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登泰山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登泰山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22:2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16.2 登泰山记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难点:
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二、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9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作者介绍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借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四、题目解读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②“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③“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五、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六、全文分析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
?明确: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万壑争流的景象,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在哪里?
?明确: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给第一段图画命名。
?明确:
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作者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4.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明确: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游兴之豪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旅途漫长、行程艰辛,顶风冒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归返自然,纵情登山。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5.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
?明确:
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
6.你认为第2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明确:
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银装素裹,富有神韵。
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晴日直射雪山,雪山又把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
半山居雾: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静谧,而且增强了山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
这几个词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表态。
7.第3段主要写什么?为这幅画命名。与夕照图相比有何不同?
明确:
泰山观日出。作者描绘了一幅无比壮丽的泰山日出图。
如果说夕照图画面明净,色彩柔和,景象恬静,充满阴柔之美,那么这幅日出图则色泽炽烈,气势雄阔,生机勃勃,对比映衬之下,足见其阳刚之美。
8.第4段中作者的观察顺序、描写顺序各是怎样的?
明确:
观察顺序:???????
由暗到明(稍见云中……→正赤如丹…… )
同近到远(自足下……→极天云一线异色)
由东到西(亭东……→回视日观以西峰)
描写顺序:???????
日出之前(大风、积雪、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日出之时(一线异色、五彩、正赤如丹、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之后(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9.第4段写了什么内容?为这幅画命名。
明确:
写泰山的人文景观。提到点缀于日观亭附近或下山路上的建筑和石刻等名胜古迹,可说是一幅日观峰古迹图。大凡作山水画,既要有山有水,还要有人物,又要点缀一些屋宇和其它,这里简要介绍一些泰山的建筑和古迹,既增强了游记的知识性,也有助于表现历史悠久的泰山的个性特征和整体风貌。
10.第5段写了什么内容?为这幅画命名。
明确: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作者以“三多”“三少”“三无”,用简明的文字,扣住时令,概括出泰山石多松多的高山特色,同时也以此写出泰山之冬的特殊景观:石峰峻峭,青松苍劲,冰雪覆盖,鸟兽飞绝。这种静美,给我们以和谐的色调感。游览结束之时,作者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泰山之冬印象图,这幅图画,犹如风光影片的结尾,最后再给你一瞥全貌,虽无细部刻划,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总体印象。
11.本文言简意赅,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
文章开头寥寥四十余字,将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饬,朗朗上口。在叙述登山路线时,作者连用“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写出自己的行进路线,语句简洁生动,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条游动的长龙。作者写景的语言也是非常简练的。第3段寥寥几句,就将泰山的雪景、夕阳、云雾写得如诗如画,令人遐想不已。写日出之景,他正面描摹旭日升腾时灿烂的光彩和跳跃的欢态,而且还把长天、云彩、大海作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壮观。寥寥数语,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就宛然在目。
七、中心思想
《登泰山记》叙述了作者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怀和审美情趣。
八、写作特点?
1、善于取舍,叙事简洁明快。
全文不足五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从京城到泰安的旅途,作者仅用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句话就表现了出来。再如写登山时,作者仅用“道中迷雾冰滑,橙几不可登”两句就写出了登山之艰难。读者读到这里,又联想到前文的“四十五里”“其级七千有余”,便能想象出登山路上的难险。作者在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时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特点描写出来了。
2、刻画小细节,烘托大印象。
作者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在对细节特征的刻画中侧面烘托了对泰山的大印象。如写泰山高峻,作者不直接写泰山之高,而写“其级七千有余”,登临山顶,“半山居雾”,站在日观亭中,“足下皆云漫”。又如写雪,作者除了“雪与人膝齐”一句直言雪大之外,其余是用“明烛天南"“白若樗蒲"“绛皓驳色”等从旁烘托。作者写天气寒冷则用“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的细节来渲染,而没有直接写自己感觉寒冷。全文景物描写的成分不多,但作者抓住了典型细节并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来写泰山的景象,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
3、有序有物,章法严谨。
全文由介绍泰山到记叙登泰山的经过,进而描写登泰山所见之景,围绕泰山逐层推进,并然有序。作者犹如一个训练有素的导游,先向大家介绍游览地点的概貌,使人对它有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带领大家登山观景,途中,说古道今,介绍相关的地理知识,发表对泰山景色的看法。全文除第一段以时间为顺序外,其他多以游者行踪为线索,写清了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有条不紊,前后呼应,作者很好地实践了“言有序”的写作理论。
九、补充资料
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选取你去过的一个景点,仿照本文的写作方式,写一篇游记。??
课后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
C.舌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2.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其远古刻尽漫失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是清高宗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4)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6)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
(7)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为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
2.答案:B
解析:①介词,等到;②连词,和。③动词,弥漫;④形容词,模糊。
3.答案:B
解析:对“阴”“阳”的判断反了,应是“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4.答案:(1)稍见云中白若樗捕数十立者 山也
(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3)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4)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5)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6)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7)日上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