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
思想
政治
组织
1、时间:1978年12月;北京
①、重新确立“ ”的指导方针;
②、果断停止以 为纲的口号
③、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
的战略决策;
④、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⑤、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
⑥、解决党政企不分等问题。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①、这是 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始了以“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 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③、 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④、伟大的社会主义 拉开序幕。
⑤、它是中国进入 的光辉标志。
3、意义
新中国历史
经济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课堂练习1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
A.抓革命、促生产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两个凡是”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 D.构建和谐社会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其依据不包括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D.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B
A
C
1、农村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⑴原因:
①、农业集体化后,农民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②、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
⑶意义
①、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②、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①、1978年安徽凤阳县 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1980年四川广汉县一个公社挂出 的牌子
③、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 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④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 的生产队已达93﹪。
小岗村
乡人民政府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改革的基本任务---
(3)中心环节---
(4)原则--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结果---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增强企业活力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①、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 ②、 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负责制的改革迅速推进 ③、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998年9月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前夕,江泽民总书记专程来到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视察农村工作,看望这里的乡亲们。 1978年,小岗村的18户农民约定搞包干到户,迈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 在小岗村包干到产20周年纪念展览室里,当年的生产队长严俊昌向总书记谈起当时的一幕:迫于贫穷和饥饿的小岗村18户农民,聚集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冒着风险秘密约定:包干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农民闯出了一条发展农业、脱贫致富的路子。 “这就是你们那份字据吗 ”总书记一字一句地大声念了起来:“……如此后能干,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要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到18岁。” 严俊昌给总书记还念起当年农民编的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总书记说:“农民的语言简洁生动,一下就把家庭承包经营的好处说明白了。”
4.关于对内改革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对内改革是在经济领域进行的,不涉及政治体制
B.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城市开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从安徽、四川开始
D.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已经彻
底解决“三农”问题
5.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全面展开后,农村实行的最主要的制度是
A.农业互助合作制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村经济股份制 D.分田“单干”制
6.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增强企业活力
C.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课堂练习2
C
B
B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海南岛(1988年)
(2)开放沿海城市----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江苏两个:南通和连云港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长江三角洲 ②、珠江三角洲 ③、闽东南地区 ④、环渤海地区
(4)、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1、对外开放的四步
2、对外开放的格局的特点:
沿海经济开放区
形成 —
—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7.1990年,哪一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A.深圳 B.上海浦东 C.连云港 D.海南岛
B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歌中 “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
A.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设立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辟香港、澳门为经济行政区
8.视听题
B
课堂练习3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阅读下
材料二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图二)
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部分农民签订的一
份包干合同书 (图一)
图一
集体企业
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
国有企
业
77.6%
22.4%
1978年
50.5%
国有集体企业
49.5%
2002年
图二
材料一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 材料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 现象的变化 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较大比重.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多思多问,温故知新
感谢
各位老师莅临指导!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仅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来,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大量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系,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专题三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材依据】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二)”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刚学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基础上,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阐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和其后取得的突出成就。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重大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特区的创办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
【学生分析】
学习者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对知识的接受上已初步运用理性思维。当学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难曲折之后,认识到了在探索中前进不可避免有失误。但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一个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节课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自然会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从而调动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师通过运用歌曲欣赏、课堂讨论、合作探究、影视资料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意义。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探究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巨大变化的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并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激发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3) 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我国的具体状况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对比,培养学生的对外开放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形成。
【教学方法】
1、探究法
2、讲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创设历史情境,引入新课。二、探究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2学生自主探究三、巩固练习四、知识小结五、布置作业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屏幕上出现的问题:“一个人,一个时代。在这里,我们要感谢这位老人,是他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及其后的问题: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是怎样让中国人富起来的?教师板书: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并从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第一目: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资料,引领学生感知这段历史。并展示材料:“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论述》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 ——世界银行评价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1978-12教师播放《复兴之路》中关于邓小平将改革在中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视频剪辑。展示材料: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由以上材料引出第二目:改革:从农村到城市改革在中国必须进行。那么,该如何改呢?中国这样大,从何处着手?这时有人说从沿海开始,因为沿海经济基础好、便于引进新技术;也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因为城市是经济中心;还有人说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风险小。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中国的改革应该从何处着手? 由此引出农村的改革。播放《小岗村的改革》引导学生得出农村的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师简单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然后引导让学生分析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从农村的改革自然过渡到城市的改革。举例说明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端,引导学生分析国有企业究竟存在哪些弊端?该如何行改革?教师归纳学生的观点,引出国企改革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国企改革的意义。材料展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 由此引出第三目: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师通过一组对比鲜明的图片,让学生感知改革开放对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 ) A、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2、中国的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不正确的是( )A、农村人口多B、农民生活贫困C、农村生产力水平低D、农村资源丰富3、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A、管理体制B、分配体制C、所有制体制D、企业规模4、中国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种面积最大的一个是( )A、深圳B、珠海C、厦门D、海南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1978年12月是共和国前进中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2、简要分析我国的改革为何要从农村开始?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大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2)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听乐,并思考大屏幕上列出的问题: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是怎样让中国人富起来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然后结合大屏幕上的材料和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内容归纳整理这次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尤其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可以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改革在中国势在必行。学生分组自主讨论,并推荐代表发言。分析、讨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指出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端,讨论该如何改革。学生自主阅读者部分内容,并结合投影仪上的地图归纳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完成练习。 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并在创设的氛围中自然导入新课。培养学生根据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习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巩固新知识。 1.采取学生喜欢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学生对历史视频和课本上相关内容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3.启发学生思考改革的迫切性。4.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5.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义。6.引导学生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7.引导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8.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9.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工作重心的转移
1、时间:1978、12
2、地点:北京
3、基本内容(三条路线的拨乱反正)
4、历史意义
(二)改革的历程和成功--------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三)从特区到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对外开放的开端:经济特区的建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课前的积极准备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正式授课。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比较新颖、视频资料的选取也十分合理、问题的预设比较成功、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基本达到了课标要求和预期目的。
然而,由于对重、难点内容讨论得比较多,在时间上略显紧迫。同时,在竭力贯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时,感觉和自己的设想有点差距。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在反复研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力争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认真揣测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与体现、教学评价上尽可能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合理化、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并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
开始
导入新课
归纳:改革开放
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 生讨 论 农 村 与 城 市 的 改 革
学生归纳
多媒体
学生根据图片和材料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
课堂练习
评价与反馈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