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并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由此可知
A.茶马古道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
B.茶马古道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
C.西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中心
D.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辖
2.某朝建立之初,士绅和庶民的发型、服饰依旧崇尚“胡俗"。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土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份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国子监生、生员亦各订有衣冠。这位皇帝最有可能是
A.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 B.开创大定之治的金世宗
C.革除蒙元习俗的明太祖 D.怀柔汉人的清顺治皇帝
3.汉朝初年,封瓯越、国越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为王;承认原秦朝南海邯郡尉赵佗自立的南越国,放弃秦朝已开拓的西南夷地区,不设置行政机构。这些做法表明当时统治者
A.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 B.郡县制难以有效取代分封制
C.大体承接秦朝政治制度 D.完全否定秦朝边疆管理措施
4.下图为《马球图》,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的唐朝太子李贤墓,图中展现出骑手激烈的击球场景。唐代的宫廷体育、美术与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皇帝的热衷下,狩猎、马球、舞马之术等体育运动在全国上下掀起了热潮。可以推知
A.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B.北方文化性格引领潮流
C.帝王喜好决定王朝民风 D.人物画已经占主导地位
5.清朝时期,朝廷派驻藏大臣数员办理西藏事务,他们是清朝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具体实施者,直接传达皇帝旨意,后遂成定制。这一举措
A.消除了西藏的分裂割据势力 B.促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C.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D.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
6.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频繁。下列对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贞观初年,唐太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B.唐朝支持回纥在7世纪中叶灭东突厥
C.唐玄宗时曾经册封大祚荣为怀仁可汗 D.在交河故城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7.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记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青海)亲迎;见道宗(唐太宗族弟),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这最能表明
A.汉藏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 B.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明进步
8.《新唐书》记载:“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正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史之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其,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客室以居。”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的前身红山宫
②大昭寺墙壁所绘《文成公主进藏图》艺术再现了上述历史场景
③和亲使唐朝与吐蕃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
④“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说明了其对汉族文化的认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各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10.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A.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11.从贸易角度看,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下列现象与此关系密切的是
A.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B.东南沿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中国洋务运动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
12.“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13.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 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14.“单于”最初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号,唐朝诗人卢纶曾作有《塞下曲》,提及“单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的“单于”是指哪一民族的首领
A.匈奴 B.女真 C.突厥 D.回纥
15.《明会典》记载:“西番,古吐番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俱赐银印,令比岁或间岁朝贡。”这反映的是明朝
A.对西藏僧俗首领采取的进京朝贡模式 B.对奴儿干都司所采取的定期巡视规制
C.对乌思藏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 D.对蒙古基层首领定制了进京朝贡模式
16.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
①避暑②练兵③围猎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开通
A.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18.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19.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
B.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D.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20.汉朝时,交领右衽、束发戴冠成为社会服饰规范,极少能见到左衽服。而在魏晋时期墓壁画中却有很多贵族和平民穿左衽袖衫的画像。这一变化主要是源于
A.审美标准的差异 B.佛教文化的传播
C.绘画风格的影响 D.民族文化的交融
二、材料分析题
21.历史中的动物形象
材料一 史载,汉武帝为了追求西方的良马,使者往来西域络绎不绝。他在获取西域宝马之后,曾经兴致勃勃地作《天马歌》,欢呼这一盛事。“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天马”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这一时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一种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在长安,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皇家禁军之飞龙驼偶尔担负漕路粮米的运载任务;使者骑乘白骆驼或者明驼驰赴京师来报军情;公主出嫁和下葬的队伍中有骆驼负重而行;皇家子弟狩猎也带着骆驼出行;胡商牵引着骆驼满载西域珍宝进入西市,而骆驼本身也可能是此行的交易物品。
——摘编自杜远东《唐代骆驼研究》
材料三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麒麟在中国只是一种活在传说里的动物,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王赛弗丁遣使奉表,献麒麒,并贡马及方物”,举国欢腾,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
