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下列诗句出现于该历史时期的有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2.《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3.明朝实行“开中制”(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山西有幸成为“试点之区”,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晋商发展势头迅猛。材料反映出晋商
A.经营的商品范围较为狭窄 B.借助国家政策调整的契机而勃兴
C.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 D.在长途贩运贸易中起到引领作用
4.宋代对城市市场实行“以税代管”的管理模式,取消了“市令”,设立了“务”这一税收和市场管理机构。这一改变
A.使政府开始直接监管市场 B.说明官府取消了抑商政策
C.缘于市的发展影响了坊内生活 D.推动了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5.明代政府为笼络商人,对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进-步放宽。以江南为例,凡经商扬州的山西、陕西盐商子弟,经商杭州的徽商子弟都能在当地应举。明代两淮共取进士137名,其中徽、晋、陕商人的子弟共106名。据此可知,明代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惠商政策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
C.商帮左右国家政策制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政治变革
6.明末黟县商人张思泉与子张小泉“因所制剪刀锋利,精巧耐用,人争购之,获利颇丰,为人冒牌仿制。乃于清康熙二年改店名为张小泉,然仿冒者更多。小泉之子继承父业后,于店名后加‘近记’二字以资识别”。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商业品牌意识的增强
7.《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宋江五更天从县前过,见一碗灯明,看时,却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有人据此认为宋代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材料符合历史事实,因此结论可信 B.材料出自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
C.要研究宋代的商业情况,必须合理使用史料 D.作者不是宋代人,对宋代社会的描写不可信
8.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在《阅门即事诗》中对苏州这样描述:“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唐寅在此强调当时苏州
A.商业十分繁荣 B.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C.城市人口众多 D.成为国家经济重心
9.丝绸之路指从古代开始逐渐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新航路则是在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的通往印度和北美等地的航路。二者同属于
A.文明交汇之路 B.商贸互惠之路
C.友好交往之路 D.殖民扩张之路
10.在明清小说中,有大量叙述和描写文人弃学经商的故事,其中不少都是文人主动改弦更辙,弃文经商。这说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抑商观念遭到削弱
C.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D.科举取士弊端凸显
11.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山西平遥县城的“日升昌”票号建立,之后很快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清朝续文献通考》称:山西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据此反映出
A.清代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晋商票号已实现向现代银行转型
C.现代银行业最早产生于中国 D.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世界金融中心
12.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
A.该会馆是山西、陕西盐商联络乡谊之情的场所 B.该会馆是山陕商帮维护同行和同乡利益的组织
C.该会馆证明扬州也是当时山陕商帮聚居地之一 D.该会馆最早应建造于商业较为繁荣的宋元时期
13.唐诗不仅是研究唐代文学的材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有唐诗:“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霄酒客行”、“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唐代
A.草市作用十分显著 B.夜市经济比较繁荣
C.商业都会迅速崛起 D.对外贸易空前发展
14.买扑是宋代市场竞价活动最重要的方式,宋真宗时实行“实封投状”法,投标人将自己所出的价格密封,投入官府所设的密封柜中。宋哲宗推行“明状买扑”法,即“明书钱数,众各见闻,又择价高之人便行给付”。从“实封投状”到“明状买扑”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强化了政府干预商业的力度
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D.保障了竞价活动的顺利进行
15.清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宣布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这说明当时
A.统治者对世界大势有清醒认识 B.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C.统治者有限制地开放“海禁”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16.《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城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17.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18.根据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如殷墟妇好墓殉贝多达六千枚,可是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B.分封制瓦解贵族没落
C.海贝的数量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19.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变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
20.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内藤湖南(1866~1934年)指出:“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夜市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可知,这是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是宋代陆游的《杂赋》内容,正确;B是唐代赞美越窑青瓷的诗句,排除;C是唐代王建《汴路即事》内容,描绘唐代草市繁荣的场景,排除;D是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市》的内容,排除。
2.B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 “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天北京的钟、鼓楼一带,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据此可知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B正确;A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大都的商业布局不能得出便于征税,排除C;商业布局多是自然形成,而非政府有组织的规划,因此无法得出元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排除D。
3.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开中制”下,应召商人把政府需要的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然后换取贩盐专利执照,并在指定地区销售。这反映出晋商利用国家实行“开中制”并把山西作为“试点之区”的时机而勃兴,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中制”政策对晋商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晋商的经营范围及其在长途贩运贸易中的作用,排除A、D两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4.D
【详解】
题干反映出宋代对城市市场管理的放松,由直接监管变成“以税代管”的间接管理模式,这有利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D项正确,A项排除;宋代商业环境宽松,但官府并没有取消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宋代对市场管理模式的改变并不是因为市坊间的矛盾,而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排除。
5.B
【详解】
明代进一步放宽商人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商人子弟可以异地应举,两淮进士中商人子弟占了一多半等,反映出明代惠商政策冲击了传统的科举制度,B项正确;明代仍然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明代商帮未能左右国家政策制定,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政治变革,D项错误。
