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师版)
第16课
三国鼎立
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
与
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
与
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
与
曹操
曹操
与
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
曹丕
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魏国建立。(标志西汉灭亡)
(2)
221
年,
刘备
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蜀国建立;
(3)
222
年,
孙权
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南京),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图表: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吴
229年称帝
建业
孙权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魏国发明家马钧发明翻车。
蜀国: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局部民族融合,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是东汉末年人;蜀国旗号是“汉”,不是“蜀汉”或“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3年魏国灭蜀;266年,司马炎夺取魏国政权,自立为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浮华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6、西晋灭亡原因:西晋统治者生活奢侈,政治腐败;八王之乱沉重打击了西晋,西晋从此衰落;西晋统治者剥削压迫内迁各族人民。
二、八王之乱
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
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十六国:
(1)316年内迁的匈奴族灭掉西晋,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
,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西周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争雄;西汉刘邦分封制---七国之乱;西晋分封制--八王之乱
★★西晋进步性:一是统一南北,大统一朝代;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民族融合。
★★西晋与秦朝相似:都是大统一朝代,都是结束动乱而统一;都是短命王朝。
★★定都洛阳:东周洛邑、东汉、魏国、西晋、北魏。
一.选择题
1.(2021滨州市4.)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D
)
A.
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
诸葛亮的《出师表》
2.(2021毕节市3.)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A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3.(2021临沂市4.)
“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B
)
A.
霍去病
B.
诸葛亮
C.
周瑜
D.
司马炎
4.(2021菏泽市2.)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D
)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5.(2021南京市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A
)
A.
吴国
B.
西晋
C.
东晋
D.
南朝
6.(2021桂林市4.)
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D
)
A.
牧野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7.(2021定西市3.)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C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8.(2021云南4.)图1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C
)
图1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9.(2021聊城市4.)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B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民族交融加强
C.
民族杂居相处
D.
中外交流频繁
10.(2021菏泽市3.)
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1.(2020深圳5.)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
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C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2.(2020遵义2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C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13.(2020黔南州3.)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B
)
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发明翻车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14.(2020绥化4.)(2分)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C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2020临沂1.)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在台湾台南县出土的黑陶,高雄市出土的彩陶,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特别是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和福建一带的原始文化有着相同的特征。据此可以判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开始于( D )
A.史前时期
B.尧舜时期
C.夏商时期
D.三国时期
16.(2020长沙1.)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A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
C.《资治通鉴》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17.(2020广东7.)魏普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昌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
A.民族交融加强
B.周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18.(2020聊城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C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19.(2020杭州2.)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D )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20.(2020山西3.)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B )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繁荣开放
D.国家统一
21.(2020广东7.)魏普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昌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
A.民族交融加强
B.周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22.(2020兰州5.)大伟所在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组内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你帮他们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C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繁荣开放的社会
23.(2020聊城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C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24.(2019青岛6.)“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B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5.(2019泸州12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D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6.(2019日照2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
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右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B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27.(2019广东3.)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D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28.(2019北京
4.)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C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二.非选择题
1.(2021苏州市28.)(6分)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3分)
(2021苏州市28.)(1)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特点:全国商业市场相当发达;大量江南市镇兴起;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影响:小说和戏剧(昆曲与京剧)创作蓬勃发展。
2.(2021湖州23.)(8分)人口迁移,影响深远。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的项目化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绘制路线,构建时空】
学习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选择其中三次人口大迁移,绘制了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推断引发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迁移的共同原因。(4分)
【筛选资料,分析影响】
学习小组又对人口大迁移的影响产生了兴趣,筛选出以下资料:
资料1: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资料2:(江南)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符覆衣天下。
——摘编自《史记》《宋书》
资料3: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2)结合材料,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4分)
(2021湖州23.)【答案】(1)空间特点:总体由北向南迁移。共同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民族关系角度: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经济格局角度: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2021广东中考3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句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日西胡,日高城.?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4分)
