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20:4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沁园春·长沙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组是( )
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为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它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晩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
②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③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
④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
⑤南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
⑥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A.①⑥⑤④③②
B.②①⑥⑤④③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⑤③④②⑥
2.下列词语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因其句式长短不一,又可配乐演唱,所以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词可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词、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幅图画湖岸汀渚,枯木棘竹,气象萧疏,江天__________,鸳鸯游宿其中,境界静谧清幽。
②历时一年打造,一尊骑着骏马、神采飞扬的朱元璋雕像,日前出现在明孝陵大金门前。这尊雕像“麻子马脸”,奇骨贯顶,但难掩__________风发、指点江山的伟人风采。
③在2017年的全国新能源推广会上,专家们指出,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有效__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A.寥廓 义气 遏制
B.寥廓 意气 遏制
C.辽阔 意气 遏止
D.辽阔 义气 遏止
5.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活画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6.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此句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
7.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毛泽东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能够长期艰苦朴素。进入北京中南海后,他最奢侈的食物也就是一碗红烧肉。他痛恨贪官污吏,亲自批出尚方宝剑,痛斩高级贪官张子善和刘青山。他严格要求子女和亲属廉洁奉公,直到他去世之时,他的主要亲属没有一个人经商,没有一个人因为他而升官发财。毛泽东为中国领导人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领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现在请你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长沙)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雪》中,有三句可以回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这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长沙水”和“武昌鱼”来指代长沙和武汉,意趣盎然地叙述了行踪。“才”和“又”互相呼应,表现了时间的短暂和行程的紧促。
B.作者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C.词的上片写游泳,表达情怀;下片重点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作者的展望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D.作者发挥艺术想象力,运用丰富的联想来抒发豪情,描绘国家的建设图景,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风格。
2.“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两句中,“舒”字用得最好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知识分子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器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口袋般的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三十年代曾试图让毛泽东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泽东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泽东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泽东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艾德加·斯诺,早在30年代就见到毛泽东,他说,毛泽东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泽东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泽东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泽东交谈,”一位与毛泽东和周恩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而不是与毛泽东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泽东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泽东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诗人?如果他不不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泽东从欧洲借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毛泽东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表明了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
B.本传记在评说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且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开。
C.跟自甘居于毛泽东之下的周恩来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爱戴。
D.传记写了跟毛泽东有过接触的多位外国人各自对毛泽东的评价,这些外国人的“一面之词”,汇聚起来,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毛泽东的多个侧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复杂”。
E.毛泽东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文章前两段是如何描写毛泽东的?有何效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该语段有两层意思:橘子洲的风情与历史。据此,不难确定首句应为第①句。后面句子按时间先后排列即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B项“怅”解释为“怅惘,失意的样子”有误,“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句子翻译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故选B。
3.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一般包括中外作家作品,古代文化知识,文化知识与类别等。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作答。本题D项错误,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应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
5.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诗歌语言讲究以少胜多,一字传神。鉴赏关键词时硬联系全词的主旨,从遣句、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综合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6.答案:B
解析:A项,这两句词只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形式上看,不是对偶。C项,一般疑问句。D项,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词中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军阀和万户侯都是人,属同类事物,不构成比喻。此处属借代手法。
【素养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修辞就是根据思想客的需要对词语、句子段落做恰当的选择和安排,语言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它的修辞艺米,它可以考查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理解与欣赏,它对应的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此题的训练,可以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更高一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7.答案:B
8.答案: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廉洁的领袖。(或“毛泽东为中国领导人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典范”)
解析:这段文字包含两层意思,前面用了大量事实,说明了毛主席清正廉洁的表现,最后两句话对上文进行总结。
9.答案: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要与朗诵会内容衔接连贯,又要富有激情,有激励性。
10.答案:(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2)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4)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1.答案:1.D
2.“舒”是舒展开阔之意,它既写出了南方天空的开阔,又写出了作者心中的舒畅开朗,景和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解析:1. “现实主义风格”错,应是“浪漫主义凤格”。
12.答案:1. BD。
2. 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有以下几方面表现:①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②既有“虎气”,又有“猴气”;③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④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火暴的一面。
3. 正面描写:肖像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毛泽东温和持重、悠然自得的形象特点。
侧面描写:通过引用其他人的评价客观真实地表现了毛泽东慈祥宽厚、器宇轩昂的特点。
解析:1.A项中“毛泽东的一生”概括不准确。C项原文说的是“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本句意思和原文不符。E项原文中表述时用的是疑问语气,而不是肯定的“认为是……”。
2.本题答题区间是3至8段,勾画议论评价的词语,即可总结出性格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