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平邑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临沂市平邑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8 09:31:22

文档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2014年8月,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据此,黄诚强调(  )
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2.(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3.(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
A.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4.(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
A.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5.(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
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循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6.(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材料表明中国传统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
A.重人伦,轻自然 B.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验性
C.重视科学实验 D.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
7.(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大国崛起 工业先声》解说词:“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
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8.(2020高二上·成都月考)普朗克曾写道,“我把这整个的步骤描述成一种孤注一掷的行动……我已经和辐射与物质之间的平衡问题斗争了六年而没有得到任何成功的结果。这个问题在物理学中是有根本重要性的,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来找出它的一种理论诠释,不管那代价有多高。”普朗克旨在说明量子论(  )
A.是对前人理论的突破 B.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C.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诞生的偶然与必然
9.(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海国图志》记述“亚墨利加(即南、北美洲)一土,孤悬于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据此可知(  )
A.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宣告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
C.对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提出质疑
D.对美洲历史的认识了解尚存缺陷
10.(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1.(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写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以上材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人对于失败原因的反思
B.中共当时对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迫切要求
C.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D.毛泽东是当时少数几位认识到进行农村革命必要性的思想家之一
12.(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
A.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B.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13.(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总统约翰逊称“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不幸的时刻之一”,苏联和英国也表达了类似态度。而法国某官员则说:“我祝贺你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这说明(  )
A.美法同盟关系已经破裂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C.美苏关系实现全面缓和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14.(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
A.“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15.(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有一天,阳光明媚,某画家背着画夹到野外写生,在同一个地点,同一处景物,同一个角度,画出的三幅作品景物色彩却不一样,你认为他的画应属于何种流派(  )
A.写意画派 B.印象画派 C.现代画派 D.风俗画派
16.(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人说德国拥有“思想的天空”,其主要表现有(  )
①拜伦创作《唐璜》
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
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曲
④康德提出“人非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17年有一则启事说:“每个自由之子,快来吧!把话传过去,我们就要来了。拿起你的枪,亮给德国佬看,扬起旗帜吧,我们从来不畏艰难。我们不会回头,直到战争终了。”这个启事的背景是(  )
A.俄国发生大革命,共产党号召群众革命
B.奥地利政局改变,号召人民抵抗德国
C.英国决心参战,开始与德、奥等国作战
D.美国宣布参战,要招募人民从军入伍
18.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19.(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40年,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主要是因为(  )
A.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B.日本对美国的军事进攻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C.日本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对美国十分不利
D.日本成为美国称霸世界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20.(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苏德战争开始之初,苏联遭受到了重大损失,士兵伤亡惨重,国土大片丧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  )
①德军实力强大并准备充分
②苏联最高领导层错误估计了战争爆发的时间
③战争爆发后苏军的作战态度消极
④苏军的防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预言一百年后的世界格局:“它们起点各异,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然而似乎是天意要它们各左右半个地球的命运”。“它们”指的是(  )
A.美国和苏联 B.德国和日本 C.法国和中国 D.英国和德国
22.(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 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这一文件(  )
A.标志着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
B.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
C.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D.形成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23.(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越南地区实行控制,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主要意图是(  )
A.抢占越南的石油资源 B.控制印度洋周边地区
C.建立对中苏的包围圈 D.稳定资本主义大后方
24.(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主要表现在(  )
A.团结起来继续以武力对抗以色列
B.联合向联合国发出援助申请
C.联合巴解游击队共同斗争
D.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25.(2019高二下·温州期中)二战后,爱因斯坦在给日本某杂志的声明中指出:如果这些实验证明是成功了,那该是威胁人类的危险,可我当时却感到非采取这一步骤不可。去反对制造某些特殊的武器,是无济于事的,唯一解决的办法是消除战争。我们必须下决心抵制一切违反这个目标的活动。甘地已经指出了该走的道路一一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这段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原子弹对人类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B.爱因斯坦为了和平参与原子弹研制
C.高度赞扬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
D.和平意识比反对武器更重要的理念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1分,29题15分,共50分)
26.(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也高举“理性”旗帜,但他们所崇尚的理性不同于17世纪的来自于神的天赋的理性,而在于更多地接近感官和经验现象。他们是批判现实的启蒙思想家和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再沉迷于思想的领域,而是纯粹现实和世俗化了。
﹣﹣摘编自陈锐《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相比文艺复兴的新发展。
27.(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卞孝萱《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理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孔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理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力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关于儒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学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
28.(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 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二: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迈克 华莱士问》(1986年9月)
材料四: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
(2)据材料二,概述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基本主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4)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策略。
(5)综合上述材料,对百年以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有何认识?
