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41001024890000蚌埠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1?日照三模)公元前514年,晋国的韩、赵、魏、知、范、中行氏6家大夫联合灭掉祁氏与羊舌氏,分其田以为10县,任命的10人县大夫中,因有功而受禄2人,因是士族子弟(知、赵、韩、魏)而受荫4人,因贤明而被推举4人。这表明当时( )
A.选官制度基本成熟 B.官僚制取代贵族制
C.晋国治理体系混乱 D.中央集权制已产生
2.(2021?泉州模拟)如表说明汉代选官制度( )
时间
概况
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
举贤良能直言极速,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
东汉光武帝(25﹣57年在位)
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
A.确立完善的分科考试方法
B.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C.突出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
D.重视官员文化素养的考查
3.(2021春?洛阳月考)征辟制度是由公府和州郡两千石以上的官吏本人直接辟除一些人到自己官衙中做掾吏的选官制度,东汉末期这一制度相当盛行,结果在政治上出现了“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所依凭为重”的现象。据材料可知,征辟制度的盛行( )
A.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推动了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
D.有效地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
4.(2021春?城中区校级月考)赤壁之战前,鲁肃劝孙权不可投降曹操时说:“向察众人之意,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这说明当时( )
A.察举制度不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B.九品中正制已经在全国广泛推行
C.地方豪强通过各种方式挑选人才
D.在基层已出现了品评人物的制度
5.(2021?安庆一模)汉代被举孝廉后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再迁为太守等。而晋朝天位从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树立了很多孝的典型,因孝被荐的官员大多委以虚职。这种不同说明( )
A.汉晋“独尊儒术”
B.晋朝孝文化功利色彩浓厚
C.汉朝实行察举制
D.晋朝儒道佛“三教并行”
6.(2020秋?新疆月考)东汉时期盛行乡闾评议,本地世家大族的评议可以在荐举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曹魏时期曹丕为重整官僚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中正官,而根据规定,中正官一般是由现任的朝廷高官负责担任。选官制度的这种变化(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体现了公正公平性
C.抑制了门阀政治的兴起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2021春?宜丰县校级月考)自科举制创立以来,选官取士,历代却并不限于科举。宋代有荐辟、恩荫之滥;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特别是捐纳一项,清自嘉道以后,内官自郎中,外官自道府而下,皆可报捐。这说明中国古代( )
A.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利于社会公平
B.科举制无法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
C.血缘政治深刻影响各朝选官制度
D.选官制度带有明显专制主义色彩
8.(2021春?浙江期末)历朝历代最高执政集团都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关于元代监察机构设置描述正确的是( )
A.把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B.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的情况
C.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D.设置提点刑狱司为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9.(2021春?凌河区校级期中)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各司其职,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机构;谏院的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宋建立以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 )
A.适应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
B.说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表明宰相位尊传统开始改变
10.(2021?皇姑区校级二模)明朝创立督察院,内设十三道巡案御史110人,为正七品官,并规定御史“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一举措旨在( )
A.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B.推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C.迅速恢复社会秩序 D.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11.(2021?渭滨区模拟)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地方豪强势力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D.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12.(2020春?宜城市期中)明朝曾广泛派遣巡按御史监察地方,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清朝不再设立巡按御史,地方监察与行政趋于合一,概由督抚负责,由上级监督下级。清朝这种做法( )
A.加强了地方监察 B.加速了吏治腐败
C.弱化了中央集权 D.增强地方能动性
13.(2020春?宁乡市校级期末)隋炀帝后期,废除谏议大夫、散骑常侍等言官,使得监察制度失去了“献纳谏正”的职能,遂导致隋朝灭亡。唐朝时期,唐太宗、唐玄宗先后颁布诏令,广开言路,注重纳谏,分别迎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监察机构的权力不断扩大
C.言论自由得到保护
D.监察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
14.(2021?兴庆区校级三模)如表反映了汉代的人才选拔政策。据表可知,汉代这种做法有利于( )
汉高祖
下诏书求贤,要求郡守亲自劝勉贤士应诏;郡守若贤不举则免官
汉文帝
下诏“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者”,皇帝亲自出题策问
汉武帝
令州举秀才,举孝廉,历代因之
光武帝
东汉因避光帝刘秀,改“秀才”为“茂才”。东汉察举孝廉茂才更盛
A.促进文官积极参政 B.确立统一治国思想
C.推动社会盛世出现 D.打击世家等级体制
