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2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2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6 09:23:53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男女服饰
饮食变迁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男装:
女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男装: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
女装:
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转变,各种款 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中国近现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男女服饰的变化
一张几乎包含所有当时男装款式的清末照片
中山装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宽松肥大的旗袍
清朝满族贵妇着装
改良旗袍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中西合璧,体现了女性的曲线美
1、 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仍然流行。
知识梳理:
长袍马褂
20世纪上半叶
2、西装在 后传入中国, 成立后流行开来。
鸦片战争
民国
3、 革命后, 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 此后几十年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辛亥
孙中山
中山装
4、近代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 是这方面的典范。 之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它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旗袍
20世纪20年代
列宁装
  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广大解放区流行列宁装、解放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这种抹杀个性的政治化服装时尚被推向了极至。一时间,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人讥称为千篇一律的“蓝蚂蚁” “灰蚂蚁”。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还包括中山装和旗袍。 
连衣裙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知识梳理: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和以 、 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中山装
列宁装
连衣裙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和 盛行, 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军装
干部服
蓝、绿、黑、白
3、 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改革开放
饮食变迁
1.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四大菜系 代表区域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扬菜
山东
广州、潮州等
四川
扬州、南京、镇江等
鲁菜:以其味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齐鲁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美好疆域,为烹饪文化的发展、山东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九转大肠
油闷大虾
醋酥鲫鱼
粤菜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葱油鸡
松仁粉丝
扬州炒饭
川菜 天府之国”的四川以其得天独厚的物产形成和发展了我国的主要菜系之一 ——川菜。特点:(1)注重调味 其一,调味品复杂多样,有特点,讲究川料川味。调味品多用辣椒、花 椒、胡椒、香糟、豆瓣酱、葱、姜、蒜等。其二,以多层次、递增式调味方法为见长.其三,味型多.(2)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此外,川菜讲究汤的制作及使用。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手撕鸡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淮扬菜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微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麻香小象贝
荠菜春笋
熏樱桃.
麻香小象贝
荠菜春笋
熏樱桃.
2、西餐文化的流入
(1)、时间:
(2)、影响:
① 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② 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动脑筋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有哪些?
19世纪40年代起
从传统上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主热量的肉食为主;而中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在烹饪方式上,西方要求营养、方便、快捷;而中国则注重细火慢炖,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在饮食环境和服务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洁卫生,以其崭新的设计、幽雅的环境、明快的格调,赢得广大顾客的欢迎;中餐则借助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文化色彩显示其独特性,在服务方式上则不及西餐细致周到。
区别:
【居室建筑的演进】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北方的四合院
2、西式住房的传入: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3、西式居住文化的扩展
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北京天津等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一般称为“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在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都出现了许多既保留原住宅特色又体现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的特征;西式的家具陈设,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花园洋房
中西合璧
现代家居
【习俗风尚的变革】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2.变化的表现:
婚姻包办——婚姻自由
旧式丧礼——新式丧礼
男子留辫——剪辫易服
女子裹足——迫令放足
迷信活动——破除迷信
清末民初的传统婚礼
革命者刑场上的婚礼
上个世纪80年代,照相馆里在假背景下的婚礼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课堂总结:
结合所学的知识,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代服饰
现代服饰
男子:长跑马褂、西服、中山装
女子: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和连衣裙受青睐
文化大革命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由封闭走向开放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中国饮食文化: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
西方饮食传入:
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传入,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备受欢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百姓餐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室建筑的演进
演进特点:城乡差异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西式住房传入
传入:首先出现在租界
影响:中国居室建筑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姻风俗:婚姻自主、礼俗删繁就简
丧葬礼仪:趋于简化、带有浓厚西方色彩
其它风俗:变化大、呈现新旧并存特点(共24张PPT)
时尚杂志封面上的服装秀
款式
面料
颜色
制作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从近现代服饰变迁
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末代皇后婉容
“嘉庆年间-------机器生产的洋衣料,以价廉物美的优势,受到中国人的普遍欢迎,----据19世纪中叶英国蓝皮书报道,-------从通商大埠,至内地城镇,-----细致光泽的洋布成为时尚用料进入千家万户。”
——刘志琴《谈近代服饰变迁的国际化历程》,转引自《北京日报》2007年10月29日19版
材料:
《管子·君臣》云:“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贾谊在《新书·过秦论》中说:“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清代官服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上世纪3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明星胡蝶
长袍马褂
西装(外来)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说明了:中西服饰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思考: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2、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西装(外来)
长袍马褂
中山装
站翻领 严谨治国; 前襟四个口袋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前襟五个扣子 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袖口三个扣子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后面没有开衩 中国必定要统一,中国不能分裂。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合影
阴丹士林布广告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
材料一: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洋装显细腰。 ——观棋道人《京华俗咏》
材料二: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变更、衣饰起居,因而皆改革旧制,短袍窄袖,好为武装,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
思考?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概括指出晚清到民国服饰变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
假如你是5000年后的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根据这些照片,你将对5000年前的中国做出怎样的解释呢?
材料:在“破四旧”运动中,有一个例外现象,就是革去了西装旗袍的人们,时兴穿着旧军装。毛泽东穿了军装上天安门检阅红卫兵的行动和对宋彬彬说的不要文质彬彬而要“武装”的言论,使一大批狂热的红卫兵穿起了从父兄或戚友身上脱下来的旧军装。绿军装成为革命、造反的象征。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时尚杂志封面上的服装秀
“展示了她的国际化经典和中国式摩登新形象 ”
在碰撞中融合
在融合中发展
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 (外来的)
中国自身的社会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内在的)
近代史 现代史
晚清 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社会风俗
原因
近代史 现代史
晚清 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后

食 从传统中餐到鸦片战争后中西餐并存(从餐具、原料、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比较与发展)
住 从传统民居到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合璧
社会风俗 婚姻、丧葬、礼仪、习俗受到西方习俗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丧葬简化、社会习俗也得到极大变化
原因 西方文明的影响、
自身社会的变革 新中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的
课后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更加剧烈。对于外来文化,目前有不同的观点,现引入两种观点:
观点1: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特别是我们过着西方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1.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
A.旗袍 B. 连衣裙 C. 上衣下裙 D. 长袍
2.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
A 长袍马褂 B中山装 C列宁装 D西装
3.影响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 )
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新文化运动 ③新中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 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