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41001024890000蚌埠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课时强化训练备考卷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2021春?肇庆期末)“弟”是表示核心亲属关系的一种称谓。在夏商时期,“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到了周代,“弟”却为“(同)母弟”的专称,异母之弟就不再被称为“弟”。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 B.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C.嫡长子继承制的完善 D.内外服制度的推行
2.(2021?5月份模拟)春秋时期,宗族之间的兼并异常激烈,“纳其室”、“分其室”、“兼其室”、“并其室”的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政坛上的强宗大族因而亡宗灭族。这一现象( )
A.表明分封制遭严重破坏 B.说明宗法制已无法存续
C.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 D.证实了井田制开始崩溃
3.(2021?浙江模拟)周王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被封为诸侯,称别子。诸侯的职位由其嫡长子、嫡长孙继承,诸侯别子被封为卿大夫。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嫡长子继承始于西周 B.王位继承打破了世袭制
C.规范了宗族内部秩序 D.保证了政权的持久稳定
4.(2021春?大同期中)西周时期,只有大宗的宗子(嫡长子)才能祭祀始祖,其他庶子仅有供纳祭品的义务,而无庙祭之权。这种礼制规定( )
A.体现了伦理道德的作用 B.确保了贵族的特权地位
C.维系了宗法等级秩序 D.突出了血缘纽带功能
5.(2021?重庆模拟)战国末年思想家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理念,指出:“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荀子的这一思想( )
A.成为秦朝统一的理论基础
B.带有天人感应的色彩
C.有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
D.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6.(2021?梅州模拟)公元前374年,齐国国君在临酒创办了稷下学宫,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招徕天下有识之士,此后150多年稷下学宫成为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成为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齐国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繁荣春秋时期文化教育
C.实现富国强兵以争霸天下
D.实现诸子百家思想交融
7.(2021?白山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世族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启用比较有才能的“士”,不问其出身,而“士”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也积极寻求入仕机会。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贵族权力的强化 B.人才流动的频繁
C.官僚政治的确立 D.宗法秩序的松动
8.(2021春?平顶山期末)如表为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颁布的自谴诏书统计表。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4次
7次
7次
4次
A.“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B.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
C.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
D.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
9.(2021春?聊城期中)“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如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的部分“罪己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皇帝( )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史料来源
武帝
1
总结失政
《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汉书?宣帝纪》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元帝纪》
成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成帝纪》
A.权力受到严重威胁 B.倡导“无为而治”
C.自省意识非常浓厚 D.崇尚“天人感应”
10.(2021春?南安市校级期末)理学理想中的社会秩序,首先要求国家认同理学,要求皇帝信奉理学。皇帝信奉理学,根据理学而治国,治国是为了实践“道”,那么掌握理学的儒生,就成为帮助皇帝治国和实践“道”唯一合适的人选。这种理想秩序( )
A.源于统治者崇文抑武方针的推行
B.导致了宋朝“强干弱枝”政治局面
C.利于皇帝与儒生结成文化共同体
D.有助于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问题
11.(2021春?南充期末)如表是朱熹领导的“苗院运动”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 )
主持过的书院
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福建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
主要教学内容
儒家经学
主要教学形式
分班教学,有讲有读,教研结合。
主要教学思想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然欲行而未明理,则所践理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A.朱熹主张明理与实践结合
B.四书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
C.两宋时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D.南宋时书院讲学之风盛行
12.(2021春?海淀区期末)明朝人聂豹(1486﹣1563)认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于身心无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学,应“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满开良知本体之量”。材料反映出聂豹( )
