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9.1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学会吟诵古诗词。
2、学习本词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借古抒怀的手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的豪迈气势,学习作者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情怀;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本词写景、怀古、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
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大文豪的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让我们一起追随苏轼的脚步,去游黄州赤壁,重温三国的古战场,追慕千古风流人物。?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作团练副史,时年47岁。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他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他于元丰五年写下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堪称其豪放词的代表作。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
四、题目解读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伎,调因此而得名。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共一百字。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上阙:作者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对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称颂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下阙:描写周瑜形缘,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六、全文分析
1.《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具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开篇三句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
2.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明确:
①大江、浊浪、乱石、惊涛、千堆雪;
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之笔,泣鬼神之墨,极尽描摹之能事。“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3.“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明确: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4.题为“赤壁怀古”,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明确:
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 ----------------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 ----------------风度翩翩??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战功卓著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怎么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明确: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周瑜 苏轼
年龄:?34?岁???? ?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
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七、中心思想
这首词通过写眼前赤壁雄奇的江景,联想到赤壁古战场的鏖战以及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我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八、写作特点?
1、整首诗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一气呵成。
上阙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阙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2.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全词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语言精练、形象,如“乱石”三句,写尽大江奔流的气魄和赤壁的雄奇;“遥想”六句,写尽周瑜的风采才华。
3、使用衬托手法,以“早生华发”的词人,反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九、补充资料
豪放派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词
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极盛于宋,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近体乐府”“长短句”或“诗余”等。它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如“念奴娇”就是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总结全文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布置作业
作者一生坎坷,但仍能洒脱处之,这种人生态对你有何启发,请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课后训练
1.下列加粗词语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垒西边(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B.羽扇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C.樯橹灰飞烟灭(一种摇船的桨)
D.一尊还酹江月(同“樽”,指酒杯)
2.下列选项中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时世为词,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营造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它借咏史抒写出了诗人郁积于胸中的石垒。
C.诗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融,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慨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词人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①
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注】①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词人因揭露新法的弊端被贬至黄州。②蒲萄:即“葡萄”,喻江水澄澈碧绿。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写春日晚景,词人不从景物本身落笔,而从酒杯中的映象写起,极有特色。
B.下片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C.下片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D.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蕴含着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也透露出词人旷达超脱、怡然自得的襟怀。
4.本词上片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
2.D
3.B
4.①实写落日美景倒映在酒杯里,青山绿树把杯中美酒都染绿了。②虚写杯中琼浆是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万顷的江水正像那未过滤的酒。③虚实结合,想象奇特,扩展了时空,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与旷达胸怀。
解析:
樯:挂帆的桅杆。
“把酒祭江,直抒词人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说法不对。不应是“直抒”,且感情应为“抒发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暗”“乱”两字突出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并未营造“悲凉清冷的氛围”。
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虛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作答时要结合词句分析“虚”“实”各自的内容及效果,最后指出词句运用此种手法所表达的情感。上片写词人看到的黄昏景致。“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水天一色的景致,是实写。“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词人看着满眼碧绿的江面,回想起初到黄州时,竞认为这碧波荡漾如葡萄美酒般的江水是由岷山与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的,是虚写。虚写部分的想象十分奇特,营造了空间的辽阔感;同时,因苏轼是眉山人,峨眉山的雪浪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壮阔的想象表现出词人旷达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