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素材(人民版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件+素材(人民版历史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6 09:23:53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交通工具概念
——人们出行和物资运输的工具
2、交通工具更新趋势
轿子、马车、帆船
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
3、交通工具更新的表现
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
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
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三轮车 马车
自行车(脚踏车)
自行车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概况如何?
①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近代落后交通工具)
⑵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
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改革开放后,交通工具的进步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②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1、轮船 1865年、1872年
2、铁路和火车:
3、电车和公共汽车
4、地铁
5、飞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06年
1906年
1924年
2003年
1969年
20世纪20年代初
新中国成立后
20世纪30年代中期
2008年
“万年清”号
——轮船(1865年)
晚清中国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轮船招商局
电车(1906年,天津)
汽车(20C初)
公共汽车(1924年)
中国客机
4、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1)传统代步工具被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所取代
(2)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日趋重要
(3)更新过程城市显著,乡村则比较缓慢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 成就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时间 成就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
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的发展
1877年
1906年
1932年
时间段 成就
电话传入中国
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
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
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2)电话的发展
1882年
民国成立后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三)归纳——中国近现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四)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李鸿章指出:“用兵之道必以神速为贵,是以西方各国讲求枪炮之外,水路则有快轮船,陆路则有火轮车,而数万里海洋,欲通军信,则又有电报之法。”由于开设电报利于防务、外交和商务,清政府便下令沿海疆吏设法查办。1881年,李鸿章架设了北塘直达天津的电报线。到1892年,经过10多年努力,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电报。
——— 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
问:这则材料,告诉了我们近代电报发展的哪些信息?
李鸿章从军事防务的角度出发,极力主张在中国开设有线电报。
清政府也十分支持开设有线电报业务。
到甲午战争前夕,全国主要地区都开设了有线电报。
能力训练
材料二:与有线电报推行的同时,有线电话也在中国开设起来。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7号创设有线电话局。此后英、美商人也相继开办电话业务。为了打破外商的垄断,清政府于1902年拨款在上海创建了自己的电话局 。
——— 谢俊美《信息传递与辛亥革命》
问:这则材料,告诉了我们近代电话发展的哪些信息?
中国第一个电话局于1902年在上海开办
它打破了丹麦、英国和美国等外国对中国电话业务的垄断。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素材
轮船招商局

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清末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同治十年)李鸿章令朱其昂拟章试办。次年重订章程,招商集股,正式成立。名义上商办,实际上是官商合办,大权归官方掌握。第一期资本100两,至1881年(光绪七年)才凑足。总局设上海,分局设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承运漕粮,兼揽商货。1877年以高价购进美商旗昌轮船公司一批旧轮和设备,扩大经营;但因管理腐败,又遭帝国主义在华航运势力排挤,一直难以维持。1885年盛宣怀奉命加以“整顿”,由“官商合办”改为“官督商办”,仍连年亏损,甚至“远不如昔”。1909年(宣统元年)又行改组,归邮传部管辖。1930年国民党政府借口整理,改为国营。1932年归属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航运事业的机构。抗日战争期间,总局先迁香港,后移重庆,战后迁回上海。到1947年11月止,共有船460艘,33万余吨。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运货铁路──唐胥铁路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运货铁路。1879年清政府允准开平矿各局出资,修建一条自唐山至胥各庄的运煤铁路,并派矿务局英籍工程师金达监修。后因顽固守旧派反对,未能成功。次年矿务局再请示修建该铁路获准。1881年6月唐胥铁路建成,全长11千米。利用废旧零件装制火车头,遂正式通车。后陆续延至天津和山海关。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及飞行第一人──冯如

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1883年生于广东恩平县。12岁时因生活所迫赴美国旧金山谋生。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立志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事业。1907年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9月21日,他驾驶自制飞机翱翔在奥克兰市天空,以2640英尺的航程超过莱特兄弟首次试飞852英尺的成绩。美国报纸惊呼:“中国人航空技术超过西方。”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l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于1911年3月回国到达广州。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9日,广东光复,冯如立刻参加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准备组织飞机侦察队。1912年,他在广州一次飞机表演中失事蒙难,年仅29岁。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

