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广播
电影
电视
网络
导入
报纸
6
专题四第3课
中国馆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它的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将高耸的国家馆比喻成华冠和天,把汇聚人流的地区馆比喻为四方和地,寓意就是“天下粮仓、富庶四方”。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
日本国家馆
主题:“心之和、技之和”
造型亮点:分为过去、现在、未来3大展区,形态融合了日本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
银白色的日本展馆形成一个半圆型的大穹顶,宛如一座“太空堡垒”,其实,这是一层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这让日本馆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展馆。
日本展馆延续了爱知世博会“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馆外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展馆内将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
日本馆的弧形穹顶造型犹如蚕茧(效果图)
法国国家馆
主题:“感性城市”
造型亮点:脱离地面的漂浮形式
漂浮于水平面的法国馆尽显水韵之美——溪流沿着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喷泉表演、水上花园。感性的设计外观构成了一个清新凉爽的水的世界。顶层的法式餐厅将展现法国餐饮的精致与浪漫,漫步屋顶花园,更是可以把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感性城市”将让参观者们在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盛宴中,畅快体验法国的魅力。
俄罗斯馆效果图
这座形似“太阳花”的俄罗斯国家馆位于世博会C片区,占地6000平方米。
以“新俄罗斯:城市与人”为主题的俄罗斯馆由12个塔楼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以及充满童话色彩的内部装饰……外形设计类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象征着生命之花、太阳以及世界树(斯拉夫人枝叶繁茂的橡树)的根。塔楼由白、金、红三种颜色构成,白色和金色塑造了俄罗斯建筑的历史形象,而红色底色加上富有俄罗斯各民族元素的图案,则赋予了塔楼顶部镂空部分以生命力。
我们现在可以通
过哪些途径了解2010上海世博会?
1.历史渊源
2.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大众报业的发展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
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要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大众报业的发展
1、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主要是谁办的?
2、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是从
什么时候开始的?最早的报刊是?
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
19世纪70年代
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它从1872年4月30日刊,直到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
通俗性报刊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大众报业的发展
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1、知识性与趣味性
2、按类别专门分工
3、语言通俗,取材世俗
4、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
大众报业的发展
广播影视的普及——广播
1、产生时间:
20世纪20年代初
2、阅读课文,找到以下“中国第一”
的名称、产生时间和地点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上海)。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你知道电影的
发展经历了怎样
一个过程吗?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法·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 “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 “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活动电影机”有摄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种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画格的速度拍摄和放映影片,图像清晰稳定。卢米埃尔兄弟是第一个利用银幕进行投射式放映电影的人,当之无愧地成为 “电影之父”。 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火车到站》、《工厂的大门》在巴黎公映,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电影在发明之后不久就传入中国。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
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
片的发展阶段。
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地点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2、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
1905年,北京丰泰
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演员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3、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取得快速发展
民国时期的著名电影导演、男女演员和名作各有哪些?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3) 1926年,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尝试拍摄有声电影。同年8月,有声电影正式在美国上映。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30年代上海一个电影拍摄现场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这部抒情心理片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声誉。
孤儿救祖记
这部早期无声片已有完整剧情,戏剧性强。该片商业上的成功,带来中国早期电影的一度繁荣。
中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 时间:1928年 编剧:郑正秋 导演:张石川
本片根据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片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部中国电影”之一,王龙基扮演的三毛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之一。该片在海外也同样受到欢迎,例如1981年在巴黎6家电影院连演60天,轰动巴黎。该片荣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意大利第14届季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朱飞
中国老一辈电影明星
(2)概况:
①第一次电影放映
②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
(3)优秀影片: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
《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
②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 《松花江上》、
《小城之春》、 《万家灯火》、 《三毛流浪记》等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哪些著名的导演、演员和电影作品?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但由于在电影创作中过分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改革开放后继续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电影大国之一。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1、问世时间:
20世纪30年代
2、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
(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3、发展过程和现状(“四多”)
4、电视的发展过程:
黑白电视
彩色电视
数字电视
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的新闻类节目;
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四是出现了许多受欢迎的综艺类节目。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的表现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
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
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2、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
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3、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网络利弊谈
利
弊
不同的媒介各有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特色栏目,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要,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无论是报刊、电台、还是电视,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共31张PPT)
广播
电影
电视
网络
导入
报纸
6
结束
小结
专题四第3课
11月13日至
24日,12集
大型电视纪
录片《大国
崛起》在中
央电视台经
济频道隆重
推出。
我们现在可以通
过哪些途径看到这
部电视纪录片?
大众报业的发展
唐代中国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
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
报纸——《邸报》(887年)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
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会
诞生在中国的唐朝?
大众报业的发展
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
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
的需要,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
读需要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大众报业的发展
1、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主要是谁办的?
2、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是从
什么时候开始的?最早的报刊是?
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
19世纪70年代
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大众报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大众报业的发展
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1、知识性与趣味性
2、按类别专门分工
3、语言通俗,取材世俗
4、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
大众报业的发展
广播影视的普及——广播
1、产生时间:
20世纪20年代初
2、阅读课文,找到以下“中国第一”
的名称、产生时间和地点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你知道电影的
发展经历了怎样
一个过程吗?
无声电影
有声电影
彩色电影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法·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由
卢米埃尔兄弟
制作的电影
《火车到站》、
《工厂的大门》
在巴黎公映,
标志着世界电
影的诞生。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电影在发明之后不久就传入中国。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
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
片的发展阶段。
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地点
1894年,上海徐园“又一村”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2、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
1906年,北京丰泰
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
一部电影:京剧《定
军山》,演员为中国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谭鑫培。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3、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取得快速发展
民国时期的著名电影导演、男女演员和名作各有哪些?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
(1926年)
渔光曲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渔光曲》——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30年代上海一个电影拍摄现场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影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哪些著名的导演、演员和电影作品?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一度遭受过重大挫折;改革开放后继续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电影大国之一。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1、问世时间:
20世纪30年代
2、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
(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3、发展过程和现状(“四多”)
4、电视的发展过程:
黑白电视
彩色电视
数字电视
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
的新闻类节目;
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
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
四是出现了许多受欢迎的综艺类节目。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的表现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广播影视的普及——电视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
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
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2、1996年10月,上网人数62万;
3、 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
4、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
万,居世界第五位。
5、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
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网络利弊谈
利
弊
不同的媒介各有自己的优点和自己的特色栏目,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的需要,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无论是报刊、电台、还是电视,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人教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本专题小结
“变迁”、“进步”、“更新”的动力是什么?
“变迁”、“进步”、“更新”的趋势是什么?
作业:把中国近现代出现的新事物
按类别或时间列一个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