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1982年,第三世界国家出于对列强瓜分海底资源的忧虑,敦促联合国海洋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该公约
A.是反霸权主义斗争的成果 B.标志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推动了联合国的机构改革 D.助推各国海洋经济迅速发展
2.二战后初期,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关于难民国际地位的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等协议,这些国际协议
A.保障了二战后人权的实现 B.防止了世界大战再次发生
C.巩固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D.凸显了和平与人权的理念
3.国联内生的制度缺陷之一,所有理事国都可依其利害而动用否决权,导致规划中的“大国合作"无可避免地滑向“对立与冲突",国联终成“一个纸上的联盟”。联合同建立时充分吸取其教训,并尊重战后国际政治现实,在制裁侵略上,奉行安理会
A.大国一致原则 B.协商一致原则 C.简单多数原则 D.一国一票原则
4.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基础的是
A.《国际联盟盟约》 B.《联合国宪章》
C.《战争与和平法》 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5.1618年开始的三十年战争,在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后欧洲各国纷纷卷人其中。最终交战双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欧洲混战局面。这场战争被称作最后一场宗教战争, 也被称为第一场国家间战争,这是因为
A.建立以大国协调和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B.此后欧洲国家间的重要战争以捍卫国家利益的名义发起
C.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并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D.建立起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6.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写道:“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已事务的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主。“材料的核心内容为
A.君主制定条约可以保证世界的和平
B.强调了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C.确认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D.开创了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7.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而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这表明
A.集体安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B.联合国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C.国际联盟更有利于世界和平 D.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8.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这一原则也在多个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强调或重申,并成为国际合法性的主导标准。这一原则的实施
A.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 B.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往来
C.消弭了大国间的冲突与对立 D.维护了国际法的权威和地位
9.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据此推知,万民法( )
A.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 B.根源于罗马帝国统治基础扩大
C.标志着罗马司法体系最终完备 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10.国联盟约第10条要求所有会员国联合行动以阻止侵略,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这表明联合国
A.具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 B.降低了国际合作的水平
C.增强了维护和平的能力 D.成为了美国称霸的工具
11.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主义扩张政策 B.委任统治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12.国际联盟曾是近代世界的重要组织。下列关于国际联盟的说法错误的是(易错)①美国和苏俄(联)始终没有加入 ②强调“大国一致”的原则
③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④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列宁在1916年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独立权”“它只是反对任何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彻底表现”;“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可见“民族自决”
A.反映了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共同性认识
B.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斗争高潮阶段到来
C.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民族国家的自决权
D.表明了半殖民地革命应由无产阶级领导
14.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与罗马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将教产出售给支持者。由此可见,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 )
A.典型地体现了世俗权力对教权的控制 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国民的经济利益
C.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国家政权基督教化 D.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
15.1648年,欧洲部分国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会的承认。此事件对近代欧洲政治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D.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一体化进程
16.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促使其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说明教会的束缚已经完全被打破
C.民族语言的使用不利于国家认同 D.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17.国联和联合国虽然都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然而与国联相比,联合国的作用更为显著一些,原因在于
①美苏共同操纵,有利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的平衡 ②多数通过原则
③所有会员国全体一致原则 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会员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18.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这反映出
A.美国放弃对联合国的控制 B.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走到了终点
C.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D.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
19.《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材料意在说明《非战公约》
A.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B.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
C.明确废弃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
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20.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负责,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这一观点
A.否定了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控制
B.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
C.使德意志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D.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近代民族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具有前所未有的政治内容。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际联盟是主要战胜国为维持战后世界和平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典型代表。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是各国维护和平、努力用协商和仲裁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理念的继续实践,它在推进国际社会有序化等方面所做的有益工作,都是人类社会取得的文明进步。但是,《国际联盟盟约》在保持和平、维护集体安全、制止战争等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巨大漏洞和严重问题:国际联盟权力极为有限;大国强权政治盛行,这一切使国际联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宪章第一次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克服了国联的一些重要缺陷,成为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机构。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对照国际联盟的宗旨,指出其建立的实际效果并分析这一结果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克服了国联“一些重要缺陷”的表现,并指出两者共同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肯定了国际公海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产,这是第三世界国家斗争的结果,A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中,B排除;材料与联合国机构改革无关,C排除;材料与助推各国海洋经济发展无关,D排除。故选A。
2.D
【详解】
二战后初期,联合国通过的这些国际协议在保障人权和维护和平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凸显了和平与人权的理念,故D正确;A项错在“实现”,说法过于绝对;“防止了”表述欠妥,故B错误;巩固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3.A
【详解】
根据“联合同建立时充分吸取其教训,并尊重战后国际政治现实,在制裁侵略上,奉行安理会”可以看出,针对国联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A正确;BCD项与联合国无关,也与主旨无关,排除。
4.C
【详解】
根据所学,《战争与和平法》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故C项正确;A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因此B正确;A是对维也纳体系的描述,排除;一战使国际法遭到破坏,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原则并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C排除;D是对国联的描述,排除。故选B。
6.B
【详解】
