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1、4、5、6、8)导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1、4、5、6、8)导读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17:2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1、4、5、6、8)导读
第一章 乡土社会
【本篇导读】
作为整书之开篇,作者即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社会在基层上是乡土性的,也即乡土本色的。这一基本特征是由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主体的农民(乡下人)与土地的关系所决定的:土地是农民谋生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离不开土地。继而,论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强烈的地方性,即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形成了以住在一起的小集团村落为单位的孤立与隔膜。然在聚村而居的小集团内部,则完全是一个因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充满了亲密感觉的熟人社会:从生命历程上看,个体的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互动对象上,面对的是生而与俱而无须选择的人物;在信任信用方面,靠的是习得的礼俗规矩而非契约;在生活需要的知识上,靠的是认识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个别联系、具体经验而非普遍、抽象的覆盖万有的真理。通过对比社会学家滕尼斯和涂尔干的社会类型概念,作者向我们指出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属于有机团结的社会、礼俗社会,是不同于作为机械团结的社会、法理社会的现代社会的。本篇共17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扼要地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点出了自己对基层社会的基本判断和自己讨论的对象;第2—6自然段阐释了乡下人土气的原因是农民谋生离不开土地,进而被土地束缚;第7—10自然段阐述乡土社会人与空间关系上的不流动和在小农经营、水利合作、安全保卫、平等继承等需要下呈现的聚村而居的格局,由此形成了以住在一起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与隔膜,即地方性。第11—17自然段阐述了在地方性限制下乡土社会作为熟人社会在生命历程、互动对象、信任信用和知识特征上的表现,并指出由于熟人社会的风俗无法在现代社会应用,故而“土气”才变成了骂人的词汇。
【内容概括】
如果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那么中国有99.9%的时期都处在农业社会,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受到土地的束缚,我们自然会惯性的受到土地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喜欢定居在一地,不爱迁徙。
从农业本身来看,农业活动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许多人居群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如果不向分工专业的方向发展,农业也就没有了把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需要。反观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因此当我们看到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群,我们可以猜想这可能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农民有聚村而居的习惯?除了人多容易保卫安全、合作兴修水利的需要之外,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村都是同姓的原因。
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作者在这里定义了土地的重要性,我们以农业为生。人与空间上不流动;村雨村之间往来很少、孤立、隔膜多。因此我们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交流并不是基于“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一种行为规范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于是,乡土社会逐渐演化成一种礼俗社会,是异于西方的法理社会。农人固守土地而居,形成“熟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因“熟悉”而成“俗”,常“习”之。这些“俗”因为熟悉和信任而毋需以契约而固化,于是形成所谓的乡土本色:一个礼俗社会。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描写的是熟悉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乡土社会是没有法律的位置的,从熟悉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在社会学中,却分两种社会:
1. 礼俗社会: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有机的团结;
2. 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机械的团结。
【概念整理】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原因:谋生方式、文化风俗、世代定居
后果:终老是乡,人人相识、礼俗社会
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原因:小农经营、水利合作、安全保障、遗业继承
礼俗社会: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并不需要抽象的普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 (与现代社会的矛盾-文字下乡)
1. 礼俗社会:字面上理解就是用礼和风俗来约束当时人们言行的社会。中国乡民被圈在土地上,在由无比熟悉的人物、无须选择的关系所构成的基本不变的环境中生活,显然,中国社会是自然发生、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另外,中国社会是一个彼此熟悉、用规矩和礼俗而不是法律维持的社会。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
【阅读练习】(2013年湖北卷)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说“从俗即是从心”。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4.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5. 文章阐述了乡土社会中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想观念方面的种种特征,最后提到:“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请选择文中所述特征之一,联系生活实际和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与思考。200字左右。
习题答案
1.A 解析:A项,见第二段;B项,“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有误,原文是“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项,见第12段,“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误,它是“机械地团结”的特征,而“乡土社会”是“有机地团结”;D项,见第11段,“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有误,原文是“无须选择”。
2.C 解析:A项,“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说法绝对;B项,强加因果;C项,见第6段;D项,“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不合文义。
3.B 解析:A项,见第14段;B项,“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无中生有;C项,见第16段;D项,见第17段。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需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然后回到文章中去,把握上下文,梳理文章思路,依据文章的情节,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学生把题干中孔子的言行与文章中乡土社会的认知的相似性进行对比分析即可。如在文章第七段中,“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而孔子对“孝”的解释,是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因人而异,也不是抽象的。所以,孔子的言行符合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
