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同步测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挽救宋朝衰亡的命运。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A. 增加了大笔财政收入 B. 其改革仅仅限于整顿吏治
C. 减轻了人民负担 D. 增强了统治集团内部凝聚力
有人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 )
A. 通过论战来宣传新思想 B.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C.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D. 组织社会团体来宣传思想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A. 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B. 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 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 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所说:(此事件使)“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此事件是指()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
A. 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B. 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
C. 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 D. 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
2014年1月《嘹望》发表评论: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为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这种变化( )
A. 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 侵害了农民土地承包的权益
C. 加快农村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
D.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 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 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 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奋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梁启超意识到唤起国民的重要 D. 戊戌变法注重依靠民众力量
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
A. 确立起皇帝制度 B. 摧毁了宗法关系
C. 建立起官僚政治 D. 加强了基层治理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
A. 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 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 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 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 分散宰相权利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 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材料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上三等户要按户等轮流到政府履行名目繁多而轻重不一的职役。但当时的官吏豪强可以通过免役特权逃避差役,城镇居民、僧尼、女户和单丁户等也都有免役权因此,各种差役负担极重,很多人家往往因此倾家荡产。熙宁四年( 1071年),王安石开始推行免役法。熙宁九年(1076年),各地上缴司农寺的免役钱多达10414553贯硕匹两,而总支出为6487688贯硕匹两,剩余3926865贯硕匹两,这些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免役法实行后,各色农户都要出钱,据记载,乡间下户一般每年纳役钱几百文到一两千文不等,还要征收二分“免役宽剩钱”,而实际征收却超过二分,这些无疑加重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免役法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一些特权阶层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影响。
钱穆先生说过:“朝代是变了,而制度则终是不能变。制度也非不变,可是只在小处变了,大处不能变。变了某一些,而另有某一些则并不变。中国治史论政的,称此曰‘因革’。”(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63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正确。
B.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多个方面,故B错误。
C.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故C错误。
D.王安石变法导致了部分官僚的反对,使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CD.这三项都是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但不能体现高明之处,故排除ACD。
B.联系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了减小变法的阻力,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战国社会转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A.此时的研究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A项错误。
C.题干中并未涉及强化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
D.该项不能从题干得出,故排除D。
???????故选B。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传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时务报》销量长期居高不下﹐最高时竞然达到17000份,结合1898年变法维新运动的开始,根据题目中“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议论明通,识解超卓”等信息可知,维新思想的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故B正确。
A.“主流”一词表述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
C.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
D.变法维新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
故选B。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从“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等词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时期,宣传进化论,促进了思想启蒙,故B正确。
A.洋务运动时期并未宣传进化论,故排除A。
C.辛亥革命主张民主革命,与题干中“进化论”不符,而且辛亥革命中存在军事斗争,故排除C。
D.新文化运动中宣扬的是民主和科学,与题干中宣扬进化论不符,故排除D。
???????故选B。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在世袭贵族方面较之前有很大的变化,由此可知,秦国在政治上世袭世家逐渐减少,所以是在政治上进行了转型,故C正确。
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实行的变法,而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到商鞅变法,故A排除。
材料中并没有强调秦国诸侯之间的关系,只强调了世袭世家越来越少,故B排除。
材料只强调世袭世家减少,西周后期诸侯争霸,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演变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答案】A
【解析】“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为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表明这种变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的关键是“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为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答案】B
【解析】戊戌变法是想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而辛亥革命是直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三场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政治运动,属于制度变革,不属于文化领域,也不属于经济领域,也没有体现技术转型,故ACD三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考查三场运动的基本趋势。
近代中国有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正是为完成第一个任务而进行的斗争,体现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9.【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康有为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本题考查康梁思想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把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春秋之义,有理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而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加强对基层的治理,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确立起皇帝制度是秦始皇,故A错误。
B.该项中的“摧毁了”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
C.官僚政治建立的标志是郡县制,故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到秦孝公时期进一步“集乡成县”,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召开了十四大,决定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自此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下进行,故B正确;
A是在1978年,排除;
C是在1997年,排除;
D是在21世纪,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1992年,经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很多改革的成果得到认可,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具体措施并不明确,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确,总体来说,需要探索着前进。但是这次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从这里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正式建设和完善。
1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首钢领导则认为,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说明企业想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故 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关键是对材料“只知取蛋,不想养鸡”准确解读,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的改革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
(1)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产权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13.【答案】D
【解析】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D选项正确;A、B、C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D。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真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变法能否成功取决于改革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故A正确;
BCD三项都不全面或是不准确,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15.【答案】(1)背景:①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原来的役法给役不均,徭役繁重,且官吏豪强经常逃避差役;③社会矛盾激化,原有的役法影响生产。
???????(2)影响:①体现了公平的原则;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的依附关系,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治;③但是造成了官吏贪污受贿情况,变法措施成为了官吏压榨人民的手段,使变法成效微小。
【解析】(1)本题考查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背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但当时的官吏豪强可以通过免役特权逃避差役,城镇居民、僧尼、女户和单丁户等也都有免役权因此,各种差役负担极重”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原来的役法给役不均,徭役繁重,且官吏豪强经常逃避差役;社会矛盾激化,原有的役法影响生产。
(2)本题考查王安石推行免役法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这些成为国库的重要收入。免役法实行后,各色农户都要出钱”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的依附关系,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统治;根据材料“而实际征收却超过二分,这些无疑加重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造成了官吏贪污受贿情况,变法措施成为了官吏压榨人民的手段,使变法成效微小。
16.【答案】论题: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中的因袭与变革
论述: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开创了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模式,是后世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框架。因此,秦朝虽因为暴政而短命,但后来的朝代,仍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也就是钱穆先生说的“朝代是变了,而制度则终是不能变”。当然,钱穆也指出“制度也非不变,可是只在小处变了”。意思是说,每个朝代,都会在制度上做部分的改变。同时,政治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举例来说,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而不是单一的郡县制。且皇权专制程度较弱。到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设置内朝来牵制丞相的权力。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是分裂时期,因此政治制度也与秦汉大一统王朝不同。到了隋唐两朝,在恢复统一后,也是采取中央集权。而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上,唐朝创新性地构建了三省六部制。在选官制度上,开创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到了宋代,借鉴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教训,将地方权力进行分割,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另外,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权力。元代,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开创了行省制度,奠定了今天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基础。在明代,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至清代,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这都是重要的政治制度调整和创新。但究其实质,仍然是在秦始皇的皇帝制度的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 ? 综上,钱穆先生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发展中的不变与变,称为“因革”(因袭与变革)。通过上述史实,可以映证钱先生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各朝代政治制度中的因袭与变革,要求对各朝代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清晰的认知。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钱穆先生说的“因袭”。然后,结合所学史实,就钱穆先生的“制度也非不变,可是只在小处变了,大处不能变”这句话,展开简要地论述。在论述时,首先要解释钱穆先生原话的意思,再说明秦始皇开创的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力,接着列举分析各个朝代的典型制度。一定要脉络清晰,不偏离中心意思(各朝代的因袭与变革),且是按朝代顺序展开。同时,注意使用规范的学科语言,保证史实的准确,也不要有病句和错别字。最后,做一个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