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姓名:_____
班级:_____
课题:
芣苢
课型:
主备人:
审核人: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学生笔记
重点难点:
1、诗歌内容和思路的理解,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2、理清思路,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
学
习
过
程
【自主学习】
(所用时间:10分钟)作者介绍《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经》的六义《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1、《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间曲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
160篇。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
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
40篇。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即陈述铺叙;比即譬喻和比拟;兴即触景生情、托物兴感,以启发联想和想象。
《诗经》中,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可以议事抒情。赋中可以用比,或起兴后再用赋。比兴都是为表达抒发情感服务的。
比和兴,后世往往合称。它们都是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情感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题目解说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问题探究】(所用时间:20分钟)朗诵并背诵全诗⑴把握好节奏:
⑵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⑶读出劳动的欢欣,心情的热情。尝试翻译全诗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试从《芣苢》句式、声韵、用词等角度去简要分析其特点。
三、【当堂检测】(所用时间:15分钟)1.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律等方面,显示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诗经》是诗,不是经,这在今天是很明确的。但__________。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__________,另一方面则用于__________,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__________,__________。①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被当作教化的工具②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③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④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有些人看到国君或官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诗献给他们⑤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A.①⑤③④②
B.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①③⑤
D.①③⑤②④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方法总结】【我的疑问】
【学后反思】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