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纪念白求恩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
B.老师批评了那些在值日工作中拈轻怕重、不负责任的同学。
C.劳动模范张明,热爱本职工作,对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
D.对于那些在一线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来说,个人的安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2.小华坚持学习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疫情。下面是他写的一段文字,阅读该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20年的春天,新型冠状病毒席卷了中华大地。疫情期间,一位老人成为妇①_______皆知的英雄人物,他卓越的功绩载入了中华史册。最危险的时刻,他成为最美逆行者。在开往武汉的高铁上,他眉头紧锁,忧心②___________,身前是一摞翻看的文件;非常时期,他以84岁高龄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奔走于疫情防控一线;听到武汉的老百姓唱起国歌的消息,他眼眶泛红,动情落泪……无畏的身影、炽热的医者仁心、锲而不舍的努力,成为我们抗击疫情最牢固的屏③__________,也成为所有人这个冬春最深的记忆。钟南山院士的风骨、气格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1)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卓越zhuō 炽热zhì 锲而不舍qiè
B.卓越zhuó 炽热zhì 锲而不舍qì
C.卓越zhuó 炽热chì 锲而不舍qiè
D.卓越zhuō 炽热chì 锲而不舍qì
(2)结合语境,横线处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孺 ②忡忡 ③障
B.①儒 ②忡忡 ③嶂
C.①儒 ②仲仲 ③障
D.①孺 ②仲仲 ③嶂
3.阅读下面的材料链接,请你为白求恩同志写一段颁奖词。
材料链接: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3月底到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他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被细菌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4.班级正在开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表达与交流·书面表达】【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风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文化传承·文化积累】【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上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3)【语言与思维·言语整合】【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②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第①段中将一些人与白求恩同志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②段的“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中,“只”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第②段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最后一句话。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美丽墓园
刘月新
①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
②最美的坟墓,不是一座,而是一个墓园。
③跃上47级台阶,跨过大门,镶嵌在纪念馆血红色外墙上似乎还带着声响的弹壳,加上大炮和坦克,以及征战的雕塑,构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封面,迫不及待地要帮你解读此次战役的惊心动魄。
④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向里走,是一片松树林。棵棵其松树挺拔峭立,整齐排列,一丝不苟,像列队整装待发的士兵。树下静静地卧着一排排的坟墓。一个个刚隆起地面的小土堆,用水泥抹了周边,上面覆盖一块小长方形大理石卧碑,碑面中央镶着一颗醒目的五星。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名字。
⑤这些数不清的大理石板下面,躺着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的战士的躯体。他们远离尘嚣,静静地躺在林荫里。这些墓冢只是一个个小长方形的土堆而已。坟墓周围,开满了小小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放眼望去,空旷辽阔,庄严肃穆,青松翠柏掩映的五星点点,点点五星就像一颗颗天上的星辰,每一颗都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英灵。
⑥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栖息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凄美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
⑦6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血战,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解放战争中振聋发聩的经典之战。然而扭转战局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孟良崮纪念馆的烈士墓园,在苍松翠柏间,就安葬着此次战役中牺牲的我军壮士的忠骨,共有2865名。
⑧“青松挺拔,可是我战友的身姿?”
⑨“烈士灵前我默默伫立。”
⑩这是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一位将军说的两句话。然而将军要伫立的陵墓其实不过是眼前的一个个土丘。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据说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中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
?来这里朝拜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虽死犹生;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从这个墓区向左跨出几步远,又有几座坟墓,给人的感觉同样是震撼人心。站在墓前,当地朋友问我,你可知中国最小的烈士有多大?有多大?出生10天。10天?啊!刚刚学会吃奶,刚刚睁开蒙昽的眼睛来看世界。当时的世界山河破碎,狼烟四起,硝烟正浓。在她来到这个世界第10天时,与母亲行刑的时日到了。母亲抱过她说,儿啊,你生下来就没吃过妈一口奶,临走了,就喝妈一口血吧。她瞅定女儿,毅然咬破手指,刹那,仿佛给满腔热血找到了奔突的出口,鲜血一滴一滴滴到了小烈士口中……这是何等的壮举?又是何等的惨烈?