——摘编自赵凯莉《明朝时期海外诸国对华输出动物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时期以“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的现象。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占领黄河以南,并移民屯垦。汉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戌卒屯田。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汉皇帝允许“单于”称“兄弟”。汉武帝时期,汉军三次打败匈奴,此后,南匈奴内迁并逐步汉化。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唐初赠帛与彩缎给突厥,以稳定边疆形势。唐代“娟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赐给他们皇室“李”姓。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清代前期,通过平定西域噶尔丹叛乱,中央政府巩固了其在西域的统治。晚清时期,受英国怂恿的阿古柏政权企图分裂中国,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摘编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中央对西域民族实行的主要政策,并简析唐代中央与西域民族关系的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在新疆设立行省的背景,并概述中央政府治理西域民族地区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茶马古道是宋朝与西南各族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贸易范围主要包括今四川、重庆、云南、西藏,辐射到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可知茶马古道加强了少数民族和内地的联系,有利于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B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茶马古道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但仅凭这一点不足以得出茶马古道一定是中西方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事实上当时中西方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应是丝绸之路,A排除;题干反映了茶马古道促进了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但没有体现西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中心,C排除;题干反映了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但不代表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直接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管辖,D排除。故选B。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的基础上建立的汉族王朝,因此根据材料“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士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分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可以判断出是这位皇帝是除去蒙古习俗的明太祖,C正确;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的说法与材料“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相冲突,A排除;金世宗推动民族融合,与题干做法相反,而且其本身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B;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而且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而非顺治,排除D。
3.A
【详解】
西汉初年国力较弱,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边疆政策方面趋于保守,因此对于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予以认可,这说明汉初统治者能依据形势调整统治策略,A正确;题干内容与郡县制无关,而且郡县制在秦朝确实取代了分封制,排除B;题干涉及的主旨是对于东南地区的管理而非政治制度的延续,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
4.B
【详解】
在中国古代,马始终是北方游牧民族生命力的代表,漫漫的马背生活造就了北方民族刚健的意志,粗犷、豪放的性格,因此《马球图》以及唐朝全国上下掀起的与马相关的体育热潮,体现了北方民族的文化、北方民族的性格在引领着唐朝的社会潮流,故选择B项;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铁犁牛耕,马般不太用于生产,排除A项;“决定"过于绝对,"在皇帝的热衷下"应理解为在皇帝的引领下,排除C项;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派数员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治理西藏、传达皇帝旨意的做法成为定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直接管理,D项正确;驻藏大臣的设置及其对西藏事务的管理,未能消除西藏的分裂割据势力,A项错误;西藏在元朝时已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B项错误;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6.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设西州都护府,同年9月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D正确;唐高宗时期灭掉了西突厥,A排除;东突厥八世纪被回纥所灭,B排除;大祚荣被册封为渤海郡王,C排除。
7.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入藏,得到礼遇,文成公主带去了以服饰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布达拉宫来激励后世,反映的是汉藏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A正确;题干中出现的是汉藏两个民族,与B选项中“各民族”不符,错误;CD两个选项都符合史实,但不能代表题干中汉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不是问题中“最能表明”的最佳选项,排除。故选A。
8.D
【详解】
根据“(松赞干布)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为她修建了布达拉宫的前身红山宫,《文成公主进藏图》为大昭寺墙壁的绘画,反映的就是材料中史料记载的情节,根据“妻以宗女文成公主”可知,和亲使唐朝与吐蕃地方政权的关系变成“翁婿”关系,根据“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可知,松赞干布对汉族服饰的羡慕之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它组合没有把符合题意的说法全部包括在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9.B
【详解】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现的是中原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影响,B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0.A
【详解】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的面临的游牧民族的威胁来自与匈奴。秦朝时为了抵御匈奴采取了修筑长城的方式。汉朝为了解决匈奴问题则意图通使西域,与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在凿通西域的同时开辟使丝绸之路得以开通,故A符合题意;北讨匈奴、修建驿道和联络西域都与”用制险塞“不符,排除BCD。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马尼拉大帆船行驶于亚洲、美洲和欧洲之间,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手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巨额白银资本流入,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备等,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与“(鸦片战争以前)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等无关,A项错误;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开展的洋务运动与“马尼拉大帆船”和“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中国)”无关,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与“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等无关,D项错误。
