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2 18:5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 戊戌变法
知识能力全练
知识点一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这首歌谣描写的是 ( )
A.《南京条约》的影响 B.戊戌变法的背景 C.洋务运动的背景 D.《北京条约》的影响
2.面对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奔走呼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
3.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
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 (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知识点二 百日维新
4.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下列哪一横线处 ( )
为走救国之路,A.再次上书,
不做亡国之君,B.下诏变法。
反对变法维新,C.发动政变,
以血唤醒民众,D.慷慨就义。
5.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同治帝
6.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7.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顽固势力的反扑 D.民众的盲目排外
8.主张救亡图存,并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是 (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陈宝箴
史料拓展全练
拓展 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
9.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概括史料所反映出的梁启超的观点。
(2)1896年,梁启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简述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背景,并评述上述观点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三年模拟全练
10.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史实是 ( )
A.公车上书 B.创办《时务报》 C.成立强学会 D.开办新式学堂
11.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民族觉醒,他在刑场上悲愤地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他是 ( )
A.康有为 B.光绪帝 C.梁启超 D.谭嗣同
12.“戊戌变法”法令中最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容是 ( )
A.裁撤冗官冗员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五年中考全练
13.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说明梁启超主张 ( )
A.自强求富 B.维新变法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14.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维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②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作用远不是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说明戊戌变法废除了旧制度
C.②属于历史事实 D.②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15.“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有 ( )
A.废除科举制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福州船政局 D.颁布剪辫法令
16.120年前,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深重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将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 )
A.变法裁撤冗官 B.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变法开办新式学堂 D.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核心素养全练
17.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按要求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话背景】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以上材料,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史料实证——行改革】
材料三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2)根据材料三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哪一措施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家国情怀-无力扭乾坤】
材料四 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3)“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历史解释—析败因】
材料五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6课 戊戌变法
知识能力全练
1.B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依据题干“甲午战败损失惨,洋务运动弊端显。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特空前可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后果。戊戌变法的背景之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
2.B 根据题干“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救亡图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公车上书,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故B项符合题意。
3.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为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四项建议,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最根本的应该是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即变法成天下之治。
4.A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A符合题意。B是光绪帝;C是慈禧太后;D是谭嗣同。
5.C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其中一条是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故选C
6.B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康有为、梁启超”“看到敌人的长处向仇敌学习”并联系所学可知,康有为、启超是希望通过向日本学习,变法图强,故B项符合题意。
7.C 解答本题需要对题干材料进行准确解读。其中“都中士大夫”指的是“首都北京城内的知识分子”;“恐人指之为康党”意思是“担心被人指认为是康有为一派的人员”;引文最后一句指当时在同文馆以外,再也没有人敢提起西方的科学技术等。综上可知这一社会现象同康有为等领导戊戌变法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挫折有关。因为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搜捕处决维新人士,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
8.C 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故选C。
史料拓展全练
9.[答案]
(1)维新变法。
(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为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
[解析]
(1)史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反映了梁启超维新变法的观点。
(2)根据所学和“1896年,梁启超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可知,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为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
三年模拟全练
10.A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1.D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在刑场吟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故D符合题意。
12.B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其中,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有利的一条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所以B项符合题意。
五年中考全练
13.B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知,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
14.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及识记能力。①属于历史事实,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②属于历史结论,说明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肯定了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故选D。
15.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根据所学可知,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是戊戌变法的措施。本题选B项。
16.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作为中国政治近代化开端的主要依据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D核心素养全
17.[答案]
(1)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措施: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3)“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列强。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4)维新运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解析]
(1)据材料一可知,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据材料二可知,梁启超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2)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作出的改变有兴民权、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3)据所学可知,“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及侵华列强;谭嗣同慷慨赴死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4)由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可知,维新运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再加上封建顽固势力强大,所以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