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人们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则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登高
杜甫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3.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唐肃宗时期,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官职,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其为杜少陵、杜草堂等。晚年漂泊荆湘,客死舟中。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作者简介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名作。他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中不难看出他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拖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艺术堪称集汉魏至盛唐诗歌之大成。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肺病、疟疾)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重阳节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题目解说
“登高”,登到高处,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题目表明诗歌描写的是诗人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层次结构
全诗共分为两层:
第1层(第1~4句)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第2层(第5~8句)
后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景色,表达了其内心的情感。
文学知识
古今异义
(1)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这里借指晚年。
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2)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悔恨。
今义:仇视,怨恨。
文学知识
一词多义
(1)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
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苦功高
(形容词,辛苦)
(2)急
襄王告急于晋
(名词,指紧急的事情或情况)
风急天高猿啸哀(形容词,疾速,迅疾)
急人之困
(动词,为......而着急)
文学知识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2)名词的活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从高处到低处,落下)
讨论:
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
诗人登高远眺,从不同的视角,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秋景图。
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首联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颔联分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呢?
“不尽长江”指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颔联上下两句相对比,相互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虽有无奈,他仍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宏大的气势。
颈联分析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
尾联分析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2)苦、恨是什么意思?
——很、非常。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
(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不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还有个人艰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不但形象鲜明,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文本研读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飘流在外,同时又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文本研读
三、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猿鸣——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飞鸟——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文本研读
四、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五、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文本研读
六、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文本研读
这首诗写诗人重阳节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辽远空阔的秋景,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老病孤愁、流落异乡的悲伤之情。
中心思想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来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艺术特色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艺术特色
1.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啸:啼叫
B.无边落木萧萧下
木:木头
C.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刚刚
小试牛刀
B
2.下列各项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分明怨恨曲中论
小试牛刀
D
3.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小试牛刀
B
4.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小试牛刀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