12.B
【详解】
材料“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体现的是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给音乐发展带去了活力,B正确;A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13.A
【详解】
清代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而设定与内地不同的特别行政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特别行政区是地方行政区划,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特别行政区的设置虽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并不能解决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项。
14.C
【详解】
卢纶是唐代人,当时唐朝在北方主要与突厥人作战,因此这里的单于指的是突厥人的首领,C正确;匈奴在东汉时期就已经西迁,排除A;女真人在唐代尚未崛起,与唐军并未发生战斗,排除B;回纥与唐政府关系较好,排除D。
15.A
【详解】
“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是明廷封授给西藏地区僧俗首领的称号,“令比岁或间岁朝贡”指进京朝贡模式,A正确;“乌思藏”是明朝对藏族地区的称呼,奴儿干都司是在东北地区,排除B;“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C;题干内容是关于西藏的,而非蒙古,排除D。
16.D
【详解】
围场是北巡时设置,在地理纬度上偏北,气候温凉,适宜避暑。根据“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可知,围场有练兵的功能。根据“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可知,围场具备围猎功能。围场地点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此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地区,因此可以处理民族事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排除A、B、C。
17.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传播了东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选项B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丝绸之路是商路,并未拓展汉朝的统治区域,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8.A
【详解】
材料表明,7世纪的中国即唐朝,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形成风气,说明唐朝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得益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A正确;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景象,并非反映社会风气不好,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联系所学唐朝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分析解答。
19.D
【详解】
材料将铜钱交易改为物物交换,并不能说明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边境交易,并未涉及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故C项错误;据材料“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可知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故D项正确。
20.D
【详解】
根据“而在魏晋时期墓壁画中却有很多贵族和平民穿左衽袖衫的画像。”可得出服饰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民族间的融合,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根源,排除。
21.(1)国力强盛;文化包容;中西交通发达,外交往增多;民族交流频繁。(任意三点叩可)
(2)是朝贡体系下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现;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增加了明王朝对海外世界的了解;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联系材料二中“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力、政策、交通、外交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原因主要有,国力强盛,文化包容,中西交通发达,外交往增多,民族交流频繁。
(2)评价:根据材料三中“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朝时期“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是朝贡体系下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现,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增加了明王朝对海外世界的了解,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22.(1)政策:屯田垦荒;和平和亲;设置专门机构(官职)进行管理。发展:“绢马贸易”繁荣;西域各族遵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出现某种民族平等意识;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为官。
(2)背景 外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西北边疆。内部:“同光中兴”,清政府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意义: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为中原地区不断输入新鲜文化观念,刺激了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为今天中国在西北的行政疆域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
(1)政策:根据材料“秦占领黄河以南,并移民屯垦”可知,屯田垦荒;根据材料“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可知,和平和亲;根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可知,设置专门机构(官职)进行管理。发展:根据材料“唐代‘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可知,“绢马贸易”繁荣;根据材料“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可知,西域各族遵从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根据材料“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可知,出现某种民族平等意识;根据材料“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可知,少数民族首领进入中央为官。
(2)背景:外部: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受英国怂恿的阿古柏政权企图分裂中国”可知,西方列强的侵略,威胁西北边疆。内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光中兴”,清政府军事实力有所增强;根据材料“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左宗棠收复新疆”可知,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治理西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文化观念传入中原,为中原地区不断输入新鲜文化观念,刺激了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管辖西域,为今天中国在西北的行政疆域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