人世间有多么豪华的坟墓能装得下这种悲壮与豪情?又有多大的石碑能述说得尽他们的英勇与伟大?
?又一阵风吹过,在苍松翠柏间留下一丝清凉,就像烈士的英灵在轻语。静静地站在这个墓园里,心,从相未有过的平静,从未有过的澎湃。这些整齐排列的小土堆,构成了最宏伟、最感人的风景,成为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见过很多伟人和富豪的陵墓,都不曾给过我如此至纯至美的感觉,都没有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这样能剧烈震撼人内心深藏的感情。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2)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3)第?段为什么要交代烈士母女临刑前的场景?
(4)赏析第?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项,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贬义词,使用错误。B项,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C项,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D项,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B、C、D三项中加粗的词语均使用正确。
2.答案:(1)C
(2)A
解析:(2)本题考查识记重点字形的能力。“妇孺皆知”,妇女、小孩都知道,指人人都知道。“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屏障”指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由此可见,这三处词语分别是:妇孺皆知、忧心忡忡、屏障。
3.答案:为了中国人民,他奔波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中国战士的生命,他徘徊在死亡边缘。他不断挥舞着手术刀,在战火硝烟中传递着共产主义精神,用博大的爱心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撑起一片蓝天。他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医疗事业中。他的医术让人称赞不已,而他的精神更是拯救中国的良药。白求恩永远定格在每个共产党人的心中,他如火炬,照亮前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拟写颁奖词的能力。首先要根据材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事迹,然后结合事迹对他进行评价,主要突出白求恩同志的奉献精神和对我们的教育意义。
4.答案:(1)担当需要能力,需要技术,更需要奉献精神。作为中华儿女,都应该勇于担当,忠诚奉献,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2)鲁庄公十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以强凌弱,关键时刻,曹刿挺身而出,献计于庄公,在战场上指挥得当,最终大败齐军。
(3)①多艺多才有担当 ②曹刿请命无愧匹夫之责
5.答案:(1)通过对比,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必要性。
(2)表达了作者对未能与白求恩同志经常见面的无限惋惜与遗憾之情。
(3)第②段先记叙了作者自己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表达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悲痛心情;后论述了学习白求恩同志精神的意义。
(4)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阐述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大意义,议论热情洋溢,语气十分流畅,收束有力,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的能力。文中将一些人和白求恩同志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尚精神,说明学习他的必要性。
(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注意由本义到语境义的综合分析。“只”是“仅仅”的意思,“只见过一面”说明作者和白求恩同志见面的次数少,因而感到惋惜和遗憾。
(3)本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第②段前四句是一层,后四句是一层,分别概述两层的内容即可。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句子明显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表达了对白求恩的赞美之情和对共产党人的期望。
6.答案:(1)明线:“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暗线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
(2)第?段“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通过对比,突出了烈士为国捐躯虽然无名,但长留世人心中,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3)细写这个场景,更能触发人类的共同情感。连哺乳的母亲、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有被放过,可见敌人是何等的残忍和没有人性。这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的痛恨。
(4)一方面借物喻人,借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另一方面连用两个问句,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文章线索的能力。明线是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的线索。如果有暗线,则与明线共同贯串全文,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如本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我”瞻仰烈士墓园的过程(明线)和孟良崮战役的血与火的历史(暗线)。
(2)本题考查分析对比手法的能力。对比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第?段,通过“不留姓名”和“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的对比,突出了烈士为国捐躯虽然无名,但永远流传;而有些刻意想要让人注意的人,却更易被人淡忘。
(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作用一般从内容中提炼,文中烈士母女临刑前的情节更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残忍和没有人性,更能激起人们对和平的珍爱,对战争的痛恨。
(4)本题考查分析段落表达效果的能力。第?段是文章的末尾段,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不舍,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