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教案(2份)(人民版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教案(2份)(人民版历史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6 09:23:53

文档简介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突破】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斯大林模式: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1.背景
苏联建立。1922、12 列宁逝世。 1924、1
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2.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3.过程
“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三个五年计划) “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苏联的工业化是怎样取得巨大成就的呢?(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两者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苏联的工业化有何弊病?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进程: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
1930年 整顿、发展
1932年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
4.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
5.评价
积极:① 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消极: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联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话)
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2.特征;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政治:高度集权; 大清洗运动。
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3.评价
(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小结: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大清洗”
导火索——基洛夫被暗杀
大清洗是从斯大林一件小小的礼仪失崇开始的。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选举总书记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散步时莫名其妙被人枪杀了,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由此开始,和斯大林意见不一致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也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叛国罪而被害。接着,内务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灭肉体。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
www.
教学资源网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案
【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
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突破】
重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及其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是,苏联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斯大林模式: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思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1.背景
苏联建立。1922、12 列宁逝世。 1924、1
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2.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3.过程
“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三个五年计划) “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苏联的工业化是怎样取得巨大成就的呢?(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两者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苏联的工业化有何弊病?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进程: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
1930年 整顿、发展
1932年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
4.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
5.评价
积极:① 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消极: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联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话)
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2.特征;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政治:高度集权; 大清洗运动。
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3.评价
(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小结: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大清洗”
导火索——基洛夫被暗杀
大清洗是从斯大林一件小小的礼仪失崇开始的。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选举总书记时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散步时莫名其妙被人枪杀了,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由此开始,和斯大林意见不一致的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也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叛国罪而被害。接着,内务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灭肉体。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
www.
教学资源网(共21张PPT)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工业化方针的提出
③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背景和原因:
时间: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一五计划:1928—1932
二五计划:1933—1937
2、工业化的进程
①落后的农业国
②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④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
1928年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
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项目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1000 616
钢(万吨) 430 830 1040 592
棉织品(亿米) 26.78 57 62 26.94
根据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斯大林: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3、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及存在问题
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形成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①农业的落后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1、原因:
2、时间: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过程:
1929年
开始
整顿、发展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农业集体化完成
4、特点:
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一些过火行为
②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
(注意:十五大提出的方针是什么?后来为什么是农业全盘集体化了?)
1930年
1932年
1937年
有关集体农庄的一组宣传画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材料1:”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3: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材料2: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教科书
强制性加入,违背自愿原则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苏联农村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原料,促进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其实施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自愿原则,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评价农业集体化:
问题:
成就:
三、斯大林模式
1、定义: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4、表现:
经济上:
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为了实现赶超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苏联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了首位。
影响:
积极:
消极:
在资本主义世界被经济危机的阴云所笼罩时,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
政治上:
高度集权制;大清洗运动
基洛夫被暗杀 — 苏联“大清洗”的导火索
影响:
积极:
消极:
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在1934年初召开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期间,酝酿选举基洛夫取代斯大林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斯大林是当选委员中得票最少的一个,缺票270张,而基洛夫只缺3张。斯大林对此感到十分震惊。但是,基洛夫这位在党内外深孚众望的领导人在1934年12月1日被暗杀。斯大林得悉基洛夫被害的消息后,当天赶到列宁格勒,亲自审讯凶手。他还提议对苏联刑法作了如下修改:侦察恐怖活动案件不得超过十天;被告结论于开庭前一天交给被告;判决一经作出,不得上诉,不得赦免;极刑立即执行。从此,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大批党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受到迫害,遭枪杀。
采取干预手段管理思想和学术问题;个人崇拜
思想文化上:
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他的最高领袖地位牢固确立起来,威望也空前提高。1929年12月21日,举国上下庆祝斯大林50寿辰。《真理报》用8个版面刊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祝寿文章,称颂斯大林是列宁的惟一主要助手,是列宁事业的继承人,是活着的列宁。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向斯大林发出致敬信。许多城市、工厂、农庄和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此后,过分颂扬之风愈演愈烈,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一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斯大林就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当作偶像顶礼膜拜。加上30年代,斯大林主持开展了一系列批判运动。这些批判把斯大林的绝对领导和唯一正确地位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文化学术领域。
思想文化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影响:
消极: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完整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有利于保证党的领导,维系政局的稳定;
消极: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实物配给制(平均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
工资制
(平均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配制
项目
排斥市场调节
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历史反思
模式的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化农庄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制度
农、轻、重协调发展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工业化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背景和原因(略)
过程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工业化方针
“五年计划”
结果:
①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②工业化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弊病
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农业的落后
原因:
时间: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②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
1937年完成
结果:
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积极: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有利于保证党的领导,维系政局的稳定;
消极: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评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