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2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件(2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6 09:23:53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咬文嚼字:“无商不奸”还是“无商不尖”?
  “无商不尖”,出典为旧时买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说。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之类削平升斗内隆起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银货两讫成交之后,商家会另外在米筐里氽点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会鼓成一撮“尖头”。量好米再加点添点,已成习俗。即:但凡做生意,总给客人一点添头。这是老派生意人一种生意噱头,这一小撮“添头”,很让客人受用,故有“无商不尖”之说。
  中国传统,做生意都为作坊式的家族经营,从来笃信“和气生财”、“童叟无欺”。再讲,开出一个店面不容易,谁都想将生意长长久久做下去。因此,除非是存心不想做生意,否则,何故以次充好,短斤缺两,欺人诈人,作奸多端自砸招牌?
——金羊网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
吕不韦
范蠡
  范蠡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史记·货殖列传》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而好行其德者也。
——《史记·货殖列传》
晋商的习商谚语:
“有儿开商店,强过做知县。”
“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
“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倍加难。”
“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散。”
“快在柜前,忙在柜台”
“人有站相,货有摆样”
……
台湾首富郭台铭
  晋商的票号举世闻名,这一信贷方式的特点之一是:存取、兑现等往来取决于个人之间的诚实和信任。
徽商胡雪岩
  徽商指的是以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的商人,因其善于忍辱负重,故称“徽骆驼”。亦贾亦儒是徽商的最大特点。“亦儒”表现为:在教育方面投入大,科举考试成材率高。在商业经营中,徽商在经商方面表现于自觉地用儒家思想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商业行动,讲求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不义之财不取也。
  历经百年,胡庆余堂依然熠熠生辉,保持“真不二价”的诚信传统。
  徽商发展时期的特点:
  1、遍布全国。
  2、经营品种广泛。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
  5、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6、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万石,200万两银子。
——摘自百度百科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
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
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
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
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
——刘驾《贾客词》
想一想,这一首诗反映了什么?
古代商人常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
二、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
  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朝 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汉 代
南北朝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朝 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南北朝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据说西汉都城长安,有正式的“市”9处,右图是汉代“长安市长”印。你知道“市长”的含义吗?
朝 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
南北朝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朝 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
南北朝 “草市”形成
唐 代
宋 代
明 清
朝 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
南北朝 “草市”形成
唐 代 “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 代
明 清
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
朝 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
南北朝 “草市”形成
唐 代 “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 代 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明 清
朝 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
南北朝 “草市”形成
唐 代 “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 代 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明 清 都市商业区繁华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
二、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
三、商路: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
古代丝绸之路
楼兰古城遗址
边城暮雨燕低飞,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
《凉州词》
陶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福建泉州六胜塔——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标
福建泉州的“瓷都”——德化
  我国瓷器在唐代中期即开始向外输出,时间持续千余年,从而形成了“海上陶瓷之路”。1853年在南非卓湾捞出一批瓷器,其中就有元代德化的白釉瓷。近年来,埃及、肯尼亚也出土了许多从中国福建输入的德化窑白瓷。
中外交往的见证
摩尼教石像
印度教石像
蕃客墓地
蕃客墓碑
泉 州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商人:从先秦大商到明清商帮
二、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
三、商路:从大漠驼铃到南海云帆
四、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一、历史悠久,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商业精神日益丰富;
二、是农业经济补充;
三、阶段明显,两宋空前繁荣;
四、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共29张PPT)
第3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古代市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
1.市的发展
(1)秦代:管理“ ”的法律对商品价格和交易方式都有明确规定。
(2)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 ”,政府对此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
①乡村集市“ ”的作用十分明显,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②“ ”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表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草市
草市
夜市
(5)宋代
①“市”突破了原先 和 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 设施。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 区已经相当繁华。
空间
时间
饮食服务
商业
2.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表现出 的趋势。
(2)汉代: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出现繁荣景象;出现了洛阳、邯郸、 、宛、成都等五都,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都有规模宏大的常设 ;在江南地区,扬州、杭州、 已成为发达的商业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都城汴京除有夜市、晓市外,还有定时一聚的 集市。
(5)清朝:乾隆时的 财富“甲于天下”;清代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商业集中
商业区
临淄
湖州
庙会
苏州
问题思考
1.什么叫商帮?明清商帮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提示 (1)概念: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互助”为宗旨,以会馆、会所为其在异乡联络、计议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2)历史条件: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日益兴盛;内地与边疆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兴起。
2.商帮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1)积极:商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它的活动,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和城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有的还将商业资本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消极:明清商帮毕竟是封建性的商帮,它依靠官府的支持进行经营,积累起来的巨额资本又多用于购置土地、货币窖藏与奢侈消费,最后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走向没落。
3.古代“市”的发展演变具有怎样的趋势?
