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
月
日
总第
课时
课题
24、唐诗三首
班级
八(
)
时间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怀。3、诵读并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领会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学方法
指导
品读法,诵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五课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动态修正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1.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2.显示课题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卖炭翁》-----白居易3.了解杜甫及背景,学习《石壕吏》二、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受诗情。指名诵读,师生评议正字音播放录音,生耕读并体会节奏与语调学生朗读,读出寄走与语调三、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1、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吏:差役
捉人:抓壮丁
逾越过
走:跑,逃跑呼:喊,叫嚷
怒:暴怒
苦:悲苦,凄苦
前:上前
存:幸存的,活着的
长:永远的绝:消失
没有
泣幽咽:低声的哭泣
登前途:指向前赶路2.学生诵读译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内容)3.给四段内容加小标题投宿石壕村
老妇苦述
老妇应役
作别老翁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熟读背诵课文,抄写课文两遍第二课时诵读课文指名试背诵课文2、全班试背诵课文二、理解诗歌1.请思考并回答(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3)为什么“捉人”是在“夜晚”?老百姓白天都躲避战乱和抓丁,夜晚在家里(4)最终抓到人没有?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2、师生交流3、小结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差役是(
)的,老妇是(
)的,战争是(
)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作者对战争是(
)的
三、课堂小结1.主题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批判了封建统治的残酷,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四、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2、试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个故事,并与同学分享。3、预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三课时导入诗歌、理解背景1、图片导入2、时代背景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二、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感受诗情。1、指名诵读,师生评议正字音2、播放录音,生耕读并体会节奏与语调3、学生朗读,读出节奏与语调三、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1、理解重点词语意思,三重茅:多层茅草。
三,表示多数。挂罥:挂着,挂住。罥,挂结。忍:狠心。俄顷:一会儿。向:接近。衾:被子。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怎能、如何。安得:如何能得到。庇:庇护。突兀:高耸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2.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给每段拟写小标题,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焦灼苦痛)(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愤懑无奈)(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忧国忧民)小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五、作业布置1、熟读诗歌,试着背诵第四课时诵读诗歌二、理解诗歌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3.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4.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5.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7.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课堂总结
1.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2.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主旨是什么?
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己及人,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诗歌2.完成练习册和方案A的练习3.预习《卖炭翁》第五课时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因“群童抱茅”而发出了“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无奈感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卖炭翁》,则是真的出来了两个披着宫使外衣的真正的“盗贼”!让我们一同走进《卖炭翁》,看看诗中的卖炭老人遭遇了些什么、诗人要向我们揭露什么社会现实。解题(读文下注释1)(PPT显示)
1.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抨击这样的黑暗现实。2.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
的主张。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宫市”简介见注释1四、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怎么才能把古诗读的有滋有味,传情达意呢?教师指导:A.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B.两行一句,一句之间读的要连贯一些,两句之间稍作停顿。C.注意,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来。5、自由练读。五、理解诗意,1.理解字词,说说大意
2.探讨问题,理解深意(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讲述了一个宦官及其爪牙抢夺百姓财物的故事: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的价钱夺走。(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烧炭——运炭——被抢炭品读诗文角度一:品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1
、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请举出诗句进行说明,并指出其作用。角度二:赏析名句1.请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2.请赏析“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3. 请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角度三:归纳诗歌对比的写作手法: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角度四:理解诗歌主题,把握作者的情感。《卖炭翁》一诗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级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六、总结提升,回读古诗。字字皆可悲,句句皆可怜。诗人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
,通过对老人的外貌、心理的细致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怜的卖炭翁形象,你能通过你的声音展现出来么?
指名学生朗读全诗。七、整体回顾对古诗的理解,展开想像。1、透过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透过这首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3、透过这首诗,你仿佛想到了什么? 现在,让我们跟随想象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