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方法论
B.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
C.认可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
D.论述了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
13.(2021春?厦门期末)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宋朝则完全制度化,除寒暑期外隔日一讲。宋儒们讲书时多所规劝,时云“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影响深远
C.科举制度日益成熟
D.士大夫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
14.(2021春?靖远县期末)在儒家传统思想中,道德信念的落实往往需要以人格化的方式进行。正是基于这种观念,明末的阳明后学在各种场合极力展现出对王阳明本人的崇敬和信念。明末阳明后学的这一做法( )
A.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B.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C.扩大了心学的影响力 D.遭到了统治者的打压
15.(2021春?奉化区期末)有学者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王安石)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元晦(朱熹)而遂。”。“元晦”创通的“经义”( )
A.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
B.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
C.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D.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流行
16.(2021春?吉安期末)金履详说:“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况可以专其利以自私哉?”叶适说:“有民而后有君,有天下而后有国。”上述理学家( )
A.要求限制皇权过度膨胀 B.反对空谈脱离社会现实
C.主张君民一体君民共治 D.讲求道德修养完善人格
17.(2021春?遵义期末)明末思想家李贽把学者分为“学道”与“道学”两类。认为“学道,其实业”,而“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能起名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据此可知,李贽意在( )
A.揭露儒家学说的虚伪 B.肯定道学对社会的贡献
C.弘扬务真求实的精神 D.宣扬程朱理学的正统性
18.(2021春?河北期末)黄宗羲赞颂古代学者著书立说为“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提出“学必源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这表明黄宗羲( )
A.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B.具有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C.肯定经世致用的治学传统
D.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19.(2021春?丰台区期末)学者许倬云认为,“明朝末年,以黄宗羲、顾炎武作为代表的学者,开始认真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价值,甚至怀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质。这几乎可以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相比拟。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在明清改朝换代之后,无法继续下来。”其“无法继续下来”的原因有( )
①清朝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②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
③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繁荣
④社会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丰富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0.(2021春?河南期末)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只静坐读书“耗气劳心,萎惰人精神,疲软人筋骨”,“使人愚”,“兵刑钱谷,渺不知为何物”,提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的主张,据此可知颜元( )
A.具有辩证主义的历史观 B.反对君主专制愚民教育
C.反对理学空谈心性义理 D.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21.(2021春?桂林期末)据统计《论语》一书中共有十八次讲到“天”。在这十八次中,孔子自己说了十二次半。在这十二次半中,“天”有三个意义: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或命运之“天”,一是义理之“天”。由此可知儒家( )
A.没有深刻认识到“天”的实际内涵
B.已形成十分严密的宗教体系
C.对“天”的认识带有实用主义色彩
D.对“天”的认识深入与透彻
22.(2021春?湖北期末)根据如表,可知唐代( )
诗赋年代
诗赋题目
题目出处
开元二十二年(734)
《梓材赋》
《尚书?梓材》
大历二年(767)
《射隼高墉赋》
《易经?下经?解》
元和十年(815)
《乡老献贤能书赋》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乡大夫》
长庆三年(823)
《丽龟赋》
《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
A.官方重视礼制建设 B.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D.儒经指导政治践行
23.(2021春?庐阳区校级期中)宋明儒者一边追本溯源,于先秦典籍《周易》《中庸》《论语》《孟子》等寻找和挖掘资源,一边“出入佛老”,吸收佛学、道教的丰富资源。这些做法( )
A.促进了懦学的宗教化 B.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
C.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
24.(2021?乙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
25.(2021春?山东月考)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材料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②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材料一中①②③代表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当时哪一学派?