29.(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劳合 乔治对克里孟梭说:“小心点!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主义那边去!”
材料二:《和平大使》一书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保持均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劳合 乔治的说法是否影响到了巴黎和会的决策?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读和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A材料中在强调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由多种思想糅合而成,并不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中“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结合所学,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
C汉武帝时期儒学一直处于独尊地位,并不仅仅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故C项错误;
D“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新儒学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不是“天人感应”学说杂糅多种学派理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读和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
2.【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材料。A.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法律将儒家思想纳入到法律体系,说明古代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重要原则。
B.儒家思想不等同于古代法律制度,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律制度制定的指导思想之一。
C.古代中国没有形成法制社会。
D.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对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材料.难度一般。
3.【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表明苏格拉底认可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故C正确;
听从自己的感觉、独立人格、“强权”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表明在当时的法国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故D正确;
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新思潮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观点农业生产发展的相关知识,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可以看出,这是先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态度,并在后续的生活中指导自身的生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故A正确。
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C选项错在本题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
D选项没有体现出“二十四节气”产生背景,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观点农业生产发展的相关知识,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难度适中。
6.【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地关系。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又一特点是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实用之学入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这一特点。“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表明中国传统科技的突出特点是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验性,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牛顿不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只是经典力学体系,对工业革命产生了影响。
B.牛顿创造了经典力学体系,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瓦瑟利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制造了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这体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出现。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影响,结合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的特点来分析材料。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斗争了六年而没有得到任何成功的结果”“在物理学中是有根本重要性的”“必须……找出它的一种理论诠释”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普朗克的量子论是在经过多年研究没有成功的情况下被迫做出量子假设而诞生的,这说明量子论的诞生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D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量子论与前人理论的关系,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量子论的社会反响和影响,排除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科技成果,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我把这整个的步骤描述成一种孤注一掷的行动……我已经和辐射与物质之间的平衡问题斗争了六年而没有得到任何成功的结果”体现了量子力学的诞生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9.【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是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的,而不是英国人,而材料说的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说明魏源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了解还存在不足。故D正确。
A与林则徐有关,排除。
B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海国图志》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魏源思想的局限性。关键信息”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要求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时代特征来分析。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
B.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不可能出现国民国权的观念。
C.维新变法主张政治改革,挽救民族危机,会出现国民国权等概念。
D.新文化运动特别强调否定封建思想,这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要求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时代特征来分析。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开始的标志,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表明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故C正确;
国民革命失败是在1927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于1925年,故A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故B错误;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故A正确;
B、 1992年十四大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故B错误;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故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
D的史实则是在1978年,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解答本题根据所学邓小平理论及1979年中国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运用基础知识解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美法同盟破裂,与历史现实不符,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1964年”,我国科技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1964年”,结合所学,美苏处于“冷战”对峙时期,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而法国某官员则说:‘我祝贺你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可知,法国敢于表达与美英苏不同的看法,欧洲一体化使得欧洲敢于表达自己的声音,冲击着传统的美苏两极格局,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多极化趋势加强,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而法国某官员则说:'我祝贺你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文革时期,文学艺术遭到严重破坏,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显然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中信息说法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故A错误;
B是改革开放之后;
文革时期是八大样板戏,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可以看出政治对文艺的影响,难度较大。
15.【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印象派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与材料信息符合,故B项正确。
A项强调的是借物抒情,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强调的是反传统,排除。
D项强调的是对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描绘,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需要掌握印象画派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印象画派的特点解答即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与音乐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德国拥有“思想的天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贝多芬和康德均是德国人,贝多芬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康德提出了“人非工具”,故③④正确。
拜伦是英国诗人,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均不符合,故排除①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与音乐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德国拥有“思想的天空”,主要通过德国思想和艺术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A、材料指出向德国宣战,故排除;
B、材料涉及的是对德宣战的信息点,未涉及政局改变的有效信息,故错误;
C、1914年,英法联军与德军在马恩河地区进行了两次战役,因此材料的叙述错误,故错误;
D、美国在1917年4月份,宣布参战,并且材料描述的信息是美国在招募人民参军入伍的信息,历史事件时间正确,故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启事关于一战的论述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美国参战信息点的有效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侧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18.【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解析】【分析】材料的主旨是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而非德日矛盾的激化,排除A。
