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二)(2课时8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二)(2课时8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19:53:17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第一课时
南安军
别云间
南安军
文天祥
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
新课导入
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
2.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
4.背诵、默写诗歌。
学习目标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末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右丞相。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他的诗词反映了其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被元军押解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yǔ]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写作背景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
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
梦中/行/采薇。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
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
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
回到家乡却何等哀痛!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
城郭此时却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
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译读诗歌
首联:风雨梅花,心情沉重。
颔联:自我发问,行程孤单。
颈联:悲愤激昂,希望复国。
尾联:典故明志,饿死殉国。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首联:略写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赏析诗歌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了他的心头。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颔联: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
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
悲苦心情,而两个“出”字和两个
“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
激荡起来。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颈联:承首联抒写悲愤。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
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
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
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
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现之日。
下句是化用丁令威的化鹤歌(干宝《搜神后记》中的传说)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
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
被元朝永远占据。这两句对仗工整,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情感和自信心。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表明自己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他出之以言,继之以行,
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
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
天时,即已行过庐陵,
没有能死在家乡。
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伐纣灭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不投降的决心。“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凛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1.请简要赏析“风雨湿征衣”一句中的“湿”字。
?
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沉痛。
???????
2.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诗人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4.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与《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相近。表达了文天祥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3.请简要分析第三联。
对比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的亡国之痛,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志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课堂小结
随堂小测
1.
_________________,风雨湿征衣。
2.这首诗中,抒写作者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出岭谁同出
归乡如不归
3.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
饿死真吾事
梦中行采薇
4.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河千古在
城郭一时非
5.本诗与王绩的《野望》都引用“采薇”的典故,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南安军》:饿死殉国,誓不投降。
《野望》:隐居不仕(向先贤寻求慰藉)。
6.下列对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梅花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表现了诗人起兵抗元的豪迈之气。
B.颔联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重复对照,抒写诗人悲苦之情。
C.诗人将山河依旧与城郭面目全非进行对比,坚信山河必有重光之日。
D.本诗逐层递进,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寓深厚之性情于质朴之中。
A
别云间
夏完淳
此诗是诗人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时所作。全诗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在对山河的一片深情中,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诗人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
新课导入
1.了解夏完淳的有关情况;
2.结合背景领会诗意;
3.学习作者忠贞不屈、热
爱祖国的高尚品质;
4.背诵、默写诗歌。
学习目标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
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
“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
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
集》《玉樊堂词》等。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清顺治四年(1647)六月,夏完淳在家乡被捕,后就义于南京,年仅17岁。
别云间,意思是告别故乡。
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
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
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写作背景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chún

ɡuān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南冠:《左传.成公九年》。楚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诗题一语双关,自比成龙,消失在云间。暗喻“我”是英雄。
译文:三年来(我为抗清复明的事业)四处奔波,今天(我兵败被俘)又(成为)阶下囚。无限(美好的)山河(失陷)似乎在落泪,(而今我被俘)谁还敢说天地宽阔无边呢。
古今对译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泉路:黄泉路,指死亡之路。
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灵旗:灵幡,旧时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语意双关,也暗指战旗。
译文:(我)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我死后)英魂回到故乡的那一天,(一定还会)看到抗清的义旗在空中飘扬。
首联:自叙经历,艰苦不幸。
颔联:时运不济,英雄之痛。
颈联:杀身成仁—难舍故乡。
﹙心理矛盾﹚
尾联:坚贞不屈,尽忠报国。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
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首联: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赏析诗歌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颔联:抒写诗人身落敌手被囚禁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
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
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
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尾联:萌发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坦然做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今日又南冠”句中的“又”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是因为面对死神而流泪吗?
不是,是因为祖国沦亡,山河破碎,民族多难,壮志难酬。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5.陈毅《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与本诗结尾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②不同点:陈毅的诗句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夏完淳的诗句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6.
《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这是诗人在故乡被清兵逮捕、诀别故乡时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全诗通过诗人自述国破家亡、身陷囹圄(líng

也作“囹圉”,监牢的意思。
)的遭遇,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誓死不屈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炽热的爱国热忱。
主题思想
悲壮、慷慨
羁旅客
南冠