材料二:
图1:秦朝“书同文字”木方:多采用“某如故,更某”句式,对文字字形进行规范。
图2:日语的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日语中的平假名几乎均由汉字演化而来。
图3:1871年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他根据元素的属性命名,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西文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他发明的命名方法沿用至今。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述3组图文资料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
材料三:从多元文化建构来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
﹣﹣引自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
(3)依据材料归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26.(2021春?吉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旺,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能感动天。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大力宣传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他提出“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的主张,并说明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7.(2021春?湖南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其编写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以下为《朱子家训》的部分内容: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朱子家训》写一篇解说词。(要求:表述成文,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要求学生结合宗法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周代“弟”为“(同)母弟”的专称,是为了从母系血缘区分嫡出和庶出,从而完善嫡长子继承制,故答案为C项;
禹传启,确立了王位继承制,排除A项;
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是在东周时期,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
内外服制度是商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许多政坛上的强宗大族因而亡宗灭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由材料“许多强宗大族因而亡宗灭族”可知宗族兼并使世官制的人员来源大量减少,从而破坏了世袭的贵族政治,这显然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故C项正确;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主要表现是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材料未体现这一点,材料仅能表明分封体系受到冲击,但不能说已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
材料仅表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不能表明宗法制已无法存续,故B项错误;
井田制的瓦解体现在承认土地私有,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3.【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周王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被封为诸侯,称别子。诸侯的职位由其嫡长子、嫡长孙继承,诸侯别子被封为卿大夫”。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对于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C正确;
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之前就已经萌芽,排除A;
王位世袭制是世袭制的表现之一,排除B;
D错在“持久稳定”,排除。
故选:C。
4.【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依据材料“周时期,只有大宗的宗子(嫡长子)才能祭祀始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的宗庙祭祀非常严格,只有嫡长子才有主祭权,即在庙祭中主持对祖先行孝的特权,这维系了宗法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伦理道德与维护统治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嫡长子与庶子在庙祭问题上的不同规定,不能反映各级贵族的特权地位,排除B项;
嫡长子与庶子血缘相同,而材料突显的是他们之间的差异,故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C。
5.【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解答】荀子的思想以礼法并施作为治国策略,主张维护君主的最高统治地位,实现天下统一,顺应战国末年时代发展的趋势,D正确;
秦朝统一的理论基础是韩非的法家理论,排除A;
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出天人感应思想色彩,排除B;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排除C。
故选:D。
6.【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公元前374年,齐国国君在临酒创办了稷下学宫,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招徕天下有识之士,此后150多年稷下学宫成为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及稷下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成为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为了在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齐国统治者不惜财力物力创办稷下学堂,招纳人才,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雄霸天下,故C正确;
首先,百家争鸣局面单已在公元前374年前出现,题干中“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说法有误;其次,统治者采取任何政策措施,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要考虑到“巩固统治”“扩大统治”,建立稷下学堂,简单的思想文化交流只是表面影响,深层次的作用是增强国家实力,故A错误;
公元前374年处于战国时期,而且题干中没有反映“春秋时期文化教育”,故B错误;
实现诸子百家思想交流是创办稷下学堂会产生的影响,但它不是齐国统治者采取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故D错误。
故选:C。
7.【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世族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启用比较有才能的‘土’,不问其出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春秋战国时期,世族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启用比较有才能的“土”,不问其出身,“士”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也积极寻求入仕,这反映了宗法制度下以血缘作为划分权力依据的标准发生变化,即宗法秩序出现松动,故D正确;
出身卑微的“士”人仕,会导致贵族权力下移,故排除A;
这一现象有利于促进阶层流动,但并不表明人才流动频繁,故排除B;
官僚政治的确立在秦朝,故排除C。
故选:D。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及影响。
【解答】A.材料只是强调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不能说明“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
B.勤政爱民指的是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体恤百姓,材料未体现帝王具有勤政爱民精神,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帝王在灾异发生后经常颁布自谴诏书,对自己的统治行为进行反省,这是受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结果,进而说明帝王行为受儒家思想影响,故C项正确;
D.材料无法体现自然灾害引发社会动荡,故D项错误。
故选:C。
9.【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关键信息是“罪己诏”。
【解答】题干显示,罪己诏出现的原因多与自然现象有关,其中多与“地震”,相关帝王的做法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正确;
汉代皇权不断强化,故排除A;
“无为而治”是西汉初期的指导思想,故排除B;
C项“非常浓厚”说法片面,排除。
故选:D。
10.【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信息:皇帝信奉理学,根据理学而治国,治国是为了实践“道”,那么掌握理学的儒生,就成为帮助皇帝治国和实践“道”唯一合适的人选。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皇帝和儒生共同用理学治国,形成理学文化共同体,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排除A项;
