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19: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尊重科学、敢向权威挑战、实事求是的精神境界。
3、树立正确的名利观。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人物通讯的新闻体裁,掌握这一体裁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快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新闻特写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以及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新时代劳动者责任担当与使命,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继承他们为祖国、社会和人类的进步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难点: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二、写作背景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他研究杂交水稻50多年,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袁隆平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悉心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者介绍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四、题目解读
(1)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誉对未来农业更广前景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副标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叙述袁隆平探索发现水稻杂种优势现象的具体过程,表现了他深入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二部分(创新是料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介绍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大胆试验,勇于创新,用事实证明了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
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叙写袁隆平用具体的数据、充足的事实戳穿谣言,表现了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捍卫科学的精神。
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重点介绍袁隆平的“梦想”和“战略设想”,表现了他目光远大、不断进取的可贵精神。
六、全文分析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明确:
(1)事件: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品质: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2)事件: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品质: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3)事件: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品质:解放思想,挑战权威,敢于创新
(4)事件: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品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事件: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品质: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2.本文选材及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
(1)本文选材具体、典型。
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3.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
特点: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
作用:正标题:(1)引用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突出表现袁隆平的突出成就,同时用“喜”字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叹。
副标题:点明人物及其学术地位。
4.第18段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
(1)权威的否定;(2)有人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朝笑;(3)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5.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件,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彻底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6.联系上下文,分析第21、22段袁隆平的性格特点?
明确:
这两段集中体现了袁隆平敢于捍卫真理的特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是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从稻田里走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发现的。当听到不同的声音与发现的事实不符时,他能够不计得失地去澄清事实。有人否定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时,袁隆平并没有恼火,而是通过报纸,用详实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给了有力的回应,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而对湖南盲目大面积推广“玉米稻”一事的坚决阻止,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和忠于真理的勇气。
7.第31段列举了一连串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明确:
用一连串具体、真实、客观的数据来展示袁隆平所从事的研究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效益以及为中国乃至世界解决粮食问题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印证了袁隆平在开罗会议上所进行的发言的科学性;同时还照应了本段的小标题“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七、中心思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八、写作特点?
1.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者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本文实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情感,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九、补充资料
新闻性是通讯的基本特征。除了真实性、时效性等新闻性外,通讯的主要特点还有:
(1)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多借用文学手段,如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一般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为主。