15.(2021?滨江区校级模拟)“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从这段材料中无法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
A.儒学地位提升 B.太学开始设立
C.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 D.设立中外朝加强君权
16.(2021?济南一模)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
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17.(2021春?乐山期末)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所处的不同地位的制度,其“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该制度( )
A.是魏晋时期政治的主流 B.是宗法制度的发展演变
C.与九品中正制相互推动 D.捍卫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8.(2021?武汉模拟)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那时的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人才选拔。曹丕继任魏王后,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B.延续了自下而上选官方式
C.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
D.有利于出身低微的人参政
19.(2021春?肇庆期末)宋初对科举制进行了诸多改革,如表所示。这些举措( )
时间
举措
宋太祖建隆三年
(962年)
明令禁止及第进士与知贡举官勾结,终止向主考官谢恩行为。
宋太祖开宝三年
(970年)
礼部贡院通过检阅贡籍,将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且考试终场者106人特赐本科出身,实施特奏名进士制度。
宋太宗雍熙二年
(985年)
开始实施别头试(主试官员亲朋好友、地方官员子女要由其他主试官进行考试)
A.拓宽了官员的选拔渠道 B.确保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C.满足了朝廷的人才需求 D.适应了文官政治的需要
20.(2021春?浙江期中)唐朝时期有一位皇帝,“一度夺了唐朝政权改为周朝,但贞观之治得以延续,社会经济继续向上发展,其最大贡献在于把政权向一般庶人开放”。下列措施体现这位皇帝上述贡献的是( )
A.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科为主
B.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殿试和武举
C.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D.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始建进士
21.(2021春?洛阳月考)据统计,在宋徽宗时期,除中央官学之外,有州学234所,县学516所,私塾、乡学、义学类的启蒙学馆不计其数。1104年,宋朝学生人数多达20余万,一次科举报名人数经常达到三四十万。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推动
C.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D.加快了三冗局面的到来
22.(2021?漳州模拟)宋真宗时,应天府平民曹诚热心助学,捐巨资扩建学舍百余间;莆田布衣方仪倾家产相资助,族人也纷纷解囊,终于建学成功;宋神宗时,福建路遭水灾,学舍毁坏,韩昌国等200郡民请求由民间出资重建,短时筹集3000贯,建造房屋130间。这反映了北宋( )
A.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积贫积弱严重导致教化权力下移
C.社会不同阶层联系加强
D.阶层流动性的加强吸引民间办学
23.(2021?郴州模拟)朱熹(1130﹣1200)说:“居今之世,虽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这反映了南宋( )
A.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思想
B.理学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C.科举制完备程度和重要地位
D.贵族政治开始走向衰落
24.(2021?湖北模拟)读如图《西安大雁塔进士题名帖》,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名词,下列关于进士及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考试内容以策论为主 B.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
C.选官标准以才学为主 D.科举考试从唐朝开始
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
25.(2021春?洛阳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武帝时,经过一番改革,国力强盛。一方面,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元封五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监察法规一六条问事。六条问事规定了刺史监察的主要内容为地方豪强与二千石(郡国高官)的不法行为,如二千石不遵从皇帝诏令、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等,成为之后监察、考核官员时的依据准则。
﹣﹣摘编自王宇星、卜宪群《西汉刺史制度是一大创举》
材料二:公元627年,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道内不设固定的监察官员,逐渐建立了“因事而谴、事毕即罢”的运行机制。由于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派出使者;由于没有人员的限制,皇帝可以在所有的官员中随意挑选自己信赖的大臣,也可以根据事情的需要派遣直接相关部门的官员,提高行政效率。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能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势力无从产生。唐玄宗时期改为15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形成使职常设、驻地巡察的运行机制。这次改革起到了提高监察效果、整顿地方吏治、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作用。分区的固定、使职机构的常设,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
﹣﹣摘编自张小稳《派出机构、王朝兴衰与统县政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道”的演变趋势,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6.(2021春?鄂州期末)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1)根据材料一,汉代选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主要弊端。
