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经济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工业、个人崇拜)
2)斯大林的逝世
项目 内容
农业
(突破口)
工业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①自主权; ②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提高粮食产量。
扩大地方权力,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1)经济改革
结果:初步改革形势有所好转,1963年再度出现危机。
(2)政治改革
1.苏共二十大:
1956年
2.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3.结果和影响: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 前期改革
“新经济体制”
(将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
作用:
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②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度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措施:
2.后期改革:逐渐停滞
1.时间:
70年代初
2.原因:
过分追求稳定, 改革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3.影响:
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
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三 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过程 改革内容 结果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由于困难重重,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把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离加速;“八一九”事件使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
《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戈尔巴乔夫改革
(2)、苏联解体
1、过程:
(1985年开始)
(1991年8月)
(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的改变)
(1991年12月)
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大量矛盾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苏联解体
原因:
2、内因:
外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⑤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①不要一味强调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现象,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苏联解体的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重难点突破】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问题堪忧)
斯大林逝世。(1953年)
2.改革措施:
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②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共“二十大”)
3.评价:
(1)进步性: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失败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刊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两个阶段)
1.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混乱。
2.过程:
前期改革:
(1)重点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2)成就: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后期改革:走向停滞
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3.改革失败的原因
(1)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3)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1968年8月,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国东北领土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提克地区。70年代中期,苏联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紧苏美争夺。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阿富汗。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1.背景: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
2.过程
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政治改革:
(1)内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3.评价: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四、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12月25日
2.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综合探究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2.你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你认为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失败,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www.
教学资源网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教案
【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重难点突破】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升起。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问题堪忧)
斯大林逝世。(1953年)
2.改革措施:
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改革的突破口)②工业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共“二十大”)
3.评价:
(1)进步性: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失败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刊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两个阶段)
1.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混乱。
2.过程:
前期改革:
(1)重点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2)成就: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后期改革:走向停滞
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3.改革失败的原因
(1)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3)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1968年8月,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国东北领土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提克地区。70年代中期,苏联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紧苏美争夺。1978年12月,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阿富汗。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1.背景: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
2.过程
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政治改革:
(1)内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3.评价: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四、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12月25日
2.标志:《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综合探究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2.你如何看待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你认为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失败,对中国的改革有何借鉴?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www.
教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