(2)完整性。通讯应相对完整、具体的报道人物或者事件。它要求详尽、具体的报道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通讯应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对人物或事件做出直接评论,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但通讯的评论又不同于议论性文本的论证,它必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据事实进行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论。人物通讯重在突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本文用了大量的事实和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学习时要仔细体会。?
总结全文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从事的工作及其愿望,真诚朴实得令人动容。在他的梦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水稻如高粱一般高;这是多么简单而又朴素的愿望啊,然而就是这简单朴素的愿望,促使他勤勤恳恳的工作,最终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也获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和肯定。
海子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袁隆平的愿望是让人肃然起敬的。作为-名科学家,他深知肩负的责任,深知自己要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造福。
布置作业
概括人物主要事迹和他的一生奉献的精神。?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活趣事
袁隆平老师的中国梦就是粮食增产,让十几亿中国人有饭吃,吃得好;进而让全世界七十多亿人有饭吃,吃得好。从他的梦想来认识袁老师,就能理解这位老科学家为什么总是精力充沛,锲而不舍地追求杂交水稻增产的新高度,就能理解国际水稻专家们为什么给他取名为“杂交水稻之父”,就能理解湖南省近两届省委书记为什么称他为“80后”,就能理解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总是身不离田间,被农民尊称为“米菩萨”。
“米菩萨”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关于他的外语水平,有人误认为不过是“二两棉花——弹(谈)不上”,其实不然1992年,我随袁老率领的代表团赴菲律宾参加第二届杂交水稻国际研讨会,并应邀在会上作报告,报告后留有十分钟时间给专家们提问。刚开始还比较顺畅,但当一位日本专家问到中国防治稻瘟病使用哪些农药时,我有点接不上。农药的名称有化学名、商品名、通用名,难记且不好发音。袁老师看到我面露难色,立即小跑着登上讲台,帮我救场事后,我很感激地说:“我还没来得及喊‘救火’,消防员就跑过来了。”
早在1999年,经专业评估事务所评估,仅“袁隆平”这个品牌,市值就为一千亿元,袁老师早已是中国的名义“首富”,另外还拥有“隆平高科”百分之五的股份。足够多的钱,不图享受,而是用于培养、奖励杂交水稻研究的人才,显示出袁老师的人梯精神和人格力量。1994年6月,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的庆典活动上,袁老师将他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的1.5万美元奖金全都捐献出来,设立“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首届颁奖评选出24人,他们是在艰难的开创年代大力支持杂交水稻研究和为推广杂交水稻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
我曾陪他去北京出差,在国家计委、科委、农业部等机关奔忙。付的士费时,如果跑的这趟车和杂交水稻项目有关,袁老师会争着付钱;倘若无关,任凭我怎么赖着他掏钱他都是“冷水褪鸡——一毛不拔”。我笑着说:“都是办公事,何必泾渭分明。”他嘿嘿一笑。
“文革”期间,袁老师还在安江农校教书,春播季节指挥生产的上级领导不顾寒潮南侵,命令限期完成稻谷播种任务,结釆发芽的种谷全部烂在泥里。袁老师深感惋惜,就此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工、管)还应加一个“时”字,让生产领导者明白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这是何等科学合理的建言,可就是这个“时”字,差点儿被视为篡改“最高指示”。幸免这场大祸之后,袁老师自嘲:“只怪自己不关心政治。”
长期的工作劳累,特别是水稻杂交试验与推广中要熬受日晒、风吹、雨淋,再加上饮食不定时,袁老师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肠炎。而他又最怕在医院耽误时间,好在他有个特殊单方:胃病发作时,吃糯米饭或糯米粑粑;肠炎发作时,吃杨梅罐头。颇有临时性的疗效。袁老师的爱人邓哲随时为他备着这些“私家秘方”,连出国时也备以急用。我们都笑说:“袁老师用糯米粑粑向疾病抢时间!”
袁老师既是一个分秒必争忘我工作的科学家,又是个喜乐善玩的乐天派。他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游泳、打麻将、下象棋、拉小提琴、打气排球、打乒乓球、开摩托车、驾驶汽车等,他都是行家里手,袁老师家住长沙市东湖街道,近年来,他年年参加社区的气排球比赛,特别喜欢与独居、空巢老人竞技,切磋球艺。他襟怀豁达,爱开玩笑,和蔼可亲。大千世界对他来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被尊称为“米菩萨”和“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他的梦想是粮食增产,让中国人有饭吃,吃得好;让全世界人有饭吃,吃得好。
B.“文革”期间,袁隆平提出“农业八字宪法”还应加一个“时”字,这一科学合理的建言差点儿被视为篡改“最高指示”,袁隆平自嘲“只怪自己不关心政治”。
C.文中说仅“袁隆平”这个品牌的市值就为一千亿元,袁老师早已是中国的名义“首富”了,这旨在说明致身于农业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圆自己的创业梦。
D.最后一段说袁老师“分秒必争忘我工作”,又说他“喜乐善玩”,看似互相矛盾,其实这正是袁老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照应了标题,引出下文对袁隆平的具体介绍,凸显了袁隆平的思想性格和理想追求,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袁隆平的崇敬、赞美之情。
B.在选材行文上,文章选取了袁隆平老师生活中的几件趣事,且以“我”的口吻娓娓讲述,读来真实亲切。
C.语言质朴平实,趣味性强,比如“冷水褪鸡———毛不拔”“二两棉花——弹(谈)不上”等歇后语的运用,使文章显得生动诙谐。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首段统领全篇,以下具体讲述若干生活趣事,最后一段对上文内容进行了总结。
3.文中写了袁隆平的哪些生活趣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中国梦以及他坚韧执着的追梦精神打动了很多人,通过本文来看,袁隆平有哪些优良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D
3.①外语水平高,在一次会议上,不等人求救就小跑上台为同事救场;
②北京出差时,如果跑的那趟车和杂交水稻项日有关,就会争着付的士费,否则绝不掏钱;③胃病、肠炎发作时,吃糯米饭或糯米粑粑、吃杨梅罐头,“用糯米粑粑向疾病抢时间”。(答“文革”那件事亦可)
4.①有理想有追求,袁隆平把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当作中国梦。②淡泊名利,奖掖后进,甘为人梯。③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针对“农业八字宪法”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言。④珍惜时间,分秒必争,忘我工作。(只需答出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旨在说明致身于农业完全可以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圆自己约创业梦”不合文意。
2.文章是总分式结构,最后一段继续讲述袁隆平的生活趣事,而并非对上文内容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