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29张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课件(29张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18:3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文中有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各有
什么变化?其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文中肖像、语言、行动、细节和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奇异的珍宝被毁坏,令人痛悔;美好的生命被毁灭,让人愤怒。
我们忘不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里,手握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他是谁?
少年闰土
那手罩碟子,说着“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又是谁?
孔乙己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善于通过悲剧性人物去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入鲁镇,去看看鲁迅
先生是如何塑造祥林嫂这个没有春天、没有
祝福的女人的悲惨形象。
二、基础检测
环境描写
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人物的(
语言、行动、肖像、心理
)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侧面描写:可以通过(
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
写人物性格特征;
另外还可以通过(
)衬托或烘托人物性格。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课文中对祥林嫂肖像描写主要有三处,同学们读后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比较三处外貌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34--36)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66)
最后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3)
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临死之前
青黄
红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神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下端开裂的竹竿
对生活已经绝望
小说的肖像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三次肖像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描写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第二次写出了她已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
三次描写,鲜明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
劳动妇女的摧残。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守己
——顺着眼,带着泪痕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呆滞
——一丝希望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再受打击
内心痛苦
——
描写眼睛
1、揭示祥林嫂善良老实的精神品质;
2、揭示她的痛苦和悲哀;
3
、揭示祥林嫂性格与精神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4、通过对眼睛的描写揭示祥林嫂的挣扎、反抗和追求。
语言描写
1、与“我”对话灵魂有无(5--15)
2、对四婶讲阿毛(68)
3、对大家讲阿毛(78--81)
4、与柳妈的对话(89--101)
封建迷信思想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动作描写
反对再嫁: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反对再嫁: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挑战族权和夫权
怕被分身: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挑战封建礼教
怀疑灵魂: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挑战族权,维护自己尊严
讨论: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能否取得
成功,为什么?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是徒劳的,也必定是悲剧。
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主要因素。
讨论:195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拍摄的电影《祝福》中增加了一个祥林嫂怒砍土地庙门槛的情节,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不妥当。祥林嫂对灵魂产生疑问、“反抗”改嫁、改嫁时的“反抗”反映的是她对传统贞操观的深信不疑,可以说,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捍卫封建正统的权威。
妥当。加入这一情节,意在突出祥林嫂对封建势力
的反抗,从而鼓舞人们觉醒,为推翻压在人们头上的
三座大山而奋斗。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为了实现
鼓舞大众的目的,加入这一情节也未尝不可。
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侧面烘托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自然环境描写:四场飞雪
环境描写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2)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32)
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3、“微雪点点的下来了”(88)
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4、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112)
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里,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不但不能争得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被践踏、遭迫害、被愚弄、受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在“祝福”中走向死亡。
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社会意义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
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
人的本质。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是巧合还是有意?
2、祥林嫂失去贺老六:
3、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
4、祥林嫂惨死:
1、祥林嫂失去小丈夫:
春天
春天、伤寒病
春末、狼
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将
至时的祝福晚上
思考:
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五、学会运用
对比阅读:
《荷塘夜色》和《祝福》选段
回答文后问题
问题1:指出甲、乙两段文字中环境的特征。
甲段文字的环境的特征:宁静、幽寂;乙段文字的
环境的特征:阴冷、沉闷
问题2:结合选文,划线句分别表达了“我”
怎样的状态,试作简要说明。
甲段文字作者此时人生失意,抑郁惆怅。面对当时纷
杂的时代不禁感到伤心失落。乙段文字的“我”是一
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
氛感到愤懑。身在故乡却有一种陌生感,自己感到苦闷。
描写眼睛
展示残酷的社会遭遇
描写衣着
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
描写脸色
描绘惨痛的人生经历
描写语言
揭示沉重的心理压力
描写空碗
暗示悲惨的命运结局
描写环境
渲染社会的冷酷凄凉
文中肖像、语言、行动、细节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结
六、作业布置
1、思考: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2、完成《课时作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