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2021年秋浙教版科学课件 八年级上册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节 神经调节
学习目标
知道人对刺激的反应过程。
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基本功能。
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掌握脑和脊髓的结构与功能。
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掌握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能区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返回
新课导入
返回
处于紧急情况时,作出迅速的反应,激素能做到吗?
一、对刺激的反应
新课讲解
影响人反应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一、年龄会影响人的反应快慢
二、是否受到干扰会影响人的反应快慢
三、接受信息的器官不同会影响人的反应快慢
四、……
建立假设:
提出问题:
新课讲解
比比看,谁反应快。
活动要求:无声条件下完成
反应快慢的测定
活动1
新课讲解
1.两个同学做好准备(0刻度端朝下),测试者突然松开直尺,被测试者要仅用拇指和食指将尺夹住。
2.记录被测试者捏住尺的那个位置的刻度。再重复做4次,求出5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被测试者接到的地方越靠近直尺的下端,说明他的反应越快。
一、放 二、接 三、读 四、算
新课讲解
火眼金睛
新课讲解
火眼金睛
新课讲解
火眼金睛
新课讲解
火眼金睛
新课讲解
读读看
新课讲解
直尺下跌距离与被测者反应时间曲线
新课讲解
在夹住落下的直尺的过程中,身体哪些器官作出了反应?
眼 神经传导 脑、脊髓 手
思 考
新课讲解
数数测
活动要求:无声条件下完成
让被测试者按2、4、6、8这样的顺序数到100的同时,重复上述实验,求出被测试者数数时夹住尺上与0刻度距离的平均值。
活动2
新课讲解
在本实验中,数数对反应时间有什么影响?
数数使被测者反应变慢
思 考
新课讲解
被测试者闭上眼睛重复上述实验。测试者在放开直尺的那一刹那发出声音,给被测试者一个信号,测5次,求平均值。
反应快慢的测定
活动3 闭眼测
新课讲解
比较活动1和活动3参与的器官有什么不同
耳 神经传导 脊髓、脑 手
思 考
新课讲解
1.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都是不一样的。
2.同一个人通过不同器官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快慢也是不一样的。
3.在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时,需要有许多器官的参与。
小结
新课讲解
眼、鼻、皮肤
神经
脑、脊髓
肌肉等
问题:同学在抓尺的过程中,有哪些器官参与了?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接受信息
——传导信息(传入、传出)
——处理信息(作出判断)
——作出反应(执行命令)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新课讲解
接受信息
处理信息
传导信息
作出反应
传导信息
对刺激的反应过程
新课讲解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来调节和控制,由多个器官协同作用,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一个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的连续的过程。
新课讲解
热敏小体(还有冷敏小体和触觉小体)
感光细胞
味觉细胞
嗅觉细胞
听觉细胞
新课讲解
神经细胞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又被称为神经元(neuron)。神经系统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据估计,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含1000亿个神经元,仅大脑皮层中就约有140亿。
神经元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由细胞体发出,分为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
新课讲解
树突
细胞核
细胞体
轴突
新课讲解
神经元
细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较短而分枝多,
接受信息
只有1个,较长,传导信息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新课讲解
同学们,你们回家的时候,在路上骑自行车会和同学一起聊天吗 这样有危险吗 为什么
想一想
新课讲解
5
以下细胞,哪个是神经细胞?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新课讲解
(1)眼是视觉器官,在眼的视网膜上有__神经细胞,它能接受 __刺激,产生刺激信号。
(2)鼻是嗅觉器官,在鼻黏膜上有__神经细胞,能接受__的刺激,产生信号。
(3)耳是听觉器官,在耳的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分布着__细胞,可接受声音的刺激,产生兴奋,产生信号。
气味
光的
感光
嗅觉
听觉
各种感觉器官中的神经细胞的分布。
新课讲解
(4)舌是味觉器官,舌的味蕾中有丰富的__细胞。
(5)皮肤分布着四类感受器、__感受器、__感受器、__感受器、__感受器,能感到种刺激产生信息。
味觉
热觉
痛觉
触觉
冷觉
新课讲解
人体的脑和脊髓承担着处理信息的重任。
传导并处理信息的系统
三、信息的处理
新课讲解
脑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
(12对)
脊神经
(31对)
周围神经系统
承担着传导信息的功能
承担着处理信息的重任
神经系统的组成
新课讲解
植物性神经
是指内脏运动神经,主要分布在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因主要参与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呼吸、消化和吸收等动、植物所共有的“植物性功能”而常称为植物性神经。
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不受人的意志所控制,不具有随意性,也称之为自主神经。(国外较多)
作用:调节内脏的活动(该神经若乱,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
新课讲解
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脊髓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1.脑神经:总共__,其主要功能是支配 __和 __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2.脊神经:共有__。其主要功能是支配身体的______、__及__的感觉和运动。
12对
头部
颈部
31对
四肢
内脏
读图并完成下表:
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
颈部
新课讲解
脑: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分
人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新课讲解
大脑:发达,分为左右两部分,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是人体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器官。
大脑皮层:大脑的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之间又隆起,形成回。沟和回大大的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
新课讲解
为什么每节课的时间定为45分钟,中间要休息10分钟呢?
既然脑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去保养好大脑,让它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设问:
1.经常使用和训练大脑 2.注意大脑的劳逸结合
3.加强大脑的营养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5.… …
保护大脑
思 考
新课讲解
大脑不同部位的功能
嗅觉
语言
运动
皮肤感觉
听觉
视觉
小脑
脑干
读图回答
1.脑的不同部位功能相同吗?
2.人的语言和听觉中枢分别在脑的什么部位?
左脑
新课讲解
大脑
小脑
脑干
小脑位于脑干的背侧,大脑的后下方。
小脑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协调肌肉的活动,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体平衡。
你知道小脑有哪些功能吗?