根据“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主”可以看出,其强调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故B项正确;保证世界和平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与国际法的原则无关,排除C;开通先例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证明,排除D。
7.A
【详解】
从“全体一致”到“大国一致”,体现了战后对于国际安全考虑的更全面,说明集体安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强权色彩,排除B;国际联盟是英法控制的工具,未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际法,排除D。
8.A
【详解】
根据“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可以得出,这一规定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故A项正确;平等往来不能体现,排除B;这一原则不能消除大国间的冲突,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国际法,排除D。
9.B
【详解】
万民法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它的形成与发展,使罗马有了“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专门法律,可以推知,万民法根源于罗马帝国统治基础扩大,B项正确;万民法没有消灭罗马境内居民间的阶级和民族差别,不能实现罗马居民的平等,A项错误;标志着罗马司法体系最终完备的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问世,不是万民法的出现,C项错误;万民法通过“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增强而非“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D项错误。
10.C
【详解】
与国联要求“所有会员国联合行动以阻止侵略”不同,联合国用“大国一致”原则制裁侵略的效率更高,且可以借助大国的力量,增强联合国维护和平的能力,C项正确;“大国一致”原则缩小了联合国的代表范围,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提高了联合国制裁侵略的效率,提高了国际合作的水平,排除B项;“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大国之间的联合和制衡,可以遏制美国称霸,排除D项。
11.C
【详解】
对于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大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以求躲避灾难,先后栖牲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但随后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故选择C;材料没有体现英法的殖民扩张,排除A;委任统治政策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B;“冷战”政策是二战后出现的,以美苏为首,排除D。
12.A
【详解】
据所学可知,国联实际上被英法操纵,美国鉴于其无法操纵国联,故一直没有加入;国联成立之初,苏俄(联)因为受到排斥而没有加入,但1934年苏联加入了国联,所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故①表述错误,符合题意,③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国联在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原则,故②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国联被英法控制,带有大国控制和强权政治色彩,故④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排除B、C、D。
13.C
【详解】
材料提出“社会主义者不但应当要求无条件地、无代价地立即解放殖民地,这个要求在政治上的表现正是承认自决权”,说明“民族自决”意味着近代被欺凌的民族自决,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列宁的观点,无法体现当时欧美工人阶级的认识以及民族自决与世界民族解放斗争的关系,故A、B两项均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半殖民地革命的领导阶级问题,故D项错误。
【点睛】
14.A
【详解】
由英王是“英国教会、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结合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内容可知,这样做主要是为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英王是英国教会、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表明是强调王权而非国家主权,故B项错误;确立了“政教合一”原则与材料中“与罗马教廷决裂后,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不符,故C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新教取得合法地位,但与材料中“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不符,故D项。
15.A
【详解】
根据材料“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会的承认”可知,该条约承认各国主权独立,这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近代欧洲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该条约的签订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一体化进程与材料内容不符,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6.D
【详解】
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德文,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逐渐结合,体现了该时期民族意识的兴起和发展,故D项正确;《圣经》大量刊行,说明民众宗教信仰并未被弱化,故排除A项;宗教改革后,教会的束缚并未完全被打破,故B项错误;民族语言的使用有利于国家认同,故C项错误。
17.D
【详解】
国联和联合国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说法错误,联合国在二战后初期为美国所操纵,但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入,越来越成为正义的舞台;②④说法符合史实,③是国联的原则,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排除ABC。
18.D
【详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亚非拉国家赢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正因为此,才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走到了终点,排除B;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发展趋势,C错误。
【点睛】
19.A
【详解】
本题考查《非战公约》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非战公约》使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已实行自卫”,这意味着各国“采取军事行动的道路还是敞开着的”,为了本国利益,他们可以进行“自卫”战争,说明《非战公约》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非战公约》并未限制军备竞赛;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非战公约》不能有效的制止战争,并非主要说明《非战公约》明确废弃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非战公约》不能有效的制止战争,并非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B
【详解】
根据“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君主不仅掌握世俗权力,而且应该控制教会,这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故B正确;马丁·路德不反对对上帝的信仰,故A错误;1871年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C错误;马丁·路德在德意志的宗教改革不可能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太夸张,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联系所学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
21.(1)表现: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
背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2)影响: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近代化)的进程;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欧洲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可得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是:世俗王权强化;根据材料一“……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可得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是:民族语言普及;民族认同观念兴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分析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资产阶级便在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根据材料二“……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同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促进了欧洲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二“……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近代化)的进程。
22.(1)实际效果:国际联盟在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秩序中权力有限。原因:大国强权政治盛行;绥靖政策影响;国际联盟缺乏武装军队,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
(2)表现:1950年6月27日,在苏联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呼吁会员国支援南朝鲜抵抗北朝鲜的入侵,《朝鲜停战协议》于1953年7月27日由联合国军司令和中朝司令共同签署;1956年11月,联合国讨论了苏伊士运河危机问题,并决定建立第一个联合国维和部队,联合国紧急部队;1968年6月1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核不扩散条约》,并且呼吁各国批准;1969年1月4日,《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意义:表达了人类对于追求世界和平的向往;促进各国维护和平,用协商和仲裁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社会有序化、促进国际合作是现代国际组织的运作和发展的借鉴。
【详解】
(1)实际效果:根据材料“国际联盟是主要战胜国为维持战后世界和平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典型代表”、“国际联盟权力极为有限”可知,国际联盟在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秩序中权力有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大国的强权政治、绥靖政策影响、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等方面回答。
(2)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联合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维和部队的建立、《核不扩散条约》等方面回答联合国克服了国联“一些重要缺陷”的表现。意义:根据材料“国际联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联合国宪章第一次把维护和平与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维护二战后国际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了国际社会有序化与国际合作等等方面回答联合国与国联共同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