27.(2021春?河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唐宋之际诸多社会变革的评价,国内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认为“其变化之巨,并不亚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转变”;二则认为“对比唐宋时代,从阶级状况到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等,列举出不少变化的史实。然而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期”。对于唐宋变革的社会性质,日本学者认为唐是中古之末,宋是近世之始。宋元社会发展进入“与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伊斯兰教时期的西亚平行的中国的近世社会形成期”。而国内学者在相当长时间内以为“这场变革的性质无疑属于封建社会内部的变革”。
﹣﹣摘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唐宋变革”的观点。(要求:选择一个或几个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514年,晋国的韩、赵、魏、知、范、中行氏6家大夫联合灭掉祁氏与羊舌氏,分其田以为10县,任命的10人县大夫中,因有功而受禄2人,因是士族子弟(知、赵、韩、魏)而受荫4人,因贤明而被推举4人”。
【解答】由材料可知,晋国新任命官员中,因贤明和功绩而被推举的人占多数,说明任命官员的权力由中央控制,故D项正确;
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成熟的表现,排除A;
秦朝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排除B;
材料并不是治理体系混乱,选官制度中包含一定理性的国家治理,排除C。
故选:D。
2.【分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
【解答】材料“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体现的是在察举制下,除了孝廉标准外,还需要对官员进行文化考核,D正确;
分科考试是对科举制的描述,此时尚未产生,A排除;
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B排除;
察举制属于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C排除。
故选:D。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所依凭为重”并联系选项分析。
【解答】A.是科举制度的影响,故A项错误;
B.是察举制的作用,故B项错误;
C.材料“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所依凭为重”可知,征辟制度中品评和出身的考量相当重要,因此该制度推动了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故C项正确;
D.由材料“由州郡两千石以上官吏本人直接辟除一些人到自己官衙中做掾吏”,可知这一现象的盛行可使掾吏与地方主官之间形成一种私恩关系,从而导致地方势力膨胀,最终威胁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生可根据材料“还付乡党,品其名位”分析。
【解答】材料中“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的“乡”属于基层,“品其名位”是通过品评选拔人才的制度,这说明当时在基层已出现了品评人物的制度,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品评人才的制度,但不能反映它在全国推广,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不能体现“地方豪强”、“各种方式”,故C项错误。
故选:D。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材料主要体现了晋朝时期察举的孝廉只是政治典型,多委任虚职,反映出晋朝孝文化功利色彩浓厚。
【解答】A.汉晋“独尊儒术”与材料中的不同不符,A项错误;
B.汉代通过察举产生的“孝廉”出任实职,晋朝将“孝”作为政治口号上,察举的孝廉只是政治典型,多委任虚职,反映出晋朝孝文化功利色彩浓厚,B项正确;
C.实行察举制是两个朝代的相同点,不是材料要说明的问题,C项错误;
D.材料不能说明晋朝“道佛”与儒家“三教并行”,D项错误。
故选:B。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正官制度的作用。
【解答】A.曹丕设立中正官,并“由现任的朝廷高官负责担任”,并未将读书与考试结合起来,A项错误;
B.曹丕的做法也未改变选官制推荐官员而非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无法体现公正公平,B项错误;
C.中正官制度下官员的选拔依据是“门第”,不能抑制门阀政治的兴起,排除C;
D.东汉时期盛行乡闾评议,“世家大族”起决定性的作用,干涉了朝廷的用人之权,曹魏时期中正官“由现任的朝廷高官负责担任”,选官用人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收归到了中央,故D项正确。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宋代有荐辟、恩荫之滥;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题干的相关做法并不利于社会公平,排除A。
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平,而且材料强调的并非科举制,故B错误。
题干没有涉及血缘关系,排除C。
根据题干材料“荐辟、恩荫之滥”、“荐举、捐纳”可知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主的意志,故D正确。
故选:D。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代监察机构设置。解答本题的需要掌握元代监察机构设置情况。
【解答】A.是汉武帝时期的举措,排除;
B.是唐代的举措,排除;
C.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C正确;
D.是宋代的举措,排除。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宋建立谏院原本主要职责是讽谏君主的,但是后期“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表明宋代的“台谏合一”,加强了对中央官吏特别是宰相的监管力度,适应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故A正确;
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比率关系,“台谏合一”导致机构膨胀,故排除B;
谏官不仅仅是监督宰相,也监督大臣,因此材料没有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排除C;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10.【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
【解答】由材料可知,明朝设立督察院,并且对御史做出相关规定,这是明朝对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但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B错误;
司法制度与监察体系无关,排除A;
“迅速恢复“用词不妥,排除C。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西汉监察制度,解答本需要掌握西汉监察制度的作用。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可知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员,并非为了控制地方豪强势力,故A项错误,C项正确;
监察地方官,最终是达到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
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是在元朔二年(前127)实施“推恩令”后逐步实现,D项不符史实,故错误。
故选:C。