泉路


毅魄
灵旗
(英雄之痛)
(艰苦与不幸)
矛盾
(杀身成仁—难舍故乡)
(坚强、不屈)
课堂小结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2.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__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3.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
,_______。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4.《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勉励的诗句是:__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随堂小测
5.“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请简述。
见祖国山河破碎,饱受践踏,满目疮痍而流的悲愤之泪;为永别故乡、愧对亲人而流的伤心之泪;为自己身落敌手,壮志未酬,收复河山宏愿落空而流的遗恨之泪。
6.“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7.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8.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诗表现诗人誓死不屈的报国决心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
B.首联叙事,“三年”与“又”联用,暗示诗人离乡之久,永别之憾。
C.尾联抒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死后仍要为抗清战士摇旗呐喊的决心。
D.全诗悲壮动人,塑造了一位充满热血、忠肝义胆、英勇奋斗的英雄形象。
C
第二课时
山坡羊·骊山怀古
朝天子·咏喇叭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咏史怀古诗,这类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元代盛行一种文体,那就是散曲。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张养浩所作的《山坡羊·骊山怀古》名曲。
新课导入
1.学习继唐诗、宋词之后
出现的“曲”;
2.结合背景领会曲意;
3.学习作者怀古伤今、忧国
忧民的高尚品质;
4.背诵、默写这首散曲。
学习目标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如我们目前所学的曲)和杂剧(如《窦娥冤》)两种。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散曲又分套数与小令两种,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元曲与宋词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据需要加衬词,甚至加句子。所以没有谱子时,拿着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称的小令,便会发现字数参差不齐,句子多少不一。
知识链接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散曲作家。自幼嗜学,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复起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忧劳而死。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焚毁阿房宫。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张养浩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上任途中途经潼关、骊山等地,吊古伤今,用《山坡羊》曲牌创作了一组小令,《山坡羊·骊山怀古》就是其中的一首。
写作背景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ē
páng
shē
chǐ
xiāo
shū
yíng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阿房:即阿房宫,秦朝宫殿群,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故址在今陕西西安的阿房村。
一炬:指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
萦纡:回环曲折。
古今对译
译文: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只看见衰草萧疏,水波回环曲折。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迷烟树: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列国:各国。
译文:到现在那些遗憾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为了土。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这首曲子开头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
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
在,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
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
巨大变化的感慨。
赏析诗歌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
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
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
今的情感分量。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列国的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杜牧说阿房宫“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结尾句式相同的两句为主旨句,阐明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灭亡
“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
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
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规律的概
括。
1.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2.“草萧疏”“水萦纡”属于景物描写,它有什么作用?
借景抒情,由景抒发对封建统治的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互相残酷厮杀的讽刺。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3.点明全曲主题的是哪一句?
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4.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
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侈。
这首曲子通过“顾”“见”对阿房宫废墟的描写,引入对历史的回忆,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衰,寄寓自己对历史古今变化的感慨——世事无常,封建王朝无论怎样的盛极一时,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一切功过成败到最后终成一片尘土的历史结局)。
主题思想
(1)用典。
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2)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艺术手法
(3)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4)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它虽不及《山坡羊·潼关怀古》思想深刻,但也揭示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课堂小结
随堂小测
3.这首曲中主旨句是: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引发作者怀古感伤的事物是        ????

萧疏的野草和萦纡的流水
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4.阅读[甲]山坡羊·潼关怀古[乙]山坡羊·骊山怀古,完成小题。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曲开头化动为静,描写了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险峻,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B.乙曲前三句回顾了骊山历史,“今何处
”强调对古今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
C.乙曲第四句的“只见”二字强调阿房宫的破败,加重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D.两首散曲结尾分别用“兴”与“亡”、“赢”与“输”的对比深化全曲的主题。
(2)两首散曲都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曲除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慨,更有对百姓的同情;乙曲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
A
朝天子·咏喇叭


散曲在元代经历了她的兴旺时期以后,到了明代,作家和作品的数量都远远地超过元代。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朝天子·咏喇叭》。
新课导入
1.了解王磐及散曲《朝天子·咏喇叭》的文学常识,理解这首散曲的内容。
2.学习这首散曲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的手法,
深刻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学习目标




































































































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今属江苏)人。从年轻时起即鄙视功名,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代表作】《王西楼乐府》《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王西楼先生乐府》《野菜谱》
《西楼律诗》等。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
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行船时常吹喇叭来壮大声势,闹得鸡犬不宁,因此老百姓一听到他们吹喇叭的声音就万分惊恐。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写作背景

/天
子·
咏/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初步感知
朗读诗歌
suǒ


ba
pán

qiānɡ
cháo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仗:倚仗,凭借。
官船:官府的船。这里指扰民的宦官船只。
声价:名誉身价。
古今对译
译文:喇叭唢呐呜呜哇哇,曲子短小,声音响亮。官府的船来往穿梭如织,杂乱如麻,全凭你这喇叭来抬高名誉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
共:连词,和。
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
译文:军人听了军人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还顾得分辨什么真和假?眼见的这喇叭吹得这家破了产,吹得那家遭了殃,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光!
1.说说这首散曲可分为几层理解?
分三层
第一层(1、2句)明写喇叭、唢呐特点,暗喻宦官身为奴仆而虚张声势。
第二层(3-7句)讽刺宦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喇叭到则官船到则民遭殃。
第三层(最后三句)写宦官压迫、掠夺人民,致使千家万户家破人亡。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合作探究
深入理解
2.这首散曲以什么字贯穿始终,
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吹之恶果:
腔儿大
全仗你抬声价
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水尽鹅飞

吹之声:
吹之功用:
3.这首散曲主要采用了拟人的写法,借助“喇叭”“唢呐”巧妙地讽刺了哪些人?
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官吏。
4.赏析“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官吏们把老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一无所有的情形。
5.这支曲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支曲借助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6.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明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宦官,写那些宦官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刺力的咏物诗。




































































































这首散曲表面上吟咏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宦官本是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依仗皇帝的宠幸大摆威风,横行霸道。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主题思想
借物咏怀
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愤,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
艺术手法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有着强烈的感彩,传达了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涵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究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此曲立意新奇,描摹传神,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讽刺意义。
课堂小结
随堂小测
1.全曲以“  ????”字贯穿始终,“  ????”几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
共同特征,“   ????”三个字则把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之态描摹
殆尽。
吹 腔儿大 乱如麻
2.这首散曲表面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儿
小”比喻   ????,“腔儿大”比喻   ????,“水尽鹅飞”则比喻????
      ????。
宦官的地位低下 宦官仗势欺人 宦官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
3.诗中“   ????,   ????”写出了“吹”的功用。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对这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状物,其中“曲儿小”二句抓住“喇叭”“唢呐”的特征,通过“曲儿”的“小”和“腔儿”的“大”的对比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中间三句从听觉方面分别就“军”和“民”两个方面剖析了宦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
C.“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这一句过于夸张和讽刺了宦官在运河沿岸装腔作势,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
D.全曲围绕“吹”字来组织文字,言“吹”之状,写“吹”之果,绘统治者爪牙“吹”之形,吐百姓对“吹”之恨。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