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15 我与地坛(节选)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的线索,理解作者思想的变化经过以及选文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细膩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感悟作者由“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会“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诵读能力,从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概括“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青春年华遭遇了暴风雨的洗礼,你是否还能坚持到晴日的到来;当至亲之人,突然离自己远去,独行的路该何去何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
二、写作背景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此时史铁生40岁,四十是一个充满迷惑与智慧的人生阶段。史铁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下这篇寓哲理与诗情为一体的散文。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四、题目解读
“我”是作者自己,即史铁生。地坛,即方泽坛。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7):?由“我”与地坛的缘分引出地坛给予“我”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8-17):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突出了母亲的爱时刻都陪伴着“我”。
六、全文分析
1.文章开头绍地坛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从自己的小说引出地坛,并说明它是一痤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首先表明我是一个作家,同时又为下文埋下伏笔,促使人们思考,地坛为什么能进入“我”的小说,“我”与地坛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明确: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3.作者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写“十五年中”“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请结合史铁生的心理,探究其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明确:
①这个世界是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个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它们可能是寂寞的,甚至是悲哀的,但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它们同样在演绎着生命的美丽。②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它们是生命本身最真实的律动。
4.我们明白,没有母亲的陪伴,作者是难以走过那段历程的。母亲在他的求索过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明确:
作者写道:“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母亲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作者描写母亲,着重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内心的矛盾。从感情上讲,姐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仲,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拯救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5.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
明确:
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和启示。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她让我在那里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在我狂妄时,地坛在无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伤时,地坛在宽容地接纳了我,并毫无怨言的让我在那里思考了15年。
6.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课文写的是“我”与“地坛”及“母亲”之间的事情,“我”在“地坛”与“母亲”之间建立了联系。“地坛”与“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示?
明确: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了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不变,超越了个体有限的生命。文中的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从而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
7.清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明确: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七、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
八、写作特点?
1、妙用对比手法。
文中多处采用对比手法,从而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种种感悟与思考。如写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与“我”的残疾自伤对比,“我”从中找到了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我”
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事事顺着“我”对比;“我”在母亲逝世后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已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她对比,表达了“我”的自责、悔恨和对母亲的怀念。
2、用情、景、事、理的相互契合,表达丰富的意蕴。
本文构思的关键是“我”与地坛的关系,重点是“我”从地坛那儿所获得的生存感悟,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物我交融的精神默契。全文感情真挚,通篇都洋溢着“我”对母亲深切的爱。文章还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同时,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达成了情、景、事、理的有机统一,表达了丰富的意蕴。
3、明线与暗线交织,结构严密。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并且因地坛而交织。明线写地坛的博大、宽广以及作者的成长、成熟,暗线写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明暗两条线索结合行文,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九、补充资料
了解“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眀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内总面积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总结全文
《我与地坛》注重讲作者与地坛的关系和他与母亲的爱感受智者精神的魅力,以及澄净的思和深切的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引导。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
布置作业
阅读《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想念地坛
史铁生
①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鳴……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③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
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
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已。
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将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忽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的。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我想,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⑨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
⑩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力,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
?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现在我看虛空中便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经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
B.“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等句,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命运的叩问。
C.“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中,作者寻的根是生命最本真的意义或灵魂最初的眺望。
D.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既照应了标题,也引出了作者对“安静”的思考。
B.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荒藤老树、残墙断壁、暮鸦等自然之景,说明了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C.第⑩段中“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
D.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朴实而真挚的表达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3.文中提到“比赛、擂台和排名榜”的作用是什么?
4.纵观全文,地坛的“安静”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
2.C
3.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表明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现实性(或针对性)。
4.(1)远离喧器(“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亦可);(2)不与世隔离;(3)恒久而辽阔;(4)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
解析:
1.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
2.“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错,这句话批判的是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
3.注意从语境入手并联系现实考虑。下文“排名的用意”描述的内容就是“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的表现,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体会到作者的批评态度;文章前面围绕池坛的“安静”来描述,“安静”自然与此社会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流露出作者在文学界的主张:倡导“安静”、回归“零度”。
4.对于地坛“安静”的特点要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即从表面的现象特点和内在的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入手。表面的特点在文章②③⑥段可找到概括性的语句“喧嚣都在远处”“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提炼关键词即可;内在的深层含义与本文主题相联系,与作者的心境相契合,即“放弃荣华,漠视恭维与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