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
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笋芽儿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3.下列对“牧羊人”的分析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他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等,表现了他是一个热心助人、乐观向上的人。
B.“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中的加粗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特点。
C.“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这些内容从正面直接刻画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勤劳不懈的人。
D.从“我刨根同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可看出他是一个只有面对陌生人时才比较沉默寡言的人,
4.判断下面的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 )
(3)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 )
(4)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
5.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bì,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bó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分泌(____)
腐蚀(____)
绝bì(____)
bó(____)斗
(2)“不期而至”中“期”的意思是( )
A.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
B.约定时日
C.盼望,希望
D.一周年,一整月
(3)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请把下面句子改为陈述句。
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6.阅读下面的图文内容,按要求做题。
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也是一个地方的绿色名片。不久前,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为辖区内152株古树名木设计了带有二维码的新保护牌,这一创新举措,赢得广大市民纷纷点赞。这正是:古树临古道,新证添新码;老城留记忆,护绿靠大家。
泰山区为辖区内古树名木设计带有二维码的新保护牌,你认为这样做有哪些好处?请联系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两条。(每条20字以内)
(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为后面写牧羊人植树做了铺垫,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C.第③段中“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中的“卧”字生动地写出了羊群懒散、毫无生气的样子,侧面突出环境的恶劣。
D.第④段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2)分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在表达上的作用及寓意。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20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放羊时走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木牌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木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红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中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把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有删改)
(1)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2)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3)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4)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5)吴庭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2.答案:C
解析:A项,拟人。B项,夸张。D项,比喻。
3.答案:D
解析: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
4.答案:(1)记叙(2)记叙、描写(3)说明(4)抒情
5.答案:(1)mì shí 壁 搏
(2)B
(3)拟人 比喻
(4)没有什么(别的)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泌”是多音字,组词“分泌”时读mì,表示地名或姓时读bì。注意“蚀”读二声。“绝壁”指极陡峭难以攀援的山崖,注意“壁”下半部分是“土”。“搏斗”在语段中比喻激烈地斗争,注意“搏”为提手旁。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不期而至”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故选B。
(3)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从“搏斗”“坚如钢铁”两个词可看出画线句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4)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将反问句变为陈述句,但是意思不能改变。我们可以把句中的“还有什么”改为“没有什么”,把问号改为句号。
6.答案:(1)可以了解树木的保护级别、形态特征等信息。
(2)有助于增强市民保护古树的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画面文字标注“形态特征”“分布范围”的提示可知,有二维码的保护牌便于市民了解古树名木的保护级别、形态特征等信息,有助于增强市民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根据材料中“这一创新举措,赢得广大市民纷纷点赞”可知,这一方法也是保护古树工作的一种创新。据此提炼概括即可。
7.答案:(1)D
(2)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了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寓意:寄寓牧羊人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生机滋润和富饶丰美的深意。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有误,第④段没有语言描写。
(2)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句表达作用及寓意的能力。从内容角度看,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从修辞手法角度看,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喝到水后对牧羊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寄寓了牧羊人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生机滋润和富饶丰美的深意。
8.答案:(1)因为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已经一大把年纪,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2)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3)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4)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执着和痴情,在没有学过雕刻的情况下,为亚心塔雕刻出两座石狮,这种对“亚心”的热爱是难能可贵的。
(5)①执着:他每天守护“亚心”木牌。②热爱“亚心”:砸“亚心石”、雕刻石狮。③无私:他用卖“亚心石”和羊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②段中提到吴庭德一大把年纪,大半辈子都平凡地过来了,生活也比较困难。这就是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的原因。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④段主要内容是无论别人如何嘲笑,吴庭德都守护着“亚心”。可以概括为“执着地守望‘亚心’”。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分析关键词语作用的能力。一个“砸”字让制作过程略显粗糙,但吴庭德依然坚持雕刻“亚心石”并乐此不疲,说明他对“亚心石”的用心和执着。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首先梳理出主人公围绕“亚心”的所作所为,再联系其自身情形,加以分析。吴庭德从守护“亚心”、制作“亚心石”宣传“亚心”到自己买石材雕刻狮子陪伴“亚心塔”,一个普普通通的牧羊人,为“亚心”付出了如此之多,他的执着、他的痴心,就是奇迹。
(5)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他每天守护“亚心”木牌表现了他的执着。他砸“亚心石”、雕刻石狮等行为表现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他用卖“亚心石”和羊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表现了他的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