5.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熟悉的乡邻之间是充满了信任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左邻右舍之间借钱,一般不用打借条,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相处方式也产生了弊端,一些人不守信用,辜负朋友、亲人的信任,携款逃跑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尤其是那种民间借贷现象,让很多的家庭辛苦赚了的血汗钱付诸东流。所以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乡土社会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导读
【本篇导读】
“私”被城里人、乡村工作者视为乡下人的毛病。对此,作者认为这其实是整个中国社会(无论乡下人还是城里人,还是从上到下)的最大的毛病,并指出私的本质“是个群已、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那么,如何很好地理解这一间题呢?作者认为必须“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因为“社会格局的差异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于是,作者以中国与西洋社会做对比,提出了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而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的观点,进而给出两种格局的定义,陈述了各自的构造特性及它们在各自社会中的基本表现,由此从社会学上就中国社会中私人的道德表现问题给予自己的解释。
本篇共20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发表对城里人、乡村工作者视乡下人“私”的个人看法,阐述这其实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私”这一问题的社会学界定及应置于社会结构下进行理解的方法路径。第4—10自然段提出了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而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的观点,先指出团体格局是柴捆式,特征是界限分明,西洋家庭就是如此;而差序格局是水波纹的同心圆格局,具有伸缩自如的特征,中国家庭就是如此,而其不仅表现为亲属关系还表现在地缘关系上。第11—19自然段从儒家重“人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结构的特点,指出了其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和厚近薄远而无普遍的道德标准的特征,以及在关系上(儒家重人伦,讲究别父子、亲属、远近)、行为上(推己及人,克已复礼)以及政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价值观的次第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文化表现。第20自然段既是总结,也提出了下一篇的讨论话题。
【内容概括】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推浪格局--重复交错的人际网络
在很多人看来,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比如说“各扫自己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爱占小便宜,不爱管闲事,以及现在频频被人指摘的腐败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私”。
这些所谓的“私”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群、己的界限怎样去划分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自然和现代西方的划分方法不同。如果把西方社会比作是一捆柴,那么每个家庭就是一根一根的柴,虽然大家捆在一起,但是每一根还是能够分得很清楚。在西方人眼中,家庭的概念很明确,就是指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但是我们在中国传统的语境当中,“家”这个字可以说是最能收放自如的,“家里的”可以只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子侄一大批人,“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的人,家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比作是由一块块儿丢入水面上的石头所形成的波纹来组成的,亲属关系就和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差不多。每个圆的中心都是我们自己,然后散播出一张关系网,势力大的个人圈子就大,别人也会向你靠拢,你的亲戚朋就多。可如果你穷困潦倒,你的亲戚巴不得和你脱开干系,你形成的圈子就会很小。正是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才别有感触。
西方团体格局VS中国差序格局:
西方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以团体划分。界限分明,团体内的人享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团体外的人与此无关。
东方则是差序格局,好像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波纹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这种差序格局就是人与人关系呈现出交叠的人际网络。我们俗语中讲“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差序格局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小到生育与婚姻产生的亲属关系,大到大家都是“自家人”。
【概念整理】
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与别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乡下人的“私”和“家”的模糊界限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释名》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孔子
差序格局: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是以某个人为中心,波浪似的向外扩散,犹如投入水中一个石子后的水纹,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形成一种“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是指西洋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级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么是先规定的。
【阅读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5题。(16分)
差序格局(节选)
费孝通
①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②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象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③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了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测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下了。
④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⑤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④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象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网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家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⑦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努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象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象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⑧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⑨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 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能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⑩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1.根据上下文,理解第②节“格兰亨姆的公律”的含义。(2分)