宋朝“强干弱枝”局面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理学不能解决藻镇割据问题。排除D项。
故选:C。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分班教学,有讲有读,教研结合”、“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然欲行而未叨理,则所践理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朱熹的思想主张。
【解答】根据材料中“分班教学,有讲有读,教研结合”、“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然欲行而未叨理,则所践理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等信息可得出其思想中蕴含关于明理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即要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四书五经,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只涉及朱熹,他是南宋的,不能代表两宋,故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与书院的流行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要准确理解题意并联系王阳明的思想分析。
【解答】A.聂豹反对格物致知,批判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排除A;
B.聂豹并不否定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B;
C.聂豹认为格物致知于身心无所得,主张精察内心,以发现天理,实现致良知,说明其一定程度上认可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C正确;
D.是道家学说,与聂豹的理论不符,排除。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关键信息是“宋儒们讲书时多所规劝”。
【解答】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经筵的制度化,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和重文经武的社会风气影响深远,排除A、B;
材料中没有科举选官的内容,排除C;
宋代经筵制度化,这就使得士大夫通过对皇帝讲经学史而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故选D。
故选:D。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要根据关键信息“明末的阳明后学在各种场合极力展现出对王阳明本人的崇敬和信念”分析。
【解答】A.材料内容与经济发展无关,所以A错误;
B.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所以B错误;
C.根据材料“明末的阳明后学在各种场合极力展现出对王阳明本人的崇敬和信念”可知,明末阳明后学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宣传心学,扩大了心学的影响力,所以C正确;
D.材料没有体现“遭到了统治者的打压”,所以D错误。
故选:C。
15.【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材料“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所学“元晦”是指朱熹;其对儒家的教育进行了探讨,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故A项正确;
B项是二程是思想,排除;
C项是心学的确立的影响,排除;
D项是心学的特点,排除。
故选:A。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要求学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信息看,金履详认为君主不能把天下据为己有,叶适则认为先有民才有君,上述理学家要求限制皇权的过度膨胀,故选A项;
从材料信息看,理学家没有反对空谈,排除B项;
君民共治属于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排除C项;
这些理学家的言论旨在限制皇权,而非讲求人格,排除D项。
故选:A。
17.【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学道,其实业”“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能起名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学者分为“学道”与“道学”两类,指出学道是“实业”,反对道学“欺天罔人”,反映出李贽意在弘扬务真求实的精神,C项正确;
揭露儒家学说的虚伪与“李贽把学者分为‘学道’与‘道学’两类”不符,A项错误;
肯定道学对社会的贡献与“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不符,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李贽区分道学和学道的目的是要宣扬程朱理学的正统性,D项错误。
故选:C。
18.【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
【解答】根据题目中“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得出黄宗羲强调的是经世致用,强调为现实所用,故C项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排除;
D是宋明理学,排除。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在明清改朝换代之后,无法继续下来”。
【解答】根据材料“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在明清改朝换代之后,无法继续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同时,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严格控制思想和文化。这些因素是导致材料现象“无法继续下来”的原因,因此①②说法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繁荣”和“杜会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丰富”不属于其“无法继续下来”的原因,因此③④说法错误。
故选:B。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颜元反对只静坐读书,主张“习动”,注重体育和劳动教育,即具有全面发展的教育观,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辩证主义的历史观,A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愚民教育,B项错误;
静坐学习和动起来体现的是学习方式的不同,不等于静坐学习就是空谈义理,C项错误。
故选:D。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生可根据材料中孔子对于“天”的认识分析。
【解答】孔子对于天的认识既有自然意义上的天,也有主宰意义的天,还有哲学层面的天,说明儒家对于天的认识较为深入和透彻,D正确;
天的实际内涵包括了三个层面,在题干中都有所体现,排除A;
儒家不属于宗教,排除B;
义理之“天”不能凸显出实用主义色彩,排除C。
故选:D。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信息的解答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
【解答】A.材料未体现“官方重视礼制建设”,故A项错误;
B.材料只强调唐朝科举考试诗赋题目的来源,无法说明科举制度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
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同时期科举考试诗赋题目都来自于儒家经学。结合所学可知,儒经在唐朝作为官方学术成了指导国家进行政治建设和教化民众的工具,官方所设置的题目表现了朝廷对经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和思考,故D项正确。
故选:D。
23.【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吸收佛学、道教的丰富资源”。
【解答】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促进了儒学的思辨化,B项正确;
董仲舒新儒学促进儒学宗教化,A项错误;
汉武帝崇儒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项错误;
D项“巩固了”说法太绝对,排除。
故选:B。
24.【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解答】材料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B正确;
A是在宋代,排除;
材料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不会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故C错误;
材料是宋明理学的内容,宋明理学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故D错误。
故选:B。
二.材料题(共3小题)
25.【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一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法家、儒家、道家的思想主张。