12.【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地方监察制度变化。
【解答】通过材料“清朝时期督抚负责地方监察,上级监督下级”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种方式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管,必然会导致吏治的腐败,故B正确;
材料信息有督抚负责监察,实际上弱化了对地方的监察管理,排除A;
通过材料“地方监察与行政趋于合一”可以看出,材料叙述的主旨是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变化,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
13.【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隋炀帝后期,废除谏议大夫、散骑常侍等言官,使得监察制度失去了‘献纳谏正’的职能,遂导致隋朝灭亡。唐朝时期,唐太宗、唐玄宗先后颁布诏令,广开言路,注重纳谏,分别迎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解答】隋炀帝废除言官,便于专断独行,后导致灭亡。唐朝统治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高度重视谏官的作用,迎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反映出监察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故D正确;
材料强调是唐朝监察制度不断发展,没有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关系,故A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机构言谏职能的恢复,材料并未体现其职能的扩大,故B错误;
监察制度可以有效限制帝王的行为,督促统治者正确行使职权,减少个人专断独裁下的肆意妄为,但这不能说明唐朝保护人们的言论自由,故C错误。
故选:D。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下诏书求贤,要求郡守亲自劝勉贤士应诏;郡守若贤不举则免官”“下诏‘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者’”“令州举秀才,举孝廉,历代因之”。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皇帝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光武帝都重视人才选拔,这有利于汉代社会的发展,西汉先是出现了“文景之治”,继而到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这些盛世局面的出现,均与历代皇帝重视人才的政策息息相关,故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朝廷选拔民间贤良参政,他们还不是官员,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治国思想是道家思想,汉武帝及以后是儒家思想治国,且材料中的人才选拔政策与“确立统一治国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制可知,东汉时察举制后来被门阀士族操控,所以“打击世家等级体制”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C。
15.【分析】本题考查察举制、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解答】根据材料内容是关于儒学地位、太学、选官等方面的内容,无法确切得出中外朝的信息,故D错误,符合题意;
从材料中“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可见儒学地位提升,“兴太学”,可见太学开始设立,“举其俊茂“,可见察举制实行,故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6.【分析】本题考查察举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按照人口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标准进行孝廉举荐,这是对人口稠密郡国及少数民族的照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D正确;
察举制下的选官并不公正,A排除;
选官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B排除;
材料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C排除。
故选:D。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关键信息“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并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A.题干没有对魏晋时期其它制度进行罗列,无法得出门阀制度是当时的政治主流,排除A;
B.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破坏瓦解,排除B;
C.门阀制度按照门第高下区别士族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地位差别,这种制度在选官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九品中正制,两者相互推动,C正确;
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C。
18.【分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的影响。依据材料“曹丕继任魏王后,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材料反映了汉末地方大族名士控制地方选官权力,而曹丕通过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这说明了九品中正制到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故A正确;
九品中正制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故排除B;
科举制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故排除C;
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家世,故排除D。
故选:A。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对科举制的把握。
【解答】A.材料体现的宋代官员的选拔渠道就是科举考试,故A项错误;
B.“确保了选官的公平公正”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
C.材料未体现“满足了朝廷的人才需求”,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可知,宋初对科举制进行了诸多改革,宋太祖时期,明令禁止及第进士与主考官接洽,以防他们勾结;宋太宗时期,实行别头试,规定主考亲朋好友和地方官员子女要由其他主考官进行考试。这些举措的目的是严格科举考试纪律,追求考试公平公正,希望选出有真才实学的人,适应了宋代文官政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
故选:D。
20.【分析】本题主要科举制,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武则天对科举制的发展。
【解答】武则天夺了唐朝政权改为周朝,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殿试和武举,故选B;
