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显露了出来。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对应着故事的结局:瓮被砸破水从中喷涌而出,司马光在一旁扶起得救的小伙伴。插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这种文体,教学时一定要降低难度,消除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可以先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简单地讲述“司马缸砸缸”的故事,使其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期待。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朗读,边读边加深对文言文的感受,但对朗读的要求不能拔高,只要能跟着老师读出正确的词句停顿即可,至于朗读的语气、情感,不作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注释、插图,借助文白对照的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从中段孩子认知出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适当展开想象,从而在走进文本情境中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除此之外,由于是首篇小古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中适当总结阅读小古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
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
2.这个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也叫作司马光救友。
课件出示:
简介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司马光》,去看看司马光的故事。
二、进入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2.师划分节奏范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 / 登瓮,足跌 / 没水中。 众 / 皆弃去,光 / 持石 / 击瓮 / 破之,水迸,儿 / 得活。
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同伴。
4.指导学生记住瓮的意思及演变。
5.指导学生对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
(1)课件出示:
戏 庭 登 足 没 皆 迸
(2)解释:
378015588265250380510096556515067945戏 游戏,玩耍 庭 庭院 登 爬上
4266565102235足 脚28117808763015633709017053911590170 没 淹没 皆 全,都 迸 涌出
学生识记
指导学生对文言文中句意的理解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群儿、戏”,这几个字词可以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于”由教师进行讲解。“庭”可以结合注释意思知道是“庭院”。
群儿:一群小伙伴。
戏:玩耍。
于:在。
②“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登”是爬的意思,“足”是脚的意思,“没”是淹没的意思。
句意: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 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2)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句话。
课件出示: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①“众皆弃去,”“众”是别的孩子的意思,“皆”是全、都的意思,“弃去”是放弃离开的意思。
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持石”是抱起一块大石头的意思,“击瓮”是砸向水缸的意思,“破之”是水缸被砸破了的意思。
③“水迸,儿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儿”是指掉进缸里的那个孩子,“得活”是得救了的意思。
句意: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都吓得逃跑了,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抱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缸被砸破了,缸里的水一下子喷涌而出,掉缸里的小孩得救了。
7.探究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件出示: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从课文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的对比去思考,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课件出示:
临危不惧,机智勇敢
看图背诵课文
对比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教给学生理解文言文小妙招
①看注释 ②看插图 ③组组词 ④换换词 ⑤联系上下文语境
⑥联系生活经验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图片,用自己的话向家长讲一讲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