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19: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7.2
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中的典故、比喻、白描等艺术手法。
学会理解分析诗歌的情感。
学习诗歌的炼字方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陶渊明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难点: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我们就会想到他的名句。你能说出名句吗?《桃花源记》里,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体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纯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一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二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儿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途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自参加耕种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喜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赋《归去来兮辞》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期,真实、完整地记录了他的这一思想变化过程。
三、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四、题目解说
回归田园,种田度日,就是隐居啦!
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层:(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层:(方宅十余亩——鸡呜桑树颠)以简谈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第三层:(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以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
六、全文分析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归。
2.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
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已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归向何处?
归向田园。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田园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七、中心思想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表现了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隐居山林的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八、写作特点
(1)恬淡自然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以为常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事雕琢,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如诗中所写的田亩草屋,成荫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手笔,就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2)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营造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比如“方宅余....鸡鸣桑树颠”八句中,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的田园画面,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九、补充资料
白话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十、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布置作业
思考:陶渊明的归隐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为什么?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②《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指出人才的重要性,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
③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此时诸葛亮见危授命,南征孟获,积极准备北伐。
④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做老师该做的事。
⑤曹操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作品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令人目不交睫。
⑥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古诗文作品变得炙手可热,广受欢迎。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
2.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创作先河,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3.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不同。请从所给篇目中任选一篇,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例句:感慨如朝露般短暂易逝的时光,曹操的梦想是贤才和功业,渴盼贤才归附建功立业。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隐逸文化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隐逸文人在自然审美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①③②⑤
B.④⑤③②①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①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已,不关心公众事情。使用正确。②求贤若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使用正确。③见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不合语境。④越俎代庖:一般用来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使用正确。⑤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不合语境。⑥炙手可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合语境。
2.答案:D
解析:陶渊明的诗到了后代才被重视,在他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很大的名气。
3.答案:【答案示例】厌倦如樊笼般黑暗污浊的官场,陶渊明的梦想是田园和山水,渴盼纵情山水乐天安命。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与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对所选篇目非常熟悉,其次要做到感彩、修辞、句式等与例句一致。
4.答案:A
解析:横线处是对“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的具体阐释,④①在前,讲隐逸文化未出现时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表现方式,③是过渡,引出隐逸文化出现后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即⑤紧接着补充说明隐逸文化出现后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由此可知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