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西方传入的,只有人力车是1873年6月从日本传入的,20世纪初,上海已有人力车约9000辆,发展很快。

早在1868年,上海已经出现了自行车。自行车最早是由洋商行出售的。1899年,苏州官府禁止中国百姓在城内骑自行车,其他城市也有过这类规定。由于道路的限制,自行车成了一种被禁止的交通工具。到1904年春,西南大都市成都仅有7辆自行车。直到20世纪,自行车才开始流行。

汽车最早传入中国是1901年。当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带进两辆,但没有产生什么影响。1902年侨居上海的外国人柏医生又带进一辆,并在上海街头行驶,引起市民的惊奇。当年,上海有汽车8辆,1911年达到300多辆,此后在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

1899年电车传到中国。电车的运行给市民带一种全新的现代交通感受。1906年2月16日天津电车正式营业。

对于远距离的交通工具来说,轮船传入中国最早,其次是火车和飞机。

1829年4月,一艘从孟加拉开出的小轮船驶抵广州城,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艘轮船。到20世纪初,轮船已航行在中国各大可通航的水域以及沿海港口。

20世纪初,牵引火车的全部是蒸汽机车,但车速不慢。

飞机是最能激起人们的幻想而又最晚被创造出来的现代交通工具。1909年广东人冯如造出了性能优良的飞机。1910年他在旧金山作首次飞行表演。1911年冯如又驾机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地作飞行表演,顺道回国,在广州作飞行表演,这是中国百姓第一次见到飞机。

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电报作为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清咸丰初年开始传入中国,但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列强为了利用电报这种全新的通讯工具,提高政令军情传达的速度和效率,加强对中国侵略、控制,均提出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一时成为中外交涉中引人注目的焦点。

1865年,上海驻华领事巴夏礼向李鸿章提出铺设淞沪电线遭到婉拒后,英商竟然暗地在浦东自行铺设电线数十里。李鸿章遂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密令上海县令动员乡民,乘夜拔毁所有英商铺设的电线。英商因属私设,无从告官,有苦说不出。

1874年,日本发动侵台战争。清廷看到了通讯工具落后、消息闭塞的害处,朝野上下对电线铺设与否展开争论。而此时列强加快了使电报进入中国的进程。1871年,英国人悍然在香港与上海之间铺设了电线。总理衙门对既成事实消极应对,允准铺设水线,仍禁止铺设陆线。沈葆祯反对这种消极政策,重申李鸿章的主张,既然抵挡不住洋人,不如立足现实,自行铺设电线、举办电报事业。

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最终主持自行铺设了从天津机器东局至直隶总督衙署、长达16千米的电线,随后命于大沽、北塘炮台铺设直达天津电线,自此号令淮军各营,顷刻响应。1881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同时于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镇江、苏州和上海等七处设电报分局,委派洋务精英盛宣怀、郑藻如、刘含芳、唐廷枢、郑观应、经元善等人筹办津沪电报。最初采取商办模式。不久,复改为官督商办。到19世纪90年代,电报局成为规模仅次于轮船招商局的新式企业,业务遍及南北各省。自此,近代中国的电报业发展起来。

3.学术观点

自行车在新的条件下是否仍应作为人的主要代步工具而继续存在

一部分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行车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是当时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居民拥有的自行车开始向私家车、摩托车、助动车转移,自行车交通方式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交通发展的日益完善,尤其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人小汽车越来越多地走进家庭,加上城市的不断扩大,出行距离越来越远,自行车作为传统的出行工具已经落伍,加之对交通的影响,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理应逐步退出城市街区。而另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在我国大城市发展的当前状况下,自行车交通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继续存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因该大力提倡。从国外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起,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重新认识自行车节省能源、灵活便利的突出优点,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工具开始重现魅力。但我国城市却反其道而行之,许多人认为自行车是落后的交通工具,在城市内部应当消灭自行车,有些城市甚至“虐待”自行车,对自行车交通是给出路而不给方便,这是极其错误的。对于自行车对交通的影响,只要对自行车交通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和避免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