日本种种参战的借口,都是意在掩盖参战意图,故选B。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只是对德宣战的借口,排除C。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只是对德宣战的借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一战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可知,日本种种参战的借口,都是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19.【答案】A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0年”,并准确识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是因为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威肋到美国的利益。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美国的军事进攻发生于1942年,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经过长期战争的消耗,日本的经济实力无法对美国构成挑战。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并不是谋求世界霸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0年”,并准确识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主要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20.【答案】D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特征来分析。①德军实力强大并准备充分是苏德战争刚开始苏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②苏联最高领导层错误估计了战争爆发的时间也是当时苏联失败的重要原因。
③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进行了英勇的作战,顽强地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因此,③的叙述不正确。
④苏军的防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苏军当时失败的原因之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决本题要搞清楚二战时期苏德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1.【答案】A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A.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判断,19世纪中期以后的100年,应该是20世纪中期,材料中还涉及到要控制左右两个半球的命运,这只可能是苏联和美国。
B.德国和日本不能左右东西半球。
C.法国和中国也没有左右东西半球。
D.英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中期也没有左右东西半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材料的能力。
22.【答案】C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
美苏之间进行的是冷战,故B错误;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表明美苏关系恶化,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正确;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3.【答案】C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题的关键是“主要意图”。控制越南,再加上台湾、朝鲜和日本,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既可以封锁中国,又可以防止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题的关键是“主要意图”。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东和平之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故D正确。
A、B、C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东和平之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主要通过第四次中东战争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25.【答案】D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D.从材料中的唯一解决的办法是消除战争。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主张用和平的意思来反对武器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A.原子弹对人类有威胁,不是爱因斯坦强调的重点,爱因斯坦强调的重点是反对战争。
B.材料没有强调爱因斯坦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
C.材料没有强调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和平这一时代主题。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6.【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发展: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1)特点:从材料“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可知持续时间长;从材料“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可知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从材料“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
(2)原因:从材料“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可得出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经济,科学等方面对启蒙的影响。即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相对于文艺复兴方面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
故答案为:(1) 特点:持续时间长;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
(2)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发展: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相比文艺复兴的新发展,需结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观点: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书是伪造的,导致君主专制。目的:托古改制,宣传维新思想。
(3)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和孟子思想以及董仲舒思想主张分析得出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第二小问的发展,依据材料一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结合理学内容分析得出:更加重视《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二“认为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可以得出观点是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书是伪造的,导致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托古改制,宣传维新思想。
(3)第一小问的着眼点,依据材料三“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理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孔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可以得出着眼点是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第二小问的背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当时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 观点: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书是伪造的,导致君主专制。目的:托古改制,宣传维新思想。
(3) 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维新思想以及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解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1)原因:没有解决民生问题(或贫富差距较大)。举措: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主张: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利益(或借鉴苏联模式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发展国民经济);改进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提高工人工资(或缩小贫富差距,或调节社会分配)。
(3)相同:发展生产。不同: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或先富带动后富)。
(4)策略:通过税收方式调节;注意把握和选择调节的时机、
(5)认识:关注民生(或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防止两极分化(或缩小贫富差距);发展生产。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成果。(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原因是欧洲贫富差距较大。第二小问的举措,结合所学可知,举措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本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二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 ”概括得出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利益(或借鉴苏联模式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根据“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得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发展国民经济);改进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提高工人工资(或缩小贫富差距,或调节社会分配)。
(3)本小问的异同,对比材料二、三可以得出相同点是都主张发展生产。不同点是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4)本小问的策略,依据材料四 “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 ”可以得出策略是通过税收方式调节;注意把握和选择调节的时机。
(5)本小问的认识,依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关注民生;防止两极分化;发展生产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 原因:没有解决民生问题(或贫富差距较大)。举措: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 主张: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利益(或借鉴苏联模式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发展国民经济);改进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提高工人工资(或缩小贫富差距,或调节社会分配)。
(3) 相同:发展生产。不同: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或先富带动后富)。
(4) 策略:通过税收方式调节;注意把握和选择调节的时机、
(5) 认识:关注民生(或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防止两极分化(或缩小贫富差距);发展生产。
【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考查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原因和内容;毛泽东思想内容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1)观点一: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为防止德国出现类似于俄国革命的状况,没有满足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的要求,德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观点二:没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在会议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什么政策?
