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2 登高 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诗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简略了解杜甫前后时期诗风的变化。
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时令之悲、身世之悲、国运之悲”。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意境,掌握杜甫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许多诗流传千古,哺育了一代代人的成长,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不说别的,仅唐诗宋词就多如天上璀璨的繁星,闪发出迷人的光彩。在我国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两颗巨星,那就是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作代表着唐诗创作的高峰。今天我们将学习杜甫所写的《登高》这首七言律诗。
二、写作背景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大多透出无限的凄凉和感伤。待会儿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来看其写作的风格。另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四、题目解说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层(前四句):写登高所见。这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第二层(后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景,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六、全文分析
1、读一遍这首诗,并说说整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
凄凉、悲凉
2、结合课本上的词语的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紧急,苍天更高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回旋。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
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
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
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3、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在多数人眼中,秋天本来就有一种凄凉的感觉,何况再加上猿哀鸣、鸟飞回等这些景物,让人更有一种肃杀凄凉之感。这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
4、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5、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6、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7、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8、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9、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心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全诗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来写。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诸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八、写作特点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2、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3、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4、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九、补充资料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十、总结全文
《登高》一诗通过对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的描绘、倾诉了诗人一生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表达了诗人伤时叹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成功是需要机遇的,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和杜甫都已去世。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正好适逢其时。
B.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C.白居易之所以能在诗歌创作上登上峰巅,青史留名,是因为离不开他的一身正气。
D.纪录片《白居易在龙门》以白居易晚年在洛阳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等为主线,以旁白介绍加配乐的形式展现了他坎坷多难、跌宕起伏的一生。
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年来,一些城市建成的住宅楼鳞次栉比,但住进去的人却项背相望,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②对于中医用树皮、昆虫治病的做法,一些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国人往往觉得不可思议。
③这两支球队都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但时移世易,双方都风光不再。如今大赛在即,双方看似剑拔弩张,其实更像同病相怜。
④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一直怀揣修宪梦并为此不遗余力,自二次执政以来,安倍政府得寸进尺,大力推进日本军事化进程。
⑤这部电影早在7月已在多国上映,而在中国的上映时间一度改弦易辙,最后定于9月1日与中国大陆观众见面。
⑥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重复赘余,应把“正好”去掉。B项,成分残缺,应在“对仗工整”后加“的特点”。C项,句式杂糅,应把“是因为”或“离不开”去掉。
2.答案:C
解析:①项背相望:形容行进的人多,连续不断。用于此处不合语境。②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使用正确。③同病相怜:泛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使用正确。④得寸进尺:比喻贪得无厌。使用正确。⑤改弦易辙:改换琴弦,变更行车道路,比喻改变计划或做法。用于此处不合语境。⑥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用于此处感彩不当。
3.答案:B
解析:《六幺》并非“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4.答案:D
解析:A项,对偶。B项,互文,说的是谈笑往来都是鸿儒,无白丁。C项,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