6.D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张小泉通过加‘近记’二字,维护自己的品牌,打击假冒产品,反映出其有一定的商业品牌意识,故D正确;张小泉剪刀是民营手工业,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者的地位,排除C。
7.C
【详解】
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必须认真辨别史料的真伪,合理使用史料,故选C项;《水浒传》成书于明清时期,且属于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可信史料使用,故排除A项;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可以部分反映现实生活,故排除B项;史料可信与否,不能只看作者的生活时代,故排除D项。
8.A
【详解】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说明当时的苏州财力雄厚。“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说明苏州商业贸易时间长,同时四方商人来苏贸易。因此唐寅在这里强调了苏州商业十分繁荣,A正确;题干中未体现出行业竞争,排除B;题干提到的人群主要是商人,并未说明苏州人口众多,排除C;通过唐寅的描述无法判断苏州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排除D。
9.A
【详解】
从地理范围看,新航路和丝绸之路二者都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新纪元,推动了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汇,A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并非“互惠”和“友好”之路,而是建立在对非洲、美洲人民掠夺的基础上的,排除B、C;D仅仅符合新航路,排除。
10.B
【详解】
材料显示“文人弃学经商”在明清小说中“大量”出现,说明文人学士弃学经商在当时较为普遍,抑商观念遭到削弱,B正确;文人经商并非为追求奢靡生活,排除A;文人经商并不代表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C;科举取士在当时虽有弊端,但并非文人弃学经商的原因,排除D。
11.A
【详解】
山西票号强调信用,法至精密,在全国各省设立分支机构,业务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这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A正确;晋商票号本质上和现代银行不同,排除B;一般认为现代最早的银行是英格兰银行,排除C;鸦片战争前,英国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排除D。
12.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明清出现商帮,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商帮组成的维护同行和同乡利益的组织,D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是正确解读,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3.B
【详解】
“桥市通霄酒客行”“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描述的是夜间商业的繁荣景象,故B正确;材料中反映的不是草市,排除A;在此处未体现商业都会的崛起,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4.A
【详解】
材料是对宋朝时期商人投标竞价的描述,反映是投标由封闭到公开公正,有利于防止政府官员舞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故A正确;宋朝时期政府对商业活动不再直接监管,B排除;政府公开竞标的做法有利于增加收入,C排除;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15.C
【详解】
根据“康熙帝宣布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可知,当时清朝统治者有限制地开放“海禁”,故选C;康熙有条件地开放海禁并不是要迎合世界发展大势,排除A;从材料可知,康熙对开放海禁的口岸和范围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说明是有限制地开放而不是废止海禁政策,排除B;D项时间不符,朝贡贸易体系瓦解是在晚清,排除。
16.B
【详解】
唐朝设有“官街鼓”,表明唐朝开市和闭市的时间受到了官府的严格监管,宋朝废除“官街鼓”,表明宋代开市和闭市的时间没有受到官府的监管,因此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择B ;街鼓是规定开市和闭市的工具,与社会治安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将都城人口进行对比,排除C;宋废街鼓是城市管理相对宽松的表现,排除D。
17.B
【详解】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和教育重心的南移,导致1397年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全是南方人,北方人倒数落选,出现了“南北榜争”,B项正确;“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凭成绩录取的考试制度相对公平,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均与“南北榜争”的出现无关,CD两项错误。
18.D
【详解】
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而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海贝在商代和西周是作为货币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取代海贝,故 D正确;这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分封制瓦解无关,故AB错误;海贝的数量不可能减少,故C不符合史实。
19.D
【详解】
在唐朝后期出现的“食券”和“飞钱”,方便携带且可汇兑,用以供给府兵和商人异地使用,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 “食券”和“飞钱”可汇兑,但不具“纸币”的“交易功能”,A项错误;材料中的“食券”和“飞钱”的出现是因为社会“需要”和“经济”的发展,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结果,B项错误; “食券”和“飞钱”因势而生,不是商人“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C项错误。
【点睛】
北宋时期,四川一带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0.B
【详解】
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
21.(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夜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积极支持夜市的发展。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同:都认为宋代中国发生商业革命。
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详解】
(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夜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可知,政府积极支持夜市的发展。
(2)影响:根据材料“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可知,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根据材料“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可知,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3)同:根据材料“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可知,两者都认为宋代中国发生商业革命。区别:根据材料“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可知,内藤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根据材料“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22.(1)特点: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
(2)不同: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
影响:建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为世界新航路开辟开拓了东方航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可知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根据材料一“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可知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根据材料一“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知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根据材料一“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可知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材料一“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可知海外贸易收益较高。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可知唐宋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可知明清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唐宋时期的政府政策分析其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明清时期的政府政策分析其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