“势力均衡”政策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主义那边去”可知,劳合·乔治担心苏俄影响下,德国走向社会主义。对于这一观点,首先明确立场,即认为有影响或者没有影响。对于前者,侧重通过巴黎和会最终没有满足法国肢解德国的要求说明。对于后者,侧重从巴黎和会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说明。
(2)政策:根据材料一中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和材料二“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保持均势”可知,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势力均衡”政策。
故答案为: (1)观点一: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为防止德国出现类似于俄国革命的状况,没有满足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的要求,德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观点二:没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在会议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2) “势力均衡”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巴黎和会,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和会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巴黎和会的内容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英国外交政策的特征。
1 / 1山东省临沂市平邑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2014年8月,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据此,黄诚强调(  )
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读和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A材料中在强调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由多种思想糅合而成,并不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中“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结合所学,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
C汉武帝时期儒学一直处于独尊地位,并不仅仅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故C项错误;
D“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新儒学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不是“天人感应”学说杂糅多种学派理论,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读和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
2.(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材料。A.从材料可以看出,唐朝的法律将儒家思想纳入到法律体系,说明古代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重要原则。
B.儒家思想不等同于古代法律制度,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律制度制定的指导思想之一。
C.古代中国没有形成法制社会。
D.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对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材料.难度一般。
3.(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  )
A.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 B.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
C.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 D.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表明苏格拉底认可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故C正确;
听从自己的感觉、独立人格、“强权”材料未体现,故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苏格拉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4.(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
A.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表明在当时的法国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故D正确;
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新思潮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5.(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
A.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循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答案】A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观点农业生产发展的相关知识,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可以看出,这是先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态度,并在后续的生活中指导自身的生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故A正确。
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C选项错在本题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
D选项没有体现出“二十四节气”产生背景,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观点农业生产发展的相关知识,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难度适中。
6.(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材料表明中国传统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
A.重人伦,轻自然 B.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验性
C.重视科学实验 D.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地关系。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又一特点是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实用之学入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就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这一特点。“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表明中国传统科技的突出特点是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验性,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7.(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大国崛起 工业先声》解说词:“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
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牛顿不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只是经典力学体系,对工业革命产生了影响。
B.牛顿创造了经典力学体系,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瓦瑟利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制造了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动力,这体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出现。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影响,结合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的特点来分析材料。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8.(2020高二上·成都月考)普朗克曾写道,“我把这整个的步骤描述成一种孤注一掷的行动……我已经和辐射与物质之间的平衡问题斗争了六年而没有得到任何成功的结果。这个问题在物理学中是有根本重要性的,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来找出它的一种理论诠释,不管那代价有多高。”普朗克旨在说明量子论(  )
A.是对前人理论的突破 B.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C.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诞生的偶然与必然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斗争了六年而没有得到任何成功的结果”“在物理学中是有根本重要性的”“必须……找出它的一种理论诠释”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普朗克的量子论是在经过多年研究没有成功的情况下被迫做出量子假设而诞生的,这说明量子论的诞生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D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量子论与前人理论的关系,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量子论的社会反响和影响,排除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现代科技成果,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我把这整个的步骤描述成一种孤注一掷的行动……我已经和辐射与物质之间的平衡问题斗争了六年而没有得到任何成功的结果”体现了量子力学的诞生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9.(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海国图志》记述“亚墨利加(即南、北美洲)一土,孤悬于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据此可知(  )