提示 (1)从市的空间范围来看,逐渐扩大,南北朝时期乡村出现“草市”,唐代“草市”作用已十分明显,并逐渐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界限,形成繁荣的商业街。
(2)“市”内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上的限制,唐代后期“夜市”繁荣,宋代又出现晓市等。
(3)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4)明清时期出现大量专门的商业市镇;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荣,如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4.明清市镇的发展有何特点?这些市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特点:兴起于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地带;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贸易活动极其繁荣;多位于江南地区和运河沿岸,人口密集。
(2)原因:这些地区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探究 观察下列关于唐朝都城长安和北宋都城汴京的两幅图片。
 
图一 唐都长安     图二 北宋汴京
请回答:
(1)“市”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功能区。汉唐时期的政府对“市”作出了什么规定?
(2)比较唐朝都城长安和北宋都城汴京关于“市”的布局,你发现有什么显著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思路点拨 汉唐的长安和北宋的汴京都是古代城市发展的典型,汉唐长安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城市中有管理严格的“市”,而北宋商业发展的特点则是“市”打破了汉唐那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答案 (1)汉唐时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是“市”,四面设有围墙,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严格管理,并且交易时间上也有严格限制。
(2)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布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市”的设置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反映出北宋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该材料反映出
(  )
A.中原市场繁荣 B.驰道、驿站通畅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 D.工商业市镇兴起
解析 从材料中的“天下之中”“货物所交易也”可以看出。
A
2.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  )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
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
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解题关键是全面掌握“市”的形成与发展。“草市”指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B
3.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反映了 (   )
A.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农抑商的政策
解析 汉代的东西二市局促在城市一角,面积也较小;唐代的东西市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呈东西对称分布,面积比汉代大了许多,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已经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反映出商品经济繁荣的状况。
答案 C
4.《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的是“早市”普遍出现的时间。
C
5.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D
6.《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解析 材料中的“一品官,二品贾”、“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都反映出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D
能力提升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 (  )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②商业发展始终处在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 ③商品经济发展未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 ④市场交换比西欧发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回答特点类选择题时首先要准确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本身的发展条件、过程、结果、影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①②③④都是我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C
8.宋高宗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这段谕旨说明南宋政府 (   )
A.注重对官吏的考查 B.重视海外贸易
C.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D.注意开源节流
解析 材料从广南市舶的收入、官员的选任、对国计民生的作用等方面表明广南市舶的重要性,也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南宋政府执行重视对外贸易的政策。
B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二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三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
材料四 (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
(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商业发展的有关内容。第(1)题注意“市”和“官员管理”;第(2)题注意从两个方面回答变化;第(3)题在依据上述两题基础上较开放地回答,体现发散思维。
答案 (1)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2)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
(3)自汉到宋,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宋朝的商品经济比以前各朝有重大发展;我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答案符合题意者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对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材料一、二中“商业革命”与材料三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3)简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答案 (1)商品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人口剧增;独立的商业中心崛起;手工业生产技术及生产率提高;坊市界限被打破;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火药应用于军事。
(2)前者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而后者实现了由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3)本问分两个层次评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第一层次,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归纳:
①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
②政治:重农轻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③文化:宋代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芽。
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考生能回答以下任意一个方面即可。
①政治:游牧民族的入侵打断了商业革命的进程;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使地方缺少自主性;
②文化:中国是大陆文明体系,缺少海洋文明的进取精神及冒险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