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3 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案
教学目标
1.找出诗中的意象,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
2.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人的立意方向与构思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探究诗歌的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诗歌古今发展发过程,分析新诗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昌耀的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宏大的主题。
难点:探究诗歌的主题与诗人心中的天堂。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人柏桦曾说:“诗人比诗更复杂、更有魅力、也更重要。诗人的一生是他的诗篇最丰富、最可靠、最有意思的注脚,这个注脚当然要比诗更能让人怀有浓烈的兴味。”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上“役期”最长的“右派”诗人之一,昌耀的一生犹如一场恶疾。而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高原油画长卷,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欣赏这部长卷。
二、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作者介绍
昌耀,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代表作《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绝笔作《一十一枝红玫瑰》。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四、题目解读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远景而已。
五、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1.写了太阳、雪峰、山海、石砾等意象,表现出自然之美;
2.写出了小蜘蛛的出现使作者认识到了众生平等,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六、全文分析
1.请诵读本诗,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给你的感觉?
明确:
如博大、苍凉、浑厚、孤独
2.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
意象: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3.为什么要描绘这些意象?
明确:
心象(情)+物象(美)=诗。
落日的动势和石砾滑坡的动势都是下坠的,而“我”作为攀登者的动势却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坠。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来表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的。
“雄鹰”“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
4.“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请分析鉴赏这句诗的内容与表达技巧。
明确:
这是个判断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5.诗人为什么惊异于“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明确:
诗人认为,眼前的景物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
6.诗人在作品中是怎样呈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
明确:
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峨日朵和岩壁的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
八、写作特点?
1、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反讽的表现手法。
深度反讽是诗人昌耀在冷寂沉闷中掺入理智清醒后,然后又兑进机智和幽默的结果,是他终于在时代之上占稳了自己的高度后豁达的心智和洒脱的情怀的结晶。这样的反讽当然不只是昌耀诗艺的体现,而更是他居于高度之上的心理标记和明证。
2、运用视听结合,画面壮阔。
如描写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时用了一个婉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来表现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这种视听合一的手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不但引发读者生理上的紧张,也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感。
九、补充资料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诗人舒婷、北岛、顾城、寒露、梁小斌、食指、江河、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特征。
朦胧诗的代表作品有《回答》、《致橡树》、《一切》等。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
总结全文
本诗用峨日朵雪峰落日和岩壁上的蜘蛛等审美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描绘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布置作业
选读一篇昌耀的诗,进行鉴赏分析。?
课后训练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现代诗歌的形式_①_是美的,是_②_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_③_诗歌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诗歌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诗歌”;在诗歌形式美的理论中,_④_应该有所谓“诗歌的音乐”。_⑤_音乐和诗歌不是一回事,_⑥_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诗歌都是靠节奏来表现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所以 因此 还 / 然而
B 之所以 因为 所以 更 即使 /
C 即使 也 但 也 虽然 可是
D 之所以 因为 故而 也 尽管 但是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
B.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由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的艺术门类,受到文人、书画家和收藏家的推崇。
C.美感的流动性,更多的是作用于诗人和读者内心,而与表现对象自身的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
D.这一系列具有伤残感的意象,既是他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现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3.曾卓的诗总是在历史的沧桑中展开对人生的沉思,《我遥望》从漫长动荡的人生中提取的两种不同的“遥望”分别指的是什么?
4.为什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的前面使用了“异国”这一字眼?为什么第二个比喻中的“故乡”会消失在“烟雾”中?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应重点理解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语句之间关系的确定来判断应使用哪个词语。①②两处,从前后两句之间的关系来看,二者应该是因果关系,并且是前果后因,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④处,通过分析前后句的关系会发现,分号前后语句应该是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据此可以排除B项。
2.答案:B
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审美”后加“价值”。
3.答案:两种不同的“遥望”: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和对未来的遥望;后一节是一个从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和反思。形象展现出年轻时遥望生命的未来,年老时追忆逝去的年华的时空转换的画面。
4.答案:诗人在第一个比喻“港口”前面使用了“异国”这一字眼,那是因为年轻时遥望未来,颇有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对未来充满好奇,好像人生的“六十岁”是一个遥远的“远在异国的港口”一样。而在第二个比喻中,因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人生,因为人生发生了巨大的难以想象的变化,所以回头遥望过去时,不免有一种难以辨认之感和迷茫伤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