A.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宣告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
C.对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提出质疑
D.对美洲历史的认识了解尚存缺陷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是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的,而不是英国人,而材料说的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说明魏源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了解还存在不足。故D正确。
A与林则徐有关,排除。
B与鸦片战争有关,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海国图志》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魏源思想的局限性。关键信息”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0.(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要求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时代特征来分析。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西方民主思想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
B.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不可能出现国民国权的观念。
C.维新变法主张政治改革,挽救民族危机,会出现国民国权等概念。
D.新文化运动特别强调否定封建思想,这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要求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时代特征来分析。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开始的标志,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写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以上材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人对于失败原因的反思
B.中共当时对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迫切要求
C.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
D.毛泽东是当时少数几位认识到进行农村革命必要性的思想家之一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表明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故C正确;
国民革命失败是在1927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于1925年,故A错误;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1924年,故B错误;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是“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加拿大国际友人的谈话中,谈到了“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  )
A.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
B.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D.推动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答案】A
【知识点】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的这些思想主张有利于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建设,故A正确;
B、 1992年十四大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故B错误;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故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
D的史实则是在1978年,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解答本题根据所学邓小平理论及1979年中国经济发展等相关史实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运用基础知识解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13.(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总统约翰逊称“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不幸的时刻之一”,苏联和英国也表达了类似态度。而法国某官员则说:“我祝贺你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这说明(  )
A.美法同盟关系已经破裂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C.美苏关系实现全面缓和 D.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
【解析】【分析】美法同盟破裂,与历史现实不符,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1964年”,我国科技尚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1964年”,结合所学,美苏处于“冷战”对峙时期,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而法国某官员则说:‘我祝贺你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可知,法国敢于表达与美英苏不同的看法,欧洲一体化使得欧洲敢于表达自己的声音,冲击着传统的美苏两极格局,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多极化趋势加强,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而法国某官员则说:'我祝贺你们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文革时期,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新版中,杨白劳性格刚烈,敢于反抗,被活活打死。这种改编反映了(  )
A.“双百”方针得到充分贯彻 B.中国文艺创作迎来发展新契机
C.文革时期文艺形式丰富多彩 D.文艺创作受政治环境影响明显
【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文革时期,文学艺术遭到严重破坏,电影《白毛女》经历了很大改编显然是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中信息说法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故A错误;
B是改革开放之后;
文革时期是八大样板戏,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旧版中,喜儿忍辱负重,对地主阶级抱有一丝幻想;新版中,喜儿虽受尽凌辱,但绝不妥协。旧版中,杨白劳性格懦弱,竟对地主下跪哀求,走投无路之际喝卤水自杀可以看出政治对文艺的影响,难度较大。
15.(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有一天,阳光明媚,某画家背着画夹到野外写生,在同一个地点,同一处景物,同一个角度,画出的三幅作品景物色彩却不一样,你认为他的画应属于何种流派(  )
A.写意画派 B.印象画派 C.现代画派 D.风俗画派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印象派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与材料信息符合,故B项正确。
A项强调的是借物抒情,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强调的是反传统,排除。
D项强调的是对人们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描绘,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需要掌握印象画派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印象画派的特点解答即可。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人说德国拥有“思想的天空”,其主要表现有(  )
①拜伦创作《唐璜》
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
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曲
④康德提出“人非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与音乐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德国拥有“思想的天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贝多芬和康德均是德国人,贝多芬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康德提出了“人非工具”,故③④正确。
拜伦是英国诗人,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均不符合,故排除①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与音乐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德国拥有“思想的天空”,主要通过德国思想和艺术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7.(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17年有一则启事说:“每个自由之子,快来吧!把话传过去,我们就要来了。拿起你的枪,亮给德国佬看,扬起旗帜吧,我们从来不畏艰难。我们不会回头,直到战争终了。”这个启事的背景是(  )
A.俄国发生大革命,共产党号召群众革命
B.奥地利政局改变,号召人民抵抗德国
C.英国决心参战,开始与德、奥等国作战
D.美国宣布参战,要招募人民从军入伍
【答案】D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A、材料指出向德国宣战,故排除;
B、材料涉及的是对德宣战的信息点,未涉及政局改变的有效信息,故错误;
C、1914年,英法联军与德军在马恩河地区进行了两次战役,因此材料的叙述错误,故错误;
D、美国在1917年4月份,宣布参战,并且材料描述的信息是美国在招募人民参军入伍的信息,历史事件时间正确,故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启事关于一战的论述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美国参战信息点的有效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侧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18.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这些行为(  )
