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19: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理解意象“力”的作用;
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感。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分析意象的特点和作用。
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无私奉献、赤诚的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五四运动以其独特的姿态独立于第一次历史巨变与第二次历史巨变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而五四精神的火炬,更是经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接力传递,发挥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中,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为达到爱国的目的,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积极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进而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大解放。同时,爱国青年奔走呼号,不怕流血牺牲,为实现理想而苦苦追求,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而那一年有这样一位青年,他就是郭沫若。受五四浪潮激荡,从留学地回国,站在海岸边,构思了一篇诗作,今天我们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四、题目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五、层次结构
全诗共七节:
(1)前三节,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自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节,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3)第五至第七节,对力的高度赞美。
六、全文分析
1.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明确: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3.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明确: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4.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5.“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抒情?
明确:
(一)侧重于写景,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宏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完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二)侧重于抒情,热情讴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领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澎湃的,不可抑止的。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八、写作特点?
1.丰富而大胆的想象。
作者在诗歌中塑造了一个巨人的形象,又通过展示巨人站在地球边上见、闻、感的描写,表现出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将太平洋拟人化。(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九、补充资料
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1.诗境想象的奇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2.直抒胸臆的特色。《炉中煤》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全诗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总结全文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布置作业
1.反复有感情的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
2.课下阅读《女神》诗集。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激起了先进分子的觉醒。___________________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一批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中找到_____________和力量。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
B.它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C.它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D.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加巨 由 启事 动因
B.加剧 从 启示 原因
C.加巨 从 启事 原因
D.加剧 由 启示 动因
4.朗读下面的材料,发挥想象,将句子补充完整。
毛泽东,立在“地球边上”,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时,发出的“号声”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周恩来,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夜已阑,天将晓”时,发出的“号声”是“赤色之光,早在东方闪动了”。(《赤光的宣言》)
朱德,立在“地球边上”,看到“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时,发出的“号声”是“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太行春感》)
陈毅,立在“地球边上”,看到“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时,发出的“号声”是“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赣南游击词》)
还有许多人,他们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闻一多,立在“地球边上”,看到“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时,发出的“号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立在“地球边上”,看到“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时,发出的“号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瑾,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时,发出的“号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
2.B
3.D
4.(1)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2)我以我血荐轩辕
(3)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解析:
1.在逻辑方面,应按照先强调时代性,再到诗歌内容,最后是格律形式的顺序组合(要注意后一句中的提示词语“格律形式”);在内容方面,应按由“现实生活”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的顺序排列。
2.A项句式杂糅。C、D两项词序颠倒。
3.第一空选“加剧”,“加剧”指加深严重程度,“加巨”属错误词形第二空选“由”,“由”在此处表原因,“从”则表起点。第三空选“启示”,“启示”指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启事”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載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第四空两个词都可以,但“动因”一词更为恰当,因为它含有“动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