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蒸汽”的力量》课件+教案(2份)(人民版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5-3《“蒸汽”的力量》课件+教案(2份)(人民版历史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6 09:23:53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
The 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
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
思考1:第一届世博会主题定名为“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概念:指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技术革新过程。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19世纪扩展到法、美、德、俄等国。
手工操作
机器生产
手工工场
工厂
生产组织:
生产技术:
思考2: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工具:人从事劳动,生产所使用的器具,它直接
作用于劳动对象,如斧头、钳子、缝纫针;
机器:工具机、传动机、动力机组合而成
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
资金、海外市场
手工工场的发展
技术
圈地运动
劳动力、国内市场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政治前提
类别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就
棉纺
织业 1733年 凯伊 英国 飞梭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英国 珍妮纺纱机
1769年 阿克莱特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79年 克隆普顿 英国 骡机
1785年 卡特莱特 英国 水力织布机
1793年 伊莱·惠特尼 美国 轧棉机
动力 1690年 巴本 法国 活塞
1696年 塞维利 英国 蒸汽抽水机
1705年 纽可门 英国 大气活塞式蒸汽机
1769年 瓦特 英国 单动式蒸汽机
1782年 瓦特 英国 联动式蒸汽机
交通
运输 1807年 富尔顿 美国 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 英国 蒸汽机车
(开端)
改良蒸汽机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蒸汽
时代
首先兴起的行业
思考3:请根据《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判断第一届世博会可能参展的英国先进工业品。
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展品共10万多件
国家 主要展品 数量
英国 织布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机床、炼钢法、隧道和桥梁模型、一块24吨重的煤块等 50000多件
如何展示这些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先进机器才更能打动人心?请为展览方设计一个展出方案。
不同的机器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
这一设计方案的关键是什么?
蒸汽机
瓦特
改良
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展品共10万多件
国家 主要展品 数量
英国 织布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机床、炼钢法、隧道和桥梁模型、一块24吨重的煤块等 50000多件
美国 收割机、割草机、播种机、缝纫机、橡胶、黄金制品以及自动手枪等 500多件
巴西 王莲、烟草、可可等
印度 一头大象标本
中国 丝绸、茶叶、植物蜡、扇子、漆器
思考4:参加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国家可以分为哪两类,
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这两类国家齐聚一堂参与第一届世博会,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
国家
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
密切国际交流
连接纽带
交通运输业革命
重要保障:
资本主义世界
殖民体系
成熟(标志)
(标志)
日澳印中
  
2、逐渐成熟
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国际经济交
流基本准则
原则:自由主义;
内容:保证资本的自由流动、 安全与增值;规定在国际贸易中给予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
意义:使国际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1.(2010·天津文综5)右图为首届世界博览会展馆。这届世博会
反映了( )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②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
③英国的兴盛与强大
④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0·江苏单科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2.(2010·全国Ⅰ卷文综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三、《“蒸汽”的力量》
学习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学习要求:
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
观点。
专题内的关联:
本专题的核心内容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整个世界连成一体的过程。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是: 1、一些航海家努力开辟新航路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体;2、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学科内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与必修一的专题二、专题三、专题八,必修三的单元七,选修一的专题九,选修四的专题三等都有联系。
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与地理学科的联系:山东教育出版社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三单元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火车、铁路、蒸汽机等。
教材以外教学资源:
(1)学校图书馆的藏书;(2)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相关内容;(3)网络资源:专业网站,如与历史站,博物馆、图书馆,远程教育网、基础教育网等;(4)社区资源,如学生生活的小区中的图书馆、学者等;(5)教师和同学。教师和同学也是学生平时学习中可利用的一种资源。
学习者分析
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兴趣在于对于机器的认识,工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动关系。
已有知识状况及学习需要: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了解了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改进如珍妮机、蒸汽机和火车等。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习行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问题,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意见,从而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欣赏、尊重他人的意识。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英国工业革命:前提条件、过程、结果;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革命的影响:对英国、对世界、对中国;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通过课文中第79页、第81页的圆形图和柱状图,培养学生阅读文字材料的能力;
归纳工业革命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分析工业革命和中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从背景、过程、意义等方面形成英国工业革命的概念,再从工业革命的扩展、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诸方面形成工业革命这一概念。为实现这一目标,使用材料学习法,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归纳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运用思辩学习法,思考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关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抽象思维对此进行加工,与老师与同学进行交流,使自己的理解接近真实现客观,以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知道中国目前还比较落后,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和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设计意图:重点和难点是教学中学生必需掌握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达到解决问题,增长才干,提高认识的目的。
设计意图:按课程改革的精神,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够轻松高效地学习。
教学形式:
在本节课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课堂于学生,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大家相互启发,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教学方法:材料学习法、思辩学习法。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现成的材料进行教学,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一举多得。
教学媒体:多媒体、挂图。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回顾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预习教材,思考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有哪些影响?从工业革命中我们可以得到些什么认识?
设计意图:回顾初中教材,温故而知新。课前对本课内容适当作些思考,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
新课导入:
2007年10月31日新浪网: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日前得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正式批复,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这标志着京沪高铁即将开工建设。作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的京沪高铁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它全长1318公里,全线按最高时速350公里、设计运行时速300公里,共设置北京、天津、济南、上海等21个客运车站。届时,北京到上海直达只需5小时,比目前京沪铁路上的动车组运行时间还要缩短5小时。每年能输送旅客1.6亿人次。
铁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我们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学习了《“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在高中阶段,我们则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工业革命为什么会首先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有哪些影响?从工业革命中我们可以得到些什么认识?
