开往地,然后立即返回,速度是。则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
A.
B.
C.
D.
无法判断
答案:A
2.
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
A.
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B.
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C.
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D.
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B
3.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
图中段的路程
B.
如果测得段的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
C.
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D.
为了测量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可以将小车从点静止释放
答案:B
4.
如图所示,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小球从点运动到点用时
②小球从点运动到点通过的路程为
③小球由点运动到点的速度大于小球由点运动到点的速度
④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A.
只有①②正确
B.
只有②④正确
C.
只有①④正确
D.
只有①②④正确
答案:C
5.
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
B.
C.
D.
答案:B
6.
甲同学和乙同学进行400米赛跑,甲同学比乙同学超前40米到达终点。如果让甲同学从原起跑点往后退40米,乙同学仍在原起跑点,按各自原来的速度进行赛跑,则(
)
A.
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B.
甲同学先到达终点
C.
乙同学先到达终点
D.
条件不足,不能判断
答案:B
7.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1)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答案:刻度尺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保持(选填“很大”或“很小”)的坡度。
答案:很小
8.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答案:
(2)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答案:0.09
(3)如果小车在整个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为,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则。
答案:
9.如图所示,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答案:时间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均选填“大”或“小”)
答案:大;大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0.25
10.
如图所示是小球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时,每隔记录一次小球位置的图象,由图可知,小球所做的是(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从点运动到点的平均速度与从点运动到点的平均速度相比(选填“”“”或“”);从点到点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变速;;0.0625
11.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点和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段的路程,如果测得时间,则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40.0;25.0
(2)在测量小车到达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答案: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
答案: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小车从到的过程中通过的速度不为零,小车通过段的时间与通过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段的时间
12.
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则经过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答案:8;0.7;变慢
13.如图所示,小车水平向右做直线运动。数字钟显示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从起点到终点通过的总路程是,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答案:4.50;0.90
14.如图所示是一小球从点沿直线运动到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点到点是做(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从点到点共运动的路程,小球从点到点的平均速度为(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加速;8.00;0.10
解析:由图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速度越来越大,故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由图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则小球从点到点运动的路程:;小球从点到点运动的时间:,
小球从点到点的平均速度:。
1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小球在做(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答案:加速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段的平均速度为段的路程为,比较与段的平均速度得(选填“”“”或“”)。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
答案:1.8
;1.5
;
(3)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图象,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处滚下,经过到达点时的速度为。
答案:
4.8
(4)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中点时的速度为,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则(选填“”“”或“”)。
答案:
16.
(1)某个运动的物体,前半段时间以速度运动,后半段时间以速度运动,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解:设物体全程所用时间为,根据可得,
前半段时间通过的路程
后半段时间通过的路程: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2)某个运动的物体,前半段路程以速度运动,后半段路程以速度运动,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设物体全程通过的路程为,根据可得,
前半路程所用的时间:,
后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17.
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和,表中所列的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完成下列问题。
特快
车次
特快
北京→杭州
北京起
站名
杭州→北京
15:50
0
北京
——
13:20
20:21
20:29
497
济南
8:41
8:33
1:161:24
979
蚌埠
3:54
3:46
5:455:53
1458
上海西
23:24
23:16
——
1600
杭州
21:20
(1)和列车全程运动的时间各是多少?
答案:解:以次为例,15:50从北京出发,7:50到达杭州,共用16小时;以次为例,21:20从杭州出发,13:20到达北京,共用时16小时;
(2)列车全程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答案:总路程,运行时间,平均速度:。
A.
B.
C.
D.
答案:A
2.
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越大,或越小,越大
B.
越大,所需的越短
C.
的大小与、无关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C
3.
一辆摩托车做直线运动,内走内走内走,…,则此车运动状态是(
)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
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C
4.
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通过的路程是乙通过的路程的3倍,甲、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2:3,则甲与乙速度之比是(
)
A.
9:2
B.
2:1
C.
2:9
D.
1:2
答案:A
5.
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图象,由图象可知(
)
A.
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
甲、乙两车经过一定相遇
C.
甲、乙都以匀速运动
D.
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答案:C
6.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
B.
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
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D.
甲的运动速度为
答案:D
7.
甲车从点、乙车从点同时相向运动,它们的图象分别如图1、2所示。当甲、乙相遇时,乙距点
,若甲、乙的速度分别为间的距离为
,则(
)
A.
B.
C.
D.
答案:D
8.如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体(
)
A.
在时间内的速度比在时间内的速度大
B.
在整个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在整个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D.
在内物体的速度为
答案:C
9.小明和小红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同时向相反方向匀速行走,后两人相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小明为参照物,小红的速度是
B.
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红的速度是
C.
以小明为参照物,小红是静止的
D.
如果说小明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
答案:A.
10.泸州甲、乙两车在一平直公路上沿同一方向运动,其中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时刻,甲、乙两车在同一位置
B.
在0到时间内,甲、乙两车的速度相等
C.
在到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
D.
在0到时间内,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C
11.甲、乙两车同时从点出发,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图象分别如图1、2所示。两车先后到达距点18米的处,时间差为
,则(
)
A.
甲比乙先到达处,
B.
甲比乙先到达处,
C.
乙比甲先到达处,
D.
乙比甲先到达处,
答案:C
12.
如图所示,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4次“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为。从频闪照片可判断,该木块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2位置的距离是
,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
答案:匀速;1.80;0.9
13.
如图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甲与一个跑步的人乙比赛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骑车者前进2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跑步者的速度为。
答案:10;12
14.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1)甲车的速度是。
答案:4
(2)若以乙车为参照物,丙车向
(选填“东”或“西”)做直线运动。
答案:西
(3)经过
,跑在最前面的小车是
车,它距后面的车的距离是。
答案:乙;10
15.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的运动图象,仔细分析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甲车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车的速度;第5分钟,甲车和乙车相距
;在距离点的时候,两车相遇。
答案:大于;50;100
16.
如图所示的是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奋力奔跑的场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
,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
,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物理学上采取
(选填“观众”或“裁判员”)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答案: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观众
17.
小明家离学校
,他以的速度步行上学,出发5分钟后,小明父亲发现小明的教科书忘记带上,立即以的速度沿小明上学的方向骑车去追小明。问:
(1)小明父亲经多少分钟能追上小明?
答案:由可得,小明行驶的路程,
小明父亲行驶的路程等于小明行驶的路程,
由①②可得,
,
解得:;
(2)如果小明父亲发现小明忘记带教科书的同时,小明也发现自己的教科书忘记带上并立即掉头返回,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多少千米?(小数点后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由可得,出发小明通过的路程,;
小明和他父亲相向而行时的速度:;
小明和他父亲相向而行时,相遇的时间:;
小明父亲通过的路程:;
小明与父亲在途中相遇时,离学校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