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2 红烛 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以领悟文义、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意诗情,更好地欣赏诗句。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
难点: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 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 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1-4册);1993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鼓励的呼唤。
导读理解
1、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2、第二节中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
明确: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
3、第二节中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
明确: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4、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明确: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已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6、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
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自我检测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我居留上海期间,这里的一切经验与我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几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但当我找到具体的相似之处时,又受到震动。我对在这里体验到的中国书法、建筑、艺术和美食感到敬畏。
B.主编陆梅向驻市作家们介绍了《文学报》自1981年创立后,在巴金、冰心等老一辈文学前辈关怀之下蓬勃成长,成为活跃在中国文坛,传递文学与文化讯息,深度分析文学作品与文坛现象的有生力量的过程。
C.大型音乐诗剧《血沃中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该剧以先烈们追求崇高理想、坚定思想信念、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面对敌人的屠刀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告示我们要缅怀英烈,铭记历史,崇尚英雄,敬仰英雄。
D.美方一些人为暴力“开绿灯”,严重违背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违犯人类共同价值观,挑战人类道德与文明底线,实则为本国的未来“亮红灯”,不仅自毁信誉和形象,也将遭到暴力的反噬。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该委员认为,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是当务之急的工作。
B.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C.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D.当代的年轻人如果能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那么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传承,而不至于中断和流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波斯托伊纳溶洞设施的完善及知名度的提高,每逢节假日,溶洞总是人满为患,而且游客越来越多,在旅游旺季,洞口列车站的繁忙程度堪比大型火车站。
B.支付宝旗下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钱包率先推出指纹支付,用户不再需要输入数字密码,只需用手指在指纹传感器上轻轻一按,即可成功。
C.群众对廉政腰鼓表演、廉政剪纸、快板说唱、三句半等各种廉政文化活动喜闻乐见,将反腐倡廉的主旋律在潜移默化中植入人们的心里。
D.很多时候,一提到中国儿童,哪怕是暑假,主角总是这样一群被学业纠缠的城市孩子。事实上,还有另一个更庞大也更沉默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是主角。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银河系,一个被天文学家称为“骨头”的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长卷须状的天体,可能从邻近的星体汲取生命能量,看上去非常年轻。
B.“日全食”发生当天,各大媒体的新闻记者和新闻采访车、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都放弃了休息,自始至终关注着这一天文奇观。
C.最近,天文学家们报告发现了一个独特的双星系统,这一对双星位于银河系之外,属于大麦哲伦星系范围,距离地球约16万光年左右。
D.我国发射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将显著增加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并列不当。C.成分残缺“英勇不屈”后面加“的艺术形象”。D.“违背”应为“违反”,“违犯”应为“违背”。
2.答案:B
解析:A“当务之急的工作”成分赘余,删去“的工作”。 C. 中途易辙,出版社除了……外,图书营销……。D语序不当,“如果”移至“当代的年轻人”之前。
3.答案:A
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成功”之前或之后加上“支付”。C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应在“将”前加“这些活动”。D项,结构混乱,应将“也是主角”删除。
4.答案:A
解析:B项,主谓搭配不当,“新闻采访车”不能“放弃了休息”。C项,“约”与“左右”重复。D项,搭配不当,“增加”和“研制水平”不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