材料二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3分)
(2021广东中考31.)(1)民族:匈奴、乌丸、鲜卑。
原因:匈奴、乌丸、鲜卑等民族南迁中原后与中原的汉族等产生民族交融。
(2)信息:唐朝时胡人众多,擅长歌舞、演奏,相貌与中原人有明显的差异。
(3)变化:“胡“汉”之间的差异减少,中原对少数民族日益接纳,民族交融程度提高。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目
录
第1节
三国立局面的形成
第2节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节北方民大融合
第4节
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化
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题31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学生版)
第16课
三国鼎立
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
与
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袁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
与
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
袁绍
与
曹操
曹操
与
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作用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
曹丕
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魏国建立。(标志西汉灭亡)
(2)
221
年,
刘备
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蜀国建立;
(3)
222
年,
孙权
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南京),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图表: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
220年称帝
洛阳
曹丕
汉
221年称帝
成都
刘备
吴
229年称帝
建业
孙权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魏国发明家马钧发明翻车。
蜀国: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局部民族融合,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是东汉末年人;蜀国旗号是“汉”,不是“蜀汉”或“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3年魏国灭蜀;266年,司马炎夺取魏国政权,自立为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浮华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6、西晋灭亡原因:西晋统治者生活奢侈,政治腐败;八王之乱沉重打击了西晋,西晋从此衰落;西晋统治者剥削压迫内迁各族人民。
二、八王之乱
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
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十六国:
(1)316年内迁的匈奴族灭掉西晋,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
,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西周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争雄;西汉刘邦分封制---七国之乱;西晋分封制--八王之乱
★★西晋进步性:一是统一南北,大统一朝代;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民族融合。
★★西晋与秦朝相似:都是大统一朝代,都是结束动乱而统一;都是短命王朝。
★★定都洛阳:东周洛邑、东汉、魏国、西晋、北魏。
一.选择题
1.(2021滨州市4.)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C.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
诸葛亮的《出师表》
2.(2021毕节市3.)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3.(2021临沂市4.)
“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
霍去病
B.
诸葛亮
C.
周瑜
D.
司马炎
4.(2021菏泽市2.)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5.(2021南京市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
吴国
B.
西晋
C.
东晋
D.
南朝
6.(2021桂林市4.)
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
牧野之战
B.
官渡之战
C.
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7.(2021定西市3.)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8.(2021云南4.)图1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的政权更迭(
)
图1
A.夏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9.(2021聊城市4.)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民族交融加强
C.
民族杂居相处
D.
中外交流频繁
10.(2021菏泽市3.)
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1.(2020深圳5.)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学作品来了解史实。《三国演义》中“孔明草
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2.(2020遵义20.)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13.(2020黔南州3.)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诸葛亮——发明翻车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14.(2020绥化4.)(2分)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2020临沂1.)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在台湾台南县出土的黑陶,高雄市出土的彩陶,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特别是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和福建一带的原始文化有着相同的特征。据此可以判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开始于( )
A.史前时期
B.尧舜时期
C.夏商时期
D.三国时期
16.(2020长沙1.)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
)
A.三国吴简
B.《三国演义》
C.《资治通鉴》
D.官渡之战战场遗址
17.(2020广东7.)魏普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昌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周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18.(2020聊城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19.(2020杭州2.)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20.(2020山西3.)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繁荣开放
D.国家统一
21.(2020广东7.)魏普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昌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周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22.(2020兰州5.)大伟所在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组内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你帮他们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A.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繁荣开放的社会
23.(2020聊城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24.(2019青岛6.)“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25.(2019泸州12
.)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②的特征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B.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6.(2019日照2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
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右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27.(2019广东3.)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28.(2019北京
4.)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二.非选择题
1.(2021苏州市28.)(6分)人口迁移,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清代除军器,铸钱等手工业生产属官营和个别地区设立官营丝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种手工业均为民营。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对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3分)
2.(2021湖州23.)(8分)人口迁移,影响深远。某校学生开展了主题为“中国古代人口大迁移”的项目化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绘制路线,构建时空】
学习小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选择其中三次人口大迁移,绘制了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推断引发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迁移的共同原因。(4分)
【筛选资料,分析影响】
学习小组又对人口大迁移的影响产生了兴趣,筛选出以下资料:
资料1: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
资料2:(江南)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符覆衣天下。
——摘编自《史记》《宋书》
资料3: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2)结合材料,从民族关系和经济格局角度阐述人口大迁移的影响。(4分)
3.(2021广东中考3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句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日西胡,日高城.?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材料二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3分)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目
录
第1节
三国立局面的形成
第2节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节北方民大融合
第4节
魏晋南北时期的文化
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题31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