(2)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秦朝‘书同文字’木方:多采用‘某如故,更某’句式,对文字字形进行规范”、“语的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日语中的平假名几乎均由汉字演化而来”、“1871年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他根据元素的属性命名,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西文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的主旨,并能够正确认识史料的价值。
(3)本题主要考查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三中“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及“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的主旨。
【解答】(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提倡与时俱进和改革,因此①是法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提倡民本,因此②是儒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符合道家思想,因此③是道家。
(2)图1:根据材料“秦朝‘书同文字’木方:多采用‘某如故,更某’句式,对文字字形进行规范”可知,这可以反映出秦朝统一规范文字字形;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字和句式的同一有助于促进政令的传达和执行,有利于文化交流。图2:根据材料中“语的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地区。日语中的平假名几乎均由汉字演化而来”可知,这可以反映出公元前4世纪以后,汉字从中国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语的外传使得亚洲各国参照汉字创造本国文字,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图3:根据材料中“1871年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他根据元素的属性命名,例如固体金属元素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西文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锌’‘锰’等元素的中文名”可知,近代中国学者将汉字偏旁与化学元素西文名读音相结合创出新字;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寿对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化学元素的命名方式丰富汉字的字形和内涵,促进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3)根据材料三中“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可得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和世界文明新秩序;根据材料三中“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可得出给世界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的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根据材料三中“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可得出帮助国人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故答案为:
(1)①法家;②儒家;③道家。
(2)图1:秦朝统一规范文字字形;促进政令的传达和执行,有利于文化交流。图2:公元前4世纪以后,汉字从中国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参照汉字创造本国文字,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图3:近代中国学者将汉字偏旁与化学元素西文名读音相结合创出新字;丰富汉字的字形和内涵,促进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3)价值: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构建多元文化体系和世界文明新秩序;给世界提供了可以学习借鉴的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帮助国人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昂扬奋进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第一问结合“医理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国家的兴旺,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能感动天。”、“他还大カ宣传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分析;第二问结合“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概括。
【解答】(1)首先提炼材料信息,“医理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国家的兴旺,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能感动天。”、“他还大カ宣传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概述董仲舒思想的内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其次,从强化君主专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角度对董仲舒的思想进行评价。如,董仲舒的思想,是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立场出发,神话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长期以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信奉,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2)首先依据材料信息“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他提出“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提炼黄宗羲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以万民为主体;加强舆论监督力量。其次,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说明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程朱理学封闭、僵化;西方传教士东来,为自然科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故答案为:
(1)内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
评价:董仲舒的思想,是从维护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的立场出发,神话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长期以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信奉,儒学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2)内容:批判君主专制;以万民为主体;加强舆论监督力量。
历史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程朱理学封闭、僵化;西方传教士东来,为自然科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27.【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朱子家训》的地位、内容及影响等分析分析。
【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朱子家训》的地位、宣扬的内容及对中国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地位方面:依据材料“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结合所学可知,《朱子家训》是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方面:依据材料“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和表格信息可知,《朱子家训》倡导气节尊严、孝悌之义、教化和道德修养,尊崇五常之道;要求子孙崇尚礼仪,敬慕人才,敦促子孙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主张教育为本;教导子孙要淡泊名利,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的社会责任感。影响方面: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朱子家训》的内容和所学从对儒学世俗化、对个人修养、对家庭和睦、对社会稳定和对国家富强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故答案为:
解说词:《朱子家训》是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倡导气节尊严、孝悌之义、教化和道德修养,尊崇五常之道;要求子孙崇尚礼仪,敬慕人才,敦促子孙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主张教育为本;教导子孙要淡泊名利,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的社会责任感。该家训把传统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家庭教育和安身立命、治家处世的修身规范,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有利于家庭和谐,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