设计意图:用时政导入,贴近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中期)
一、概念
二、过程
1 、开始于英国:前提条件、过程、影响
2 、扩展到全球
三、影响
1 、对英国
2 、对世界
3 、对中国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的板书,揭示本课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知道本李课所要掌握的内容,一目了然。
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什么叫工业革命?
学生回答: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的过程,它既是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变革。
教师提问: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多媒体播放《大国崛起——英国》。
学生看后思考讨论后形成答案:当时的英国具备工业革命必须的一个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五个条件(资金、资源、市场、技术、劳动力),而其它国家则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所以,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教师总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要发展,无非要具备以上条件,这是一个公式。
教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英国工业革命中有哪些发明创造?发明者的身份怎样?对你有何启示?
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结束于1840年前后。发明者都是普通劳动者,平凡的岗位可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教师提问:英国工业革命涉及哪些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棉纺织业、动力、交通运输业。相互促进。
教师提问:工业革命对英国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教师提问:工业革命是如何扩展的?
学生回答: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到美国,再到其它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交通运输和机械制造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教师提问:工业革命的开展有何意义?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同时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产生,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马克思主义诞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教师提问:工业革命对中国有何影响?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互启发,必要时教师参与讨论:西方列强发动两次侵华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传播先进的文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开始了近代化历程: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洪仁干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早期维新思想出现。
教师提问:从工业革命中我们可以得到些什么认识?
学生讨论回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中国目前还比较落后,要有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确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要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大家相互启发,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形成性练习:
1.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是
A.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B.圈地运动的进行
C.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D.手工工场的发展
2.(2002年 上海)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3.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主要依据是
A.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B.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C.机器制造业的建立和发展   D.纺织业的技术改造完成
4.(2004年 江苏)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电话成为重要的通讯工具
5.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的经济都依赖对外贸易
C.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6.(2006年 江苏)下列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C.为新兴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
7.下列事件中,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深入进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制成
C.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D.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材料二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
⑴材料一涉及到的史实称作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其内容。
⑵根据材料二说明“震撼旧世界基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
⑶材料三认为资产阶级能够统治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7 ACCBCBB; 8.⑴①工业革命。②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2)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社会关系简化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⑶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商品价格的低廉;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
设计意图:形成性练习由七道选择题和一道材料题组成。七道选择题中,第1题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第2、3、4题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第5题考查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第6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第7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深入进行的条件,材料题则深入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和意义。通过这一组题目,让学生对工业革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课堂小结:
本课讲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条件,然后通过书本上的表格“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了解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其中,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性步骤,它不仅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也拓展了工业革命的范围,且富有创新精神。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工业革命后,英国在政治、经济、法制、文教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英国打造成“世界工厂”。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世界上的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际间的交流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化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殖民体系建立起来,最终促成世界市场的形成并日渐成熟。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一节课必需的一个步骤,本课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加深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认识。如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性步骤。
反思小结:
自我评价: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形成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两个概念。符合课标要求和新课程理念。
适时修改:工业革命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涉及必修一、必修三和部分选修内容,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必要时应参与学生的讨论。“蒸汽”的力量 教案
课题名称:“蒸汽”的力量(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史实,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英国工业革命条件和成就;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措施;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成熟。难点——如何从文明史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巨大影响。
教学方法:调查法;讨论法;个人学习档案法;学以致用法。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的进行,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也极大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资产阶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生产革命——工业革命。那么工业革命是怎么开始的呢 ?它的发展过程如何?给整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巨大的影响呢 ?
教学过程:
专题五第3课 “蒸汽”的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工业革命的含义: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是社会生产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1)资金和海外市场: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
(2)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圈地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扩大。
(3)技术条件: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4)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可参见课本P95“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
(1)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革新。(如:珍妮机、第一座水力纺纱厂)
(2)大工厂制度的产生和推广。(工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
(3)蒸汽机的广泛应用。①1782年,瓦特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②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燃料工业(采煤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新。
(4)交通工具的发展(在美国率先突破——1807,汽船)。(如:汽船、火车)
3.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2)社会生活方面(城市化、工业化、廉价化):①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②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劳动力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多。③机器化大工厂生产效率高,物价低廉。
(3)文化思想方面: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的影响(补充版本):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工业革命的扩展
(1)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起来。
(2)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
(3)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二.打造“世界工厂”
1.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多样性、全方位)
(1)民主改革: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①经过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②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③英国最终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自由主义: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①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市场机制)。②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3)法制建设:进行法制化建设,在法令上废旧立新;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旧人教版提“自由经营”)的原则。
(4)炮舰政策: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例如:鸦片战争的爆发)
(5)大工厂制:英国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
(6)教育科技:大力兴力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2.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
(1)工业生产能力世界第一。(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3)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财富和工业技术)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条件
简要归纳:殖民体系的形成;各国生产互补性;交通运输的革命。核心条件:工业革命。
(1)19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3)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4)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
到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中国被迫“门户开放”。
3.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1)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
(2)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什么是“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世界市场在广义上指的是国际间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合,它的出现,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工业革命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并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主要影响有哪些?(政治、经济、思想三角度)
理解:“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1、为什么说是一次技术革命?(1)生产手段: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2)生产组织形式:工场发展到工厂。(3)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到以工业为中心。
2、为什么说是一场社会革命?(1)改变了政治结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兴起,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2)改变了阶级结构,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3)改变了东西方的国际格局,东方从属于西方。(4)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