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 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 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8-02 18:4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复习: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暗处理∶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2.选叶遮光∶设置对照实验,见光部分为实验组,遮光部分为对照组.
3.酒精脱色
4.碘液染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见光部分变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黄白色〉
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条件--光,产物--淀粉。
有机物的作用
2.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
1.构建植物体
氧气
二氧化碳
物质的燃烧和生物的呼吸都会消耗氧气,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学习目标
1、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
要作用;
2、锻炼自己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实质;
4、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海尔蒙特实验
海尔蒙特是如何解释柳树增重的呢?
柳树增重80多千克
土壤仅仅减少100克
17世纪后叶,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发现了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因而认为,正是通过这些气孔,植物与外界进行了气体交换。后来的科学研究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并释放出了氧气。
普利斯特利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一、光合作用的原料
一、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普利斯特利的结论
1、前两个实验说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能使空气变得污浊!
2、后两个实验说明:植物能够更新
变污浊的空气
探究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如何设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小组讨论:
1、应选择什么作为该实验的变量?
2、除这个变量外,其他条件应怎样?
3、如何设计对照组?提示:氢氧化钠溶液有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可使用少许25%氢氧化钠溶液,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吗?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
制定方案:
材料用具
两个玻璃皿、两个广口瓶、两个烧杯、两枝带叶子的枝条、氢氧化钠溶液、清水、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
探究
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讨论:
1、从实验装置一和二中各取一片叶,分别用碘液处理,你认为哪个装置中叶片不变蓝?
2、光合作用和二氧化碳有无关系?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探究: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演示实验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
阅读课本演示实验
注意,氧气助燃!
www.
讨论交流
1.请描述浸入水中的黑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的状况。
 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试管后发生哪种实验现象?
???
3.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水中出现气泡
卫生香复燃
黑藻在光下产生氧气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外,还有氧气。
光合作用还需要水
圆圈内的叶片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圆圈内的叶片就没有水供应了
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进行光合作用
叶绿体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知识整理
光合作用
原料
条件
产物
二氧化碳、水

场所
叶绿体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含义: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储存着能量)
2、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二氧化碳
+

有机物
+
氧气
光能
叶绿体
气孔
气孔
导管
筛管
原料
条件
场所
产物
3、光合作用实质:
①、物质转化: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
有机物和氧气
②、能量转化: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小动物离开了氧气就会窒息
知识情报:
——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呈气体状态,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但能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或卫生香复燃)
比较一下三种种植方法,看看其生长状况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从利用光合作用角度分析)
三、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
过稀
过密
合理密植
2、作物套作——间种
间套复种是充分利用植物生长季节,推广套种减少农田光能的损失,增加农田的复种指数,农田套种作物的生长盛期在春、夏、秋,复种指数可达200%以上使整个生长季节田间的光合效率都处于较旺盛的状态;间套作高矮作物并存,无论时间和空间上都能变为连续利用光能,同时加大了总体光合面积。
3、延长光照时间
通过对植物对光照时间的不同需求可以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轮作正是利用了植物对光照时间的不同需求,加强光照时间。
间种
套种
水稻
蚕豆
轮种
给大田、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的方法,被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被称为“空中肥料”。
具体操作方法
⑴增施有机肥;
⑵直接喷施贮存在钢瓶中的
二氧化碳;
(3)点蜂窝煤炉

课外延伸
1771年
1779年
1785年
17世纪上半叶
索热尔
(瑞士)定量实验
谢尼伯
(瑞士)
定性实验
1804年
海尔蒙特
(比利时)
普利斯特
(英国)
英格豪
(荷兰)
1864年
萨克斯
(德国)
恩吉尔
(美国)
1880年
1897年
佩弗(法国)正式命名“光合作用”

摘取8次诺贝尔奖
1915-1988
回顾光合作用发现史,期待同学们感悟科学精神,领悟科学态度,以史为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
光合作用还能产生氧气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
用必需的原料吗?
二氧化碳
+

有机物
+
氧气
光能
叶绿体
(储存着能量)
光合作用过程:
1、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
B.扩大居住面积
C.美化环境
D.多植草坪多种树
检测目标
D
2、温室栽培农作物时,有经验的人们通过改变一些环境条件来提高农作物产量。下列适合温室改变的条件是(
)
A.光照强度
B.温度
C.二氧化碳含量
D.氮气含量
检测目标
C
3、大气中的氧气没有因人和动物的呼吸而减少,是由于(

A.光合作用的结果
B.呼吸作用的结果
C.大气中氧含量增加的结果
D.氧气大量消耗的结果
检测目标
A
4、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
B.扩大居住面积
C.美化环境
D.多植草坪多种树
检测目标
D
5、合理密植有助于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其主要原因是(

A.充分利用了土壤肥力
B.充分利用了土壤水分
C.充分利用了阳光
D.增加了植株数目
检测目标
C
课堂总结
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
1.朗读教材,加深理解
2.
同步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