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解析】【分析】材料的主旨是日本对德宣战的意图而非德日矛盾的激化,排除A。
日本种种参战的借口,都是意在掩盖参战意图,故选B。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只是对德宣战的借口,排除C。
力图保护东亚和平只是对德宣战的借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一战的准确把握。根据材料可知,日本种种参战的借口,都是意在掩盖参战意图。
19.(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40年,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主要是因为(  )
A.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B.日本对美国的军事进攻威胁到美国的安全
C.日本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对美国十分不利
D.日本成为美国称霸世界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答案】A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0年”,并准确识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是因为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威肋到美国的利益。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美国的军事进攻发生于1942年,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经过长期战争的消耗,日本的经济实力无法对美国构成挑战。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并不是谋求世界霸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0年”,并准确识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主要考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
20.(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苏德战争开始之初,苏联遭受到了重大损失,士兵伤亡惨重,国土大片丧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  )
①德军实力强大并准备充分
②苏联最高领导层错误估计了战争爆发的时间
③战争爆发后苏军的作战态度消极
④苏军的防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二战”的进程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特征来分析。①德军实力强大并准备充分是苏德战争刚开始苏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②苏联最高领导层错误估计了战争爆发的时间也是当时苏联失败的重要原因。
③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进行了英勇的作战,顽强地抗击法西斯的侵略。因此,③的叙述不正确。
④苏军的防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苏军当时失败的原因之一。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特征来分析。解决本题要搞清楚二战时期苏德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1.(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家托克维尔预言一百年后的世界格局:“它们起点各异,所走的道路也不相同,然而似乎是天意要它们各左右半个地球的命运”。“它们”指的是(  )
A.美国和苏联 B.德国和日本 C.法国和中国 D.英国和德国
【答案】A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A.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判断,19世纪中期以后的100年,应该是20世纪中期,材料中还涉及到要控制左右两个半球的命运,这只可能是苏联和美国。
B.德国和日本不能左右东西半球。
C.法国和中国也没有左右东西半球。
D.英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中期也没有左右东西半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格局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材料的能力。
22.(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 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这一文件(  )
A.标志着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
B.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
C.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D.形成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答案】C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
美苏之间进行的是冷战,故B错误;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表明美苏关系恶化,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正确;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苏冷战,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3.(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越南地区实行控制,是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主要意图是(  )
A.抢占越南的石油资源 B.控制印度洋周边地区
C.建立对中苏的包围圈 D.稳定资本主义大后方
【答案】C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题的关键是“主要意图”。控制越南,再加上台湾、朝鲜和日本,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既可以封锁中国,又可以防止苏联势力在远东的扩张,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题的关键是“主要意图”。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主要表现在(  )
A.团结起来继续以武力对抗以色列
B.联合向联合国发出援助申请
C.联合巴解游击队共同斗争
D.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东和平之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石油禁运,表现出团结一致的精神,故D正确。
A、B、C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东和平之路。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主要通过第四次中东战争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25.(2019高二下·温州期中)二战后,爱因斯坦在给日本某杂志的声明中指出:如果这些实验证明是成功了,那该是威胁人类的危险,可我当时却感到非采取这一步骤不可。去反对制造某些特殊的武器,是无济于事的,唯一解决的办法是消除战争。我们必须下决心抵制一切违反这个目标的活动。甘地已经指出了该走的道路一一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这段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原子弹对人类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B.爱因斯坦为了和平参与原子弹研制
C.高度赞扬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
D.和平意识比反对武器更重要的理念
【答案】D
【知识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解析】【分析】D.从材料中的唯一解决的办法是消除战争。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主张用和平的意思来反对武器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A.原子弹对人类有威胁,不是爱因斯坦强调的重点,爱因斯坦强调的重点是反对战争。
B.材料没有强调爱因斯坦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
C.材料没有强调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和平这一时代主题。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1分,29题15分,共50分)
26.(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16世纪的欧洲沉溺于信仰的狂热之中,那是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信仰的热情逐渐冷却下来,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者也高举“理性”旗帜,但他们所崇尚的理性不同于17世纪的来自于神的天赋的理性,而在于更多地接近感官和经验现象。他们是批判现实的启蒙思想家和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再沉迷于思想的领域,而是纯粹现实和世俗化了。
﹣﹣摘编自陈锐《略论欧洲启蒙运动的历史和本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相比文艺复兴的新发展。
【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发展: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1)特点:从材料“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可知持续时间长;从材料“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可知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从材料“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
(2)原因:从材料“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战争的时代。到了17世纪,……变为哲学的思考和科学的理性精神。”可得出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经济,科学等方面对启蒙的影响。即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相对于文艺复兴方面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
故答案为:(1) 特点:持续时间长;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借用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
