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百合花》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 《百合花》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19:2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3.1 百合花 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小说思路,明确小说构思精巧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体味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安排情节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确“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理解小说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主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小说所表达的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难点: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百合花。特点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课文不是说明文而是小说,作者想要借百合花表现什么主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翻开书。
二、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感情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当代著名女作家。1925?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她的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静静的产院》(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高高的白杨树》(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等。
四、题目解说
“百合花”代表纯洁、优雅、高贵。文中既指新媳妇棉被上的百合花,又象征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百姓爱护解放军的真诚,暗示了文章主题。题目精练巧妙,内涵丰富。
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开端:带路。
第二部分(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发展:借被。
第三部分(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高潮:牺牲/献被。
第四部分(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结局:盖被。
六、全文分析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了战士临危不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
?通讯员这看似奇怪的举动写出了什么?
分析:细腻地写出了他对护送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善解人意,对女同志的细心体贴,但腼腆和憨厚,怯于和女同志在一起。
3、插叙“我”想象的小通讯员在家乡拖毛竹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段插叙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包含着“我”对故乡生活的热爱,也增强了“我”对通讯员的亲切感。
4、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处细节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的心情。朴实的动作饱含深情。
5、小说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为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服务的?
分析:小说中主要的几处细节:
① 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 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碰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睹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② 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洞。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时“我”看到的;第三次是“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是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③ 新媳妇的百合花新被。它在文中出现过三次,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明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
总之,文中的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使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
七、中心思想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八、写作特点
1、选材上善于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表现主题。
2、对比手法富有诗意。如: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医生与“我”的态度之不同。
3、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九、补充资料
抒情诗
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十、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一株开在断崖边上的百合花,相信经过大家的解读,这株百合花也一定开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上。最后,送给大家一株百合花,祝愿你早日开出属于自己的成功的花朵。
布置作业
说说你眼中的小通讯员的形象。并体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后训练
作业
①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②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枫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③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课文中多次描写通讯员肩头撕挂的布片分别说说每处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
(1)衣服被刮破,非常符合通讯员抱着被子时走路无法它顾的情形,也是通讯员内心紧张急于离开的后果。这一情节与上文关于通讯员羞涩又借不到被子等情节巧妙呼应。(2)再次强调作为下文情节重要线索的“撕挂下来的布片”,也展现了“我”对通讯员的关心和喜爱。(3)此处的布片,是辨别通讯员身份的重要线索。新媳妇给死去的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体现了新媳妇心中的悲伤、些许愧疚和真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