2.根据第①段的内容,适合填入划线处的语句是( )。(3分)
A.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B.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
C.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D.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3.以下对“差序格局”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差序格局”中固定的时间地点个人圈子一定不相同。
B.“差序格局”中社会圈子会因个人势力的厚薄而伸缩。
C.“差序格局”中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没有严格的界限。
D.“差序格局”中,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4.能依据文意作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西洋社会团体界限分明,每个人只能参加一个团体。
B.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中国人的确“无能”。
C.我们的社会用同一个体系认取的亲属可能是相同的。
D.乡土社会中亲属圈子的大小与家庭人口多少有关系。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答案:
(一)(3-7)16分
3.(2分)在公共区域内,人们只是享有权利,不去实施义务,导致自私心畅行。
4.C(3分)
5.A(3分)
6.B(3分)
7.(3分)首先阐述乡土社会中“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界限划分不清的问题;接着用捆柴做比喻说明西洋是团体格局,界限分明;然后论述我们是差序格局,界限不清楚,是在攀关系、讲交情;接着分析差序格局中公与私是相对的,可以因私废公,但团体格局中把国家当作公,不会牺牲国家来成全别种团体;最后总结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因而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导读
【本篇导读】
继上一篇对中国社会差序格局与西洋社会团体格局的讨论,本篇专就两种社会结构引发的不同道德体系进行了论述。作者指出,差序格局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以已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而团体格局的社会(西洋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
由此,前者的道德体系特征为:
(1)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或曰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2)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3)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后者的道德体系特征为:
(1)发生了权利观念,互相尊重权利且团体要保障个人的这些权利;
(2)为防止代理人滥权产生《宪法》;
(3)形成公务观念,公私事务分明;
(4)讲公道。
本篇共18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阐述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是基于不同生存需要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社会结构,并阐述了社会结构格局差异会引起不同的道德观念的理论。第3—7自然段旨在阐述团体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特征。第8—18自然段旨在阐释差序格局下的道德体系特征。
.【内容概括】
道德是指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在这一章里面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团体道德和私人道德。费老把西方社会称之为团体格局,把中国传统社会称之为差序格局,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会产生不同的道德观念。
让我先举个例子说明团体道德和私人道德。桃应问孟子:“舜贵为天子,如果他的父亲杀了人,他应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舜应该抛弃天子的位置带父亲逃跑。”
在团体道德中,天子犯法应当与庶民同罪,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但在私人道德下,一切要看所受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也可以将中国传统的私人道德看成是双重标准,如果别人贪污,我们总是痛恨的要死,但等到自己贪污时,却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超越个人的“实在”。由此,政府、统治者不过是“代理人”,代理上帝的意旨。由此衍发出来权力的观念。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所以说,宪法不是管民众的,是用来限制政府的!)
人类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组织政府,政府的适当力量,须由受治者的同意中产生出来;加入任何政体有害于这些目标,人民即可以改革或者废除任何政体之权。这些真理,我们认为是不证自明的。
在东方的乡土社会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复礼”——这是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乡土社会中的道德和法律依据私人间的关系亲疏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概念整理】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
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已”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这些道德要素都跟私人有关,甚至包括臣对君的私人间的关系。
团体道德: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依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它有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们自觉应当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团体格局中的人人平等、一视同仁:国家与政府相当于上帝与牧师,政府只是”代理者“,保障公民的权利
差序格局的根本出发点:克己复礼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定义:团体:团体格局中形成的社群
社会圈子:差序格局中形成的社群
社群:一切有组织的人群
【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费孝通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已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传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私人和私人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洋社会的结构则是个人通过团体发生相互的联系。
B.在西洋“团体格局”中,团体对于个人承担着有赏罚的裁判者、公正的维持者、全能的保护者的责任。
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
D.中国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的社会,传统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在施行时很大程度会受到私人关系的影响。
2.作者为什么认为孔子经常提到的“仁”无法成为个人对团体的笼罩性道德观念?请简要概括。
3.为什么说“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
4.为什么孔子屡次对于“利与命与仁”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
5.作者怎样认识“仁”、“忠”这两种道德要素的?
6.怎样理解孔子“仁者、爱人、爱有等差”和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的说法?
