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教案(人民版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件+教案(人民版历史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6 09:23:53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就是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
《布列斯特和约》
1918年3月3日,德国与苏俄签订,苏俄丧失了共约100万平方千米5600万人口的大片土地。列宁说它是一个“极端屈辱……不幸的和约,……我们交出了许多空间,但是赢得了使自己得以巩固的时间”。
“如果我们不在《布列斯特和约》上签字,几个星期后我们将在苏维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思考:列宁认为缔约的优劣是什么? 简单谈谈你对签定《布列斯特和约》的看法。
十月革命后,列宁与德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又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内忧外患)
内忧: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叛乱
外患:协约国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内外勾结对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失去了四分之三的领土,苏维埃政权危机重重。
在三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俄人民是怎样战胜国内外敌人的?
军事上: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攻
经济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评价: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失误:在实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
战争的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
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工人、农民不满
阶级敌人乘机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
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工业国有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取消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2、内容: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921年
3、评价
积极作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是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
消极作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因领导人认识不足而过早终止。
政策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面临国内外敌人进攻,危机重重 战胜敌人,巩固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略 适应了战时的需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政权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政权 略 恢复了经济,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工农联盟得到了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判断政策是否的标准
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结合史实,从背景、内容和作用等方面概括说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
共同点(概括) 苏俄新经济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
①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2、(1996全国2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A
A
1(2000.广东.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
2(2003.上海.15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B
A
3、(2002上海16)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 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A
B
7、(1996上海24)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政策的相似点是( )
①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 ③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 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扫描】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点概要】
考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①内忧:内战爆发,苏俄经济形势严峻。②外患: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武装干涉。
(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③流通:取消商品贸易。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国家统一配给生活必需品。
(4)评价:①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给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实行原因:①经济危机:战争结束后,经济破败,人民生活困苦,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②政治危机: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农民、工人、士兵强烈不满并出现暴动。
(2)主要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国家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成效&意义:①现实意义: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理论意义: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考点2:“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2.形成过程:
(1)工业化:1925年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
(2)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
(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4)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评价:(1)积极: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局限:斯大林模式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考点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2)措施:①农业(改革重点):a.允许集体农庄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b.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c.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d.将拖拉机卖卖给集体农庄。②工业:a.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b.给予企业调整工资权力;c.行动物质利益原则。
(3)结果: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只在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且目标不切实际。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社会混乱,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
(2)措施:①工业(改革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律,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农业:扩大农庄自主权,降低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副业限制。
(3)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军事工业迅速发展;后期由于军备竞赛加剧,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美军备竞赛,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2)内容:首先开始经济改革,提出“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后来转向政治改革。
(3)结果:经济改革受阻,经济继续滑坡;政治改革迷失方向,1991年苏联解体。
【巩固练习】
1.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2.在三年内战结束的若干年后,列宁说:“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这里的“拐杖”指的是
A.苏维埃政权 B.新生的苏联
C.新经济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3.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予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
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加强了宏观调控
4.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5.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其背景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D.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6.(2006·全国文综Ⅱ)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9.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