A是唐太宗,C是唐玄宗,D是隋文帝,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材料主要体现了宋代学校数量及学生数量的增加,结合已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推动。
【解答】A.儒学在北宋并没有成为正统,排除A;
B.根据“除中央官学之外,有州学234所,县学516所,私塾、乡学、义学类的启蒙学馆不计其数:1104年,宋朝学生人数多达20余万,一次科举报名人数经常达到三四十万”可得出,学校数量及学生数量的增加,主要是受到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社会向学风气更加浓厚,B项正确;
C.材料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
D.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多少,排除D。
故选:B。
22.【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宋真宗时,应天府平民曹诚热心助学,捐巨资扩建学舍百余间;莆田布衣方仪倾家产相资助,族人也纷纷解囊,终于建学成功;宋神宗时,福建路遭水灾,学舍毁坏,韩昌国等200郡民请求由民间出资重建,短时筹集3000贯,建造房屋130间”。
【解答】农村并不能包括全部地域,故A错误;
教化权力的下移并不是积贫积弱的影响所主要导致的,而是社会的主动应对,故B错误;
联系加强不是最终结论,故C错误;
科举制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从而使民间对于办学的热情加强,故D正确。
故选:D。
23.【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虽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解答】“虽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强调是科举制度推行的广泛性,故C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所以排除A、B两项;
贵族政治开始走向式微早在军功授爵制的春秋战国时期,科举制广泛推行进一步削弱了贵族政治,D错误。
故选:C。
24.【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演变情况。关键词有“进士题名”等。
【解答】根据题干“进士题名”“进士及第”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科举制,科举制以才学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故C正确;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以明经、进士为考查策论和诗赋,故排除A;
科举制使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而非地方,故排除B;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而非唐朝,故排除D。
故选:C。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1)本题考查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社会背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和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唐代“道”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其进行的评价,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和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的能力。
【解答】(1)由材料“国力强盛”“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较前代大大增加”“地方豪强势力以强凌弱、武断乡曲的现象十分常见,郡国吏治日趋腐败怠惰。”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社会背景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势力,扩大了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或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豪强势力强大,地方更治腐败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2)由材料“将全国300多个州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唐玄宗时期改为15道”“这次改革起到了提高监察效果、整顿地方吏治、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作用。分区的固定、使职机构的常设,为道的地方化也做好了制度的准备。”等结合所学可知,唐代“道”的演变趋势:数量不断增加:官员由临时派遣变为固定常设;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评价:唐代道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整顿地方吏治,提高监察效果;推动了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向三级体制转变。
故答案为:
(1)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势力,扩大了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或中央直接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豪强势力强大,地方更治腐败现象频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2)趋势:数量不断增加;官员由临时派遣变为固定常设;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评价: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整顿地方吏治,提高监察效果;推动了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向三级体制转变。
26.【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一中“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及材料一中“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察举制的含义。
(2)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中正)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
【解答】(1)依据:根据材料一中“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等可知,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特点:根据材料一中“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可知,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举荐为主、考试为辅。
(2)弊端:根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根据材料二中“(中正)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可知,选拔官员主观性强,以个人喜好为标准;根据材料二中“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可知,中正官成为贿赂和疏通关系的对象;根据材料二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知,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故答案为:
(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
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举荐为主、考试为辅。
(2)弊端: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选拔官员主观性强,以个人喜好为标准;中正官成为贿赂和疏通关系的对象;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2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中国古代史综合,要求学生结合“不论是说宋代进入近世社会还是说宋代仍属于封建社会,其理论都源自西方历史的分期方法,是把中国历史的发展比附在西方历史之下,其中可能与实际的中国历史不尽相符。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抛开这种历史理论(观点)的偏见,充分认识到唐宋变革对宋代以后乃至晚清在政治制度、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社会风貌、生活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两个视角多种观点。第一个视角是有关唐宋变革的程度,一种观点认为唐宋变的剧烈程度堪比春秋战国之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唐宋变革的程度比较小。第二个视角是有关唐宋变革的社会性质。一种观点认为唐宋变革是改变社会性质的革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唐宋变革是封建社会内部的变革只要能提出观点,并能结合史实进行合理论证,均可。如果能总结提升:“不论是说宋代进入近世社会还是说宋代仍属于封建社会,其理论都源自西方历史的分期方法,是把中国历史的发展比附在西方历史之下,其中可能与实际的中国历史不尽相符。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抛开这种历史理论(观点)的偏见,充分认识到唐宋变革对宋代以后乃至晚清在政治制度、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社会风貌、生活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可适当提高加分,如:参考示例一论点:唐宋变革程度比春秋战国变革程度小。(或唐宋变革程度不如春秋战国变革程度剧烈)评述:相比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加强,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样的大变革,唐宋时期的变革剧烈程度要小的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三省六部制官僚体制逐步完善,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牵制,设转运使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把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市坊制度瓦解,城市经济功能増强;阶级上市民阶级壮大。但总体上唐宋时期的变革只是在春秋战国确立的制度轨道范围内运行,没有实现制度的突破,没有实现历史性的大转折。总之,唐宋虽然创造了辉煌,但并不是春秋战国那样历史性的大变革参考示例二论点: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次重大变革,有其中国特色。评述:唐朝封建经济繁荣,长安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社会开放;三省六部制官僚体制逐步完善,科举制促进阶层流动和读书风气;民族融合,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辉煌的中华文化圏。宋代经济继续发展;四大发明有大发明在此期间形成和传播,理学出现,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大作用;文人政治达到新高度;坊市融合,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市民阶级壮大,世俗文化繁荣。唐宋创造了西方无法比肩的辉煌文明,但是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未出现西方所谓的资本主义,仍然在中国封建制度的轨道中运行。总之,不论是说宋代进入近世社会还是说宋代仍属于封建社会,其理论都源自西方历史的分期方法,是把中国历史的发展比附在西方历史之下,其中可能与实际的中国历史不尽相符。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抛开这种历史理论(观点)的偏见,充分认识到唐宋变革对宋代以后乃至晚清在政治制度、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社会风貌、生活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点:唐宋变革程度比春秋战国变革程度小。(或唐宋变革程度不如春秋战国变革程度剧烈)
评述:相比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加强,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这样的大变革,唐宋时期的变革剧烈程度要小的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三省六部制官僚体制逐步完善,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牵制,设转运使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把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市坊制度瓦解,城市经济功能増强;阶级上市民阶级壮大。但总体上唐宋时期的变革只是在春秋战国确立的制度轨道范围内运行,没有实现制度的突破,没有实现历史性的大转折。
总之,唐宋虽然创造了辉煌,但并不是春秋战国那样历史性的大变革
示例二:
论点: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次重大变革,有其中国特色。
评述:唐朝封建经济繁荣,长安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社会开放;三省六部制官僚体制逐步完善,科举制促进阶层流动和读书风气;民族融合,对外交流频繁,形成了辉煌的中华文化圏。宋代经济继续发展;四大发明有大发明在此期间形成和传播,理学出现,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大作用;文人政治达到新高度;坊市融合,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市民阶级壮大,世俗文化繁荣。唐宋创造了西方无法比肩的辉煌文明,但是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未出现西方所谓的资本主义,仍然在中国封建制度的轨道中运行。
总之,不论是说宋代进入近世社会还是说宋代仍属于封建社会,其理论都源自西方历史的分期方法,是把中国历史的发展比附在西方历史之下,其中可能与实际的中国历史不尽相符。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抛开这种历史理论(观点)的偏见,充分认识到唐宋变革对宋代以后乃至晚清在政治制度、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社会风貌、生活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