新课讲解
小脑的功能
被切除小脑后的狗的走姿
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站立不稳,行走摇晃,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新课讲解
脑干
脑干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如呼吸、心跳、咳嗽等。
大脑
脑干
无须任何意识的干扰就能保持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
学生讨论:
1.现代医学上判断死亡的标准。
2.植物人是怎么回事 ?
新课讲解
神奇的CT──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研究出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简称CT)。同常规X射线透视相比,CT可以对脑、肺、肝脏、肾等多种器官的多个层面或方位进行扫描,获取大量的信息后,将这些信息数字化,进而组合成多个层面或方位的清晰图像。
因此,CT使多种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此外,CT还具有检查简便、迅速、安全、无痛苦等优点。
新课讲解
脑死亡
脑不可逆地停止活动。脑电图呈现一条直线。脑死亡是确定死亡的标志。传统上把“心跳停止”、“呼吸消失”和“血压为零”作为死亡的标准。但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展,心、肺功能已可用人工维持,而一些原发性脑损害已使脑组织广泛坏死,其损害已不可逆转。从1957年提出脑死亡的概念以后,随着器官移植的开展,人们从临床、电生理、脑循环、脑代谢、神经病理等方面对脑死亡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脑死亡的概念已被不少发达国家的法律所承认。当确定为脑死亡时,即可停止复苏,脑死亡者的器官可供移植用。
判断人死亡的标准:
新课讲解
植物人
与植物生存状态相似的特殊的人体状态。除保留一些本能性的神经反射和进行物质及能量的代谢能力外,认知能力(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力)已完全丧失,无任何主动活动。又称植质状态、不可逆昏迷。植物人的脑干仍具有功能,向其体内输送营养时,还能消化与吸收,并可利用这些能量维持身体的代谢,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对外界刺激也能产生一些本能的反射,如咳嗽、喷嚏、打哈欠等。但机体已没有意识、知觉、思维等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
新课讲解
大脑 小脑 脑干
结构 分左右两部分,特别发达 脑干背侧 大脑的后下方
大脑的下面
功能 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 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应用 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 步行、奔跑等,保持身体平衡
呼吸、心跳、咳嗽等
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分
新课讲解
人不小心摔倒后,后脑着地比前额着地的危险性更大,为什么?
人体的心血管运动中枢、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生命中枢都集中在脑干,脑干又位于后脑位置,所以后脑着地比前额着地的危险性更大。
思 考
新课讲解
大脑
脑干
脊 髓
脊髓是脑干的延续;
脊髓能把有关信息传递给大脑,是大脑与躯体和内脏之间的重要信息传递通道。
——传导
新课讲解
脊 髓
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
结 构:
由许多神经元组成,有许多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
脊髓能完成一些躯体和内脏的反射活动
——反 射
新课讲解
当你的手碰到高温物体时,会怎样?
立即缩手!
应答性反应:
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的反应
碰到高温物体,手迅速缩回,是对高温刺激的应答性反应。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叫做反射。
反 射:
四、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新课讲解
刺激只能来自外部吗?
刺激可以来自外界的,如敌害、食物等, 也可以是来自体内的,如内脏器官发生病变引起疼痛性反射等。
思 考
新课讲解
反射弧的五个部分: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注意: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在自然状态下,五个部分缺少一个反射活动就不能完成
缩手反射是自动应答的,不需要经过大脑,这样缩短了反应的时间。
新课讲解
一个同学坐在椅子上,卷起一条裤腿,露出膝盖,让它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地扣击膝盖下面的韧带。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感受器)肌腱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股四头肌)
膝跳反射可以用来检查一个人的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膝跳反射可以达到什么目的?
思 考
新课讲解
日常生活中,手如果被针扎了一下,会马上缩回来,但打针时,你的手有没有马上缩回来呢?你知道原因吗?
缩手反射是一种天生的、迅速的、不自觉的反应。它的反射中枢在脊髓。而脊髓是人体的低级神经中枢,它的活动受到大脑高级中枢的控制(即受到人的意志控制)。
新课讲解
膝跳反射过程与“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的反射过程有什么不同?
神经系统是怎样调节成年人的排尿活动的?
脊髓里的低级反射中枢就是由大脑控制
人的膀胱(感受器)感觉到尿意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由脊髓传入到大脑,大脑开始处理信息,是不是有地方可以排尿,如果有,就通过传出神经,通知脊髓完成排尿活动,不然就告诉膀胱再坚持。
思 考
讨论
新课讲解
反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反射活动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的反射。
这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也称为本能, 有固定模式的行为,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就可以完成的,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由遗传控制这种行为不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者是消失。
五、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新课讲解
这种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是一种高级反射。
条件反射:
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
2.人类特有的反射,是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
出反应。
1.需要不断的强化,否则就会减弱,甚至会消失
谈虎色变
望梅止渴
画饼充饥
看见橘子就流口水
小孩子看见穿白大褂的就哭
新课讲解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条件反射:后天学习建立的,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建立后需要不断的强化,否则会减弱,甚至会消失。
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的反射,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本能,有固定模式,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不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者是消失。
课堂小结
1、下列神经中枢不在大脑中的是( )
A.语言中枢 B.视觉中枢
C.听觉中枢 D.呼吸中枢
2、某人患了一种病,走路摇晃不稳,动作不协调,其病变部位可能是( )
A.大脑 B.脑干 C.小脑 D.脊髓
D
当堂小练
D
C
D
当堂小练
3、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 )
A.接受刺激 B.产生信息(兴奋)
C.传导信息(兴奋) D.包括以上三项
4、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结构是( )
A.体液调节结构 B.内分泌的调节
C.脑和脊髓 D.神经系统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