(2)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新发展: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蓝图。
【点评】本题考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相比文艺复兴的新发展,需结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卞孝萱《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理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孔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理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力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关于儒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目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学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观点: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书是伪造的,导致君主专制。目的:托古改制,宣传维新思想。
(3)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和孟子思想以及董仲舒思想主张分析得出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第二小问的发展,依据材料一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结合理学内容分析得出:更加重视《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二“认为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可以得出观点是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书是伪造的,导致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的目的,结合所学可知,目的是托古改制,宣传维新思想。
(3)第一小问的着眼点,依据材料三“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理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孔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可以得出着眼点是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第二小问的背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当时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2) 观点:汉代以来儒学者奉为经典的书是伪造的,导致君主专制。目的:托古改制,宣传维新思想。
(3) 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结合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维新思想以及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解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 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二: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迈克 华莱士问》(1986年9月)
材料四: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
(2)据材料二,概述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基本主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4)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策略。
(5)综合上述材料,对百年以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发展历程,我们有何认识?
【答案】(1)原因:没有解决民生问题(或贫富差距较大)。举措: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主张: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利益(或借鉴苏联模式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发展国民经济);改进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提高工人工资(或缩小贫富差距,或调节社会分配)。
(3)相同:发展生产。不同: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或先富带动后富)。
(4)策略:通过税收方式调节;注意把握和选择调节的时机、
(5)认识:关注民生(或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防止两极分化(或缩小贫富差距);发展生产。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成果。(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原因是欧洲贫富差距较大。第二小问的举措,结合所学可知,举措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本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二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 ”概括得出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利益(或借鉴苏联模式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根据“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得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发展国民经济);改进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提高工人工资(或缩小贫富差距,或调节社会分配)。
(3)本小问的异同,对比材料二、三可以得出相同点是都主张发展生产。不同点是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4)本小问的策略,依据材料四 “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 ”可以得出策略是通过税收方式调节;注意把握和选择调节的时机。
(5)本小问的认识,依据四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关注民生;防止两极分化;发展生产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1) 原因:没有解决民生问题(或贫富差距较大)。举措: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2) 主张: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利益(或借鉴苏联模式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发展国民经济);改进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提高工人工资(或缩小贫富差距,或调节社会分配)。
(3) 相同:发展生产。不同: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或先富带动后富)。
(4) 策略:通过税收方式调节;注意把握和选择调节的时机、
(5) 认识:关注民生(或将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防止两极分化(或缩小贫富差距);发展生产。
【点评】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考查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原因和内容;毛泽东思想内容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2020高二下·平邑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上,劳合 乔治对克里孟梭说:“小心点!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主义那边去!”
材料二:《和平大使》一书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保持均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劳合 乔治的说法是否影响到了巴黎和会的决策?说明理由。
【答案】(1)观点一: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为防止德国出现类似于俄国革命的状况,没有满足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的要求,德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观点二:没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在会议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什么政策?
“势力均衡”政策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主义那边去”可知,劳合·乔治担心苏俄影响下,德国走向社会主义。对于这一观点,首先明确立场,即认为有影响或者没有影响。对于前者,侧重通过巴黎和会最终没有满足法国肢解德国的要求说明。对于后者,侧重从巴黎和会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说明。
(2)政策:根据材料一中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和材料二“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保持均势”可知,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势力均衡”政策。
故答案为: (1)观点一: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为防止德国出现类似于俄国革命的状况,没有满足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的要求,德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观点二:没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在会议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2) “势力均衡”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巴黎和会,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和会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巴黎和会的内容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英国外交政策的特征。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