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14:3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
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
  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凡人情怀,感受他作为一代领袖的超乎常人的伟人胸怀。
  5.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彭、拟”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等14个字,会写“拟定、参谋”等
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词语,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教学流程:
  一、引入诗句,初解主题
  (一)出示岳飞墓前的对联
  1.学生朗读。
  2.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二)出示古诗《出塞》的诗句
  1.学生朗读。
  2.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师进行相机订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出示本课生字表
  1.学生自由朗读。
  2.说一说易错笔画、易错字音。
  适当提示“踌躇、特殊”易读错的读音,提示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字,如“彭”和“鼓”,“拟”和“似”、“黯”和“暗”,可通过组词的方式来加以辨析。
  (二)出示本课词语
  1.
指名朗读词语。
  2.理解“踌躇”“黯然”的意思。
  “踌”和“躇”可以放在一起对比教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就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意思。“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偏旁明白本义是“深黑色”,再结合上下文理解“黯然”一般指情绪低落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2.自主概括文章大意
  3.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四、规范书写汉字
  出示本课的生字表
  1.学生思考要注意的易错点
  2.学生相互交流提示
  3.对重点字进行书写
  如“彭”的右半部分是三撇;“锻”是金字旁,不是火字旁;“炼”是火字旁,不是绞丝旁或金字旁;“眷”字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尊”字上半部分的“酋”不要漏写短横;“革”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横、竖、竖、横。
  板书设计: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常人情怀,感受他作为一代领袖的超乎常人的伟人胸怀。
  3.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一)出示认读词语
  (二)指名朗读词语
  (三)
回忆课文两部分内容分别讲了什么
  二、聚焦人物,体会情感。
  (一)聚焦主席,感受“父之痛”
  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找一找有关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后表现的句子,进行交流。
  2.学生反馈。
  (1)出示:“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2)关注到毛主席持续抽烟的动作,感受主席对痛苦的压抑。从“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引导学生关注“喃喃着”,感受主席对岸英的不舍。
  3.情感朗读。
  (二)聚焦岸英,感受“父之爱”
  1.
默读第一部分,说一说毛主席对儿子倾注的是怎样的“父爱”?
  (1)学生反馈。
  出示“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2)学生交流这份父爱。
  (3)结合手中的资料,说一说岸英还经受了哪些锻炼?
  2.交流。
  (1)出示: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2)此时,毛主席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3)朗读。
  三、情感朗读,感受情怀
  (一)出示“矛盾”
  1.学生各抒己见。
  2.聚焦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
  (二)朗读抉择的句子
  (三)再现做抉择的过程
  出示: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圈画毛主席当时的动作、神态。
  指名读。
  四、拓展写话,走进内心
  (一)出示句子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二)出示小练笔
  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夜晚,毛主席一定彻夜难眠,他一定在思念自己的儿子,一定希望还能见自己儿子最后一面。面对这记录稿,他痛苦、矛盾、难过……各种思绪涌上心头,此时此刻,在孤独的灯光下,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会是怎样的?会喃喃自语写什么呢?拿起笔,试着写一写。
  学生完成练笔,全班交流
  五、情感升华,深化主题
  请学生再来谈一谈“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它为结尾?。
  师小结: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朝鲜,他的事迹正是诗句的写照,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和毛岸英一样为过捐躯,他们即使安葬在异乡,精神也永远与人民同在。
  板书设计: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作业设计:
  1.学完了课文,我们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又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同学们可以围绕“普通的伟人”组织材料做一张关于毛主席的手抄报。
  2.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