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高中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古代人类的采集生产
古代农业生产
古埃及农业文明
古代美洲农业文明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渔猎采集经济时期——远古时期
1、食物来源:
人类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渔猎采集经济时期——远古时期
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女性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提供大部分食物
2、生产工具:
3、生活方式: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二)原始农业的产生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北
冰
洋
大 欧
洲
东亚农作物:
水稻、粟(小米)、大豆
家畜:猪、鸡、水牛
北
大
美
洲
亚 洲
非
西
西亚农作物:
小麦、大麦、豆类
家畜:狗、绵羊、
山羊、猪、牛
东南亚
农作物:豆类、芋头、甘薯、柚子、香蕉、柑橘
亚马孙河流域农作物:甘薯、花生
西
南
西非
农作物:甘薯、秋葵、黑豆
太
中美洲
农作物:玉米、
豆类、胡椒、
南瓜、番茄
平 洋
洲
印 度 洋
大
洋
洲
南美安第斯山脉农作物:马铃薯、玉米、豆类
家畜:羊驼等
美
洋
东非
农作物:甜高粱
家畜:牛、绵羊、山羊
洲
洋
南
极
洲
农作物、家畜传播大致方向
洲界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东亚
西亚
中美洲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玉米、甘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大汶口文化陶猪罐
新月沃地想象图
(二)原始农业的产生
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成就(表现)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思考:
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或影响?
①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②改变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③加速人口增长。
(三)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意义
西安半坡遗址复原模型
材料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2.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古埃及太阳历
夏小正
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史料实证:获取食物手段的革命——由“采集”到“生产”
[史料] 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时期。考古发现,10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编自《白虎通》
(1)在由食物的“采集者”向“生产者”演进过程中,以上史料中两位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人类为何会产生这种转变?
(2)与“采集者”相比,“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贡献:神农氏发明农业种植工具,引导人们开展农业种植;伏羲氏发明渔网、文字、引导人类开展渔业、畜牧业,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原因:长期社会实践,人类掌握了动植物生产知识;农业和定居生活的产生;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等。
(2)变化:原始农耕畜牧业发展;丰富了食物获取途径;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增加了人类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等。
学生深化认知
思考:与食物采集者相比,作为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1)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2)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人类逐渐从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
(3)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口大幅增长,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1、四大文明古国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共同特征:灌溉农业发达
原因:减少水旱灾害的影响;统治者的重视修建水利工程。
农业区主要种植大麦和
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古巴比伦王国
古埃及
2.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①食物生产:
②社会生活:
①王室和神庙拥有很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①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
②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农业生产
小农经济
国家政策
水利工程
生产分布
(2)古代中国
①食物生产:
②社会生活:
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西西里、埃及和黑海地区的谷物,爱琴海北岸的木材,中欧的金属,都流向希腊本土,希腊本土的陶器、葡萄酒和橄榄油等,则输往埃及、西西里和意大利等地。
①主要粮食作物:西亚传入的大麦、小麦
②谷物与蔬菜轮作;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③奴隶制经济
在古代希腊,由于城邦制度的发展,对本族同胞奴役制度的废止,奴役外族的奴隶制广泛发展起来……正是奴隶的劳动,使一部分希腊人能够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心从事精神产品的创造。
(3)古代希腊
在古罗马的王政时期,土地公有制十分盛行,甚至大部分国土都属于公有……在步入共和国时期前后,公有制土地虽依然存在,但所占比例已经大大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的主导……罗马帝国初期,在意大利,除谷物需要进口外,葡萄酒和橄榄油都有剩余,曾大量输往高卢等地。
①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②土地制度:国有→私有
(4)古代罗马
①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②土地制度:村社土地公有制
浮动园地
(5)古代美洲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中国和西欧农业生产有那些差异?
材料??中国与西欧以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为背景,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路线:西欧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中国则发展了较为集约化的土地连种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卢峰《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
①东西方农业耕作技术的差异
中国采取的是以复种连作制为主的种植农业,西欧采取的是以轮作制为主的农牧混合农业,休耕和收获后的土地一般用作牧场。
②东西方农业中种植与畜牧的比重差异
中国是“主谷式”农业(先农后牧),农桑结合是中国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西方是“谷草式”农业(农牧并重),农牧并举则是西方农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男女地位变化
贫富分化出现
产生阶级差别
强制机关诞生
三、生产关系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生产关系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部落首领把剩余产品据为己有
阶级
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
国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木石骨器;学会用火
古巴比伦:王室、神庙和贵族拥有很多土地
古代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土地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铁犁牛耕;重农抑商;兴修水利;精耕细作……
古代希腊:因地制宜;城邦公民拥有土地
古代美洲:土地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
农耕畜牧
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畜牧业:随农业和定居而产生
课堂总结
生产关系的变化: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答案】C。【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态与发展,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故选C项;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虽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B、D三项。]
巩固训练
C
巩固训练
2.有人说,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角色的转变,人类从( )A.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B.食物的生产者转变为食物的采集者C.工具的使用者转变为工具的生产者D.工具的生产者转变为工具的使用者
【答案】A。【解析】 [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故选A项。]
A
3.据记载,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先民们经历了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 )A.原始种植业发展的艰难B.神农氏成为农业的始祖C.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离D.先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答案】A。【解析】 [从题干先民们经历了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的过程,可以想象到原始种植业发展的艰难,故选A项;农业的始祖是后稷而不是神农氏,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分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种植业,没有提到生存环境,故D项错误。]
A
巩固训练
4.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折射了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A
解析 选A。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故A项正确;传说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还要考古发掘,故B项错误;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不是凭空想象,故C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人,材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性,故D项错误。
5.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洲大陆之间穿梭。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A.马铃薯、玉米 B.小麦、甘薯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答案】A。【解析】 [根据材料“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可知,这反映了马铃薯、玉米从美洲传播开来的意义,故选A项;小麦不是美洲原产,排除B项;水稻不是美洲原产,排除C项;烟草、可可不属于粮食作物,排除D项。 ]
A
6.如图为古代埃及人农耕渔猎图,反映了古埃及人社会生产与生活,其经营的农作物最可能是( )
A.水稻 B.小麦、大麦 C.玉米 D.橡胶
解析 选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先民种植作物是小麦和大麦,故选B项。
B
7.(2020·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解析】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
A
8.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守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各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 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阶级的分化源于财产的差异,而财产的差异又导致了共产制家庭公社的解体,C项正确;材料表明财产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A项错误;“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侧重于阐明财产差异导致阶级分化,而非强调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D项错误。
C
9.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B项排除;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C项排除。
D
10.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
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A、B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C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