答案:
1.C项,“但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可知,“忠”并不是最接近公共的道德观念。
2.①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②孔子的“仁”,是私人间的道德要素;③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
3.答: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4.答:“仁”在社会形态中缺乏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仁”时,道德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5.答:“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而论语中的“忠”是“忠于服务”,并忠于团体,也不是忠于君主。
6.答:墨家的“爱无差等”是墨家伦理思想。即主张不分远近、亲疏、贵贱地爱一切人,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儒家的“亲亲、尊尊”“爱有差等”的思想不同。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章《家族》导读
【本篇导读】
基于对乡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的论述,本篇中作者旨在对乡村社会的基本社群——家族的性质及其特征进行说明。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家是可以根据经营事业大小的需要沿着父系的差序格局缩小或扩大的,与西方社会以夫妻为主轴而以儿女为配角,以两性情感为凝合力量所不同,中国的家则以父—子、婆—媳为主轴而以夫—妻为配轴,讲求纪律排斥私情。
全篇1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作者对自己使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和区分。作者先谈到了自己对“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等概念的态度,认为自己也是不满意的,因为容易引起误会,故而特别强调了两点:其一,它们都是理想型的概念,其内容既不是具体现实的完全再生,也不是从绝对意义上表现了现实的本质,而是为了强调经验现实中的某些有意义的部分而与所研究的现实进行比较所用的一种概念;其二,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重要的,而在西洋社会中,差序格局、社会圈子就比较不重要。继而,为不至于误解,作者接着做出如下概念区分:(1)“社群”——普通所谓的团体,即一切有组织的人;(2)“团体”,狭义上使用它时,即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3)“社会圈子”,为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由此,在所有社群中,他所谓的“团体”与“社会圈子”是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是团体格局的社会和差序格局的社会,而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等都属于“社会圈子”,不属于狭义上的“团体”。在第2—14自然段中,作者旨在阐述中国、西洋“家”的差异和“家”与“家族”的区别:第2自然段表达的是要据上述概念说明与区分作为乡土社会基本社群的“家”的性质;第3—4自然段阐明自己提出的新名词——“小家族”,是为了从结构的原则上说明中西社会“家”的差异,并指出自己为何以它来代替在博士论文《江村经济》中曾使用的概念“扩大了的家庭”,是因为家庭人口在数量上的扩大不一定意味着结构更为复杂;第5—14自然段阐述了中西家庭在功能实现、结构形态、亲属原则、基本性质、凝合力量(情感表达与侧重、纪律与规范遵循)上的差异,同时也闸明了“家”与“家族”的区别。
.【内容概括】
第六章 家族:绵续性事业社群
家庭这个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父母-孩子)指的是它的结构,生育指的是它的功能。从生育这个角度来说,抚育孩子的目的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因此家庭的功能是暂时性的,它不像国家、学校这样的社群功能是长期性的。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夫妇之间的合作都不可能因儿女的成长而结束,所以家庭这个社群总是还赋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夫妻之间还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
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叫做氏族。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都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而为了经营这些事业,家的结构就不能仅限于亲子两代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家必须是延绵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具有了长期性。
在乡土社会家庭呈现出很强的差序格局特性。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成员不限于亲子,可以依据需要以一定的原则沿着亲属差序向外扩大。原则是沿着父系单系传递。人类学根据这种单系亲属原则组成的社群称为氏族,乡土社会在家的结构上是一个氏族,称为家族、宗祠、祠堂。家是连续性的,因为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是延续性的。家族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向的。
【概念整理】
1.小家族:一个按父系不断扩大的氏族社群。它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的事业组织,家庭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其主轴是父—子、婆—媳。
2.家庭:一个由亲子关系所构成的生育社群,生育的功能是短期的,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孩子长成后也就脱离了父母的抚育。它是暂时性的,同时也是团体性的。其主轴是夫妇,两性情感是凝合家庭的力量。
【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民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民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我的假设是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民族性了。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我称我们这种社群为小家族,也表示了这种长期性在内,和家庭的临时性相对照。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作为一种事业社群,具有绵续性,而西方的家庭无需担负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一般具有临时性。
B.氏族作为事业组织,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这种长期性同样是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庭所具备的。
C.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这一显著特点是由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决定的。
D.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注重绵续性,求效率,讲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只有夫妻间的相近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依据人类学上的说法,部落是由氏族扩大形成的。部落和氏族都具备事业组织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是相同的。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根据事业的大小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事业可以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等诸多方面。
C.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跟该社群担负的功能有关。西洋家庭担负生育功能,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
D.作者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形容夫妻的两性情感。这种情感可以在生活上安慰夫妻双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乡土社会采取差序格局作为结构原则,这仅是作者的假设,由此得基本的家具有氏族性的判断并没有客观依据。
B.中国乡土社会中,家的结构如仅限于亲子的小组合而不加以扩大,就会影响家的长期绵续性,也就不利于经营复杂性事业。
C.中国的家法和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强调讲究负责和服从的纪律性,追求事业维系和发展的效率,冲淡了家人间的亲情。
D.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
4.阅读《家族》一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什么是“社群”?它的性质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
③除了生育,“家庭”这个社群还有什么功能?
