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3.2 上图书馆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3.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4.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所体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阋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重点词句,赏析细节描写。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探究,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
难点:
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下心来,沉浸到一本书中去,想象着一个地方,憧憬着一片幻海。“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曼妙感觉,曾带领着我们前往一个庄重、淡雅的地方——图书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王佐良的视角,看一看他的图书馆之旅。
二、写作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硏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作者介绍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四、题目解读
“上图书馆”中“上”是动词,是“去”“到”的意思。“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由题目可知,文章主要写的是去图书馆的经历,点明了主要内容。
五、层次结构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六、全文分析
1.文中主要记述了哪几个图书馆?
明确:
“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明确:
时间顺序。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这个过程就有时间的先后。
3.开篇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4.“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明确: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5.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明确: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6.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黯淡下来”,联系创作背景,思考“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
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7.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
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8.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9.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明确:
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园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10.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思考其缘由并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明确: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七、中心思想
作者回顾自己三段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读书的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八、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紧扣话题。
作者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从中学阶段的“公书林”到大学阶段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再到留学期间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以及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其中包含着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时代的忧虑。
2.借助光来烘托氛围和描摹心情。
文章用光来烘托氛围与描摹心情,如清华图书馆台灯温情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觉得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然而历史的巨变,让这一切都暗淡下来,“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作者的心情不言自明。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照明相当差”“一灯如豆”,暗弱的灯光照映着用链子锁住的古书,阴暗苦闷的画面,与作者当时一边心忧祖国战乱,一边忙于眼前繁重功课的压抑情绪互相映衬。随着考试顺利通过,北平又传来解放的喜讯,作者的心情重归明朗,从“一心苦读”到“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作者的心境也豁然开朗。
3.富有韵味,充满文化气息。
文章在开篇就引用名人名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讲述自己的上图书馆之乐时,无论是对读书场景的描摹,还是对图书馆环境的刻画,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读来沁人心脾。
九、补充资料
了解“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总结全文
本文写了作者与自己成长过程中密不可分的“公书林”、清华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等几个图书馆,表达了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布置作业
请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出你上图书馆的经历,并思考阅读对人生的意义。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了制造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在自家店里搭售文创产品、咖啡以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无足轻重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
面对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有一个前提:书本身并不重要。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能成为“网红”这么久,都是靠始终坚持给读者带来文化幸福感的理念获得了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它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是再雪上加霜。新媒体时代,“最美书店”成为一个传播学上的噱头。人们会对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津津乐道,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才华横溢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杰出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建设而声名鹊起的,( ),最终才形成一个传统的。
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
B.这是胡先生的座右铭: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
C.朋友们: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这次诗会就要圆满结束了。
D.姐姐嫁了不错的人家,弟弟考上了大学,他自己的生意也走上了正轨:他们家终于过上安稳日子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使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谷之心,至少不能再雪上加霜。
B.一个城市即使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C.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就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
D.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经过漫长的积淀
B.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书店,靠一个个文化人
C.而是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
D.而是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人,靠一个个书店
4.阅读下面的文字,筛选整合信息,给“公共图书馆”下定义,要求不超过60字。
公共图书馆是免费为市民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与专业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大多是综合性的,读者成分也是多样的。它的服务对象广泛,包括各种职业、各种年龄和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即所有的普通居民。它提供非专业的图书(包括通俗读物、期刊和参考书籍等)。这类图书馆也会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D
3.A
4.公共图书馆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所有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书籍并为社区活动提供场所的公共文化机构。
解析:
1.B项和文中“书本身并不重要”前的冒号均表示解释说明。A项,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C项,该冒号用在称呼语的后面。D项,该冒号表示总结上文。
2.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如果”位置不当;二是假设关系不成立。A项,语序不当,“即使”应移到“一个城市”之后;“即使……就……”不能搭配,应改为“即使……也……”。B项,“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递进关系不成立。C项,语序不当,“如果”应移到“一个城市”之后;“应该有包容之心,更不能再雪上加霜”递进关系不成立。
3.A前面是“不是靠……”的句式,因而括号内的语句应是“而是靠……”,这样衔接更紧密,故排除B、D两项;根据前文,应先说“书店”,然后说“文化人”,故排除C项。
4.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第一步,明确要定义的对象“公共图书馆”。第二步,在所提供的材料里筛选关键信息,从第一句提取出要点“免费为市民服务”“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从第三句提取出要点“服务对象广泛”“所有的普通居民”;从第四句提取出要点“非专业的图书”;从第五句提取出要点“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第三步,将以上所筛选的信息整合成单句:公共图书馆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所有普通居民提供非专业书籍并为社区活动提供场所的公共文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