④为什么说“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⑤在西洋社会和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庭的主轴有何不同?
⑥“三从四德”具体内容是什么?
⑦为什么中国人在两性间往往存在着矜持和保留?
【答案】
【小题1】 D
【小题2】 C
【小题3】 A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D项“只有夫妻间的相近如宾,没有两性之间的情感安慰”,表述过于绝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中国家庭担负事业功能”根据第一段可知中国家庭同样包括生育功能。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文中的“假设”的对象是可以用“差序格局”这一理论术语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而不是“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这一客观特点本身。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答: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一切社会都属于社会圈子性质。
/2、答:家庭既以生育为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于结束抚育。
/3、答:夫妇之间还得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
/4、答: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5、答: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并且经营生育事务。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6、答:“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之意。这是一种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是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进行的规范要求。
/7、答:这决不是偶然的,在作者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八章《礼治秩序》导读
一、请完成《礼治秩序》“阅读导引”及“思考与探究”中的所有问题,并认真核对答案、修改。
二、根据原文,写出你对以下概念的理解:
1.统治:
2.法治:
3.人治:
4.礼治:
5.礼:
6.传统:
三、根据原文,完成下面7-9题。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 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 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 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 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 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 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参考答案:
一、“阅读导引”问题答案:
1.P99阅读导引①作者为什么认为“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解析参考:法治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人治”也不可能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人治和法治不能完全分割、对立,所以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
2.P100②此段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与现代社会、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和无政府社会一一比较,一步步逼近乡土社会秩序的特点。你能文中概括出后三种社会秩序维持机制的特点吗?
解析参考:现代社会:靠法律、规律;小国寡民社会:凭本能、良知;无政府社会:自动。
3.P101①“恻隐之心”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残忍”是针对什么而言?
解析参考:“恻隐之心”就是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这里的“残忍”是指杀羊来告祭祖庙的行为。
4.P104①“曾子易箦”这个典故用在此处有何作用?
解析参考:作者用这个典故说明,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
5.P104②“礼治”向“法治”转变的基础是什么?
解析参考:社会变迁。
“思考与探究”问题答案(P105):
1.“人治”“法治”“礼治”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请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①从所根据的规范看:“礼治”根据的是礼,“法治”根据的是法律,所谓“人治”则凭借个人好恶;
②从所用力量看:“礼治”依靠传统的力量维持,“法治”“人治”则依靠国家力量维持;
③“礼治”是乡土社会特色,“法治”是现代社会特征,“人治”则不可能发生。
2.文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事例:……请结合上下文,从这个事例中总结出经验行之有效的两个前提。
行之有效;环境不变。
3根据文中所引用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颜渊问仁”材料和“曾子易箦”的故事,谈谈你对古人主动服礼现象的看法。
①人们对礼的服膺并非出于本能或天意,而是从教化中养成;
②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对礼的主动遵守和维护就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是一种值得肯定甚至令人感动的行为;
③但是,礼也有不合情理、不合时宜之处,如果顽固不化、不知变通,则显得迂腐可笑甚至冷酷无情。
二、根据原文,写出你对以下概念的理解:
1.统治: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
2.法治: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是“人依法而治”。
3.人治:是指有权力的人凭借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4.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约束”、通过教化养成个人敬畏感而“主动地服于成规”。
5.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6.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三、根据原文,完成下面7-9题。【答案】
7B.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8D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D项“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错,不是很多处。
9C.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1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