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税的人。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
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与沉重剥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内因、根本原因)
鸦片战争后鸦片大量进口,10年当中,每年从3万箱增至6、7万箱,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银贵钱贱现象并日益严重。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排挤了土布、棉布:“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深民族矛盾,同时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外因)
1两白银兑换铜钱数量变化表
年份
常规
1838
1845
数量(文)
1000
1638
2000
广西夏季水灾严重,而秋、春、冬季的旱灾也同样不轻。晚晴广西旱灾22次,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晚清广西大蝗灾就有21次,1848年,广西飞蝗蔽日,如暴风骤雨之至,飒飒有风,所下之处禾苗菽麦嚼食一空……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使人民生活艰难,民不聊生(直接原因)
道光十三年(1833),桂平蝗。十四年夏,浔州蝗,复大水。十五年,平南蝗……十七年丁酉,浔州雹,大如斗。
——《浔州府志》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个人原因)
洪秀全早期经历:
1814年:生于广东花县。
1821年:7岁入私塾读书。
1828年:14岁赴广州应试落第。
1836年:22岁应试再落第。
1837年:23岁第三次落第;
1843年:29岁第四次落第,创拜上帝教。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
洪
杨
韦
石
①逼
②杀
③责
④杀
⑤疑
⑥走
⑦灭
《题太平天国战史》
柳亚子
楚国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天京事变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区别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经济主张
群众基础
相同点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赵烈文(曾国藩幕僚)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
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未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群众基础
都具有反封建的历史作用,有鲜明的革命性;都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具有空想性;都是为了巩固农民政权
“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孙中山
革命者宣扬废除私有制,但其领导人自己却积聚了庞大的财富。他们提倡夫妻分营而居、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但洪秀全本人却有88个嫔妃,东王有36个,北王有14个,翼王7个。当女馆解散时,女馆成员被分配给太平军官佐,分配依据官佐的职位而定——官阶越高,得到的馆女就越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太平天国的斗争一直坚持到湘军的地雷轰开天京城墙,坚持到焚烧天王府的火光照红天空和江流。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已身上的封建东西。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
1851年至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死亡人数一亿六千万。而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至少在一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七千万以上。
——《大国无兵》
乾隆十三年(1748)共设11个总督(包括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其中满9汉2。乾隆四十四年(1779),设11处总督,满7汉4。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总督:1872—1875年间,除1人为满人外,其余7人全为汉人。1876-1883年间,8处总督全为汉员。1861-1890年的30年间,清廷任命了44个总督,其中34人为汉人。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湘系为总督的如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刘长佑为直隶总督,左宗棠为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骆秉章为四川总督,毛鸿宾为两广总督,曾国荃、刘坤一为两江总督等。据统计,湘军将领先后出任总督者有19人之多。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湘系如此,淮系亦然,淮系出任总督巡抚的情况如下:李鸿章曾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张树声曾任江苏、贵州巡抚、两江总督、署理直隶总督、两广总督;刘秉章曾任四川总督;刘铭传曾任台湾、福建巡抚;潘鼎新曾任河南、广西、云南巡抚;丁日昌曾任江苏、福建巡抚等。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左宗棠
张之洞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
恭亲王奕訢
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因推行洋务运动被顽固派们亲切的称之为“鬼子六”。
基础知识的梳理
时间
代表人物
学习内容
口号
活动
军事工业
民用企业
海防成就
近代教育
19世纪60—90年代
奕?、曾、李、左、张(地主阶级)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自强、求富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
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创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派遣留学生
性质
人物
企业/机构
意义
军事工业
(自强)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当时远东第一大制船厂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民用企业
(求富)
轮船招商局
第一家民用企业
开平煤矿
最早使用机器采掘的煤矿
张之洞
汉阳铁厂
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
湖北织布局
商品远销海外
海防建设
李鸿章等
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新式教育
/
新式学堂
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军事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技术实业学校(天津西医学堂、山海关铁路学堂等)
/
派遣留学生
1872-1875年,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1877-1897年,先后派出四批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赴欧留学
留学生许多成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创者:
詹天佑设计建造京张铁路;
魏瀚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
刘步蟾、林永升、叶祖珪等担任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长;
严复担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其翻译的《天演论》等西方名著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做出了突出贡献。
——摘编自王立新《洋务运动》
欲悉各国情形,必须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蒙。
——据弈?《奏请创设同文馆说》
臣等拟选聪颖子弟,前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养人才……
——据李鸿章《派员携幼童出洋并应辨事宜疏》
1881年,丁汝昌带领北洋水师官兵前往英国接受“超勇”“扬威”号回国;
1885年,丁汝昌率“定远”“镇远”前往日本访问,并成功处理了长崎事件。日本赔偿中国5.25万元。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1874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1888年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东亚第一。
——《美国海军年鉴》
“左公柳”其用意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限戎马之足,利行人遮凉。和平重于战争,生态高于政治。环境第一,生存至上。
明治维新前后
“时代巨轮的碾压”
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
黑船事件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此后,东亚国际秩序经历了
“大洗牌”!
大陆政策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
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海外。
——摘自明治天皇《御笔信》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日)田中义一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中国颐和园石船
日本吉野号战舰
北洋大臣李鸿章奏,拟豫防东患添练海军。……朝廷不省,当轴昧于大局,且请以兴造海军之款,移修颐和园,因循坐误在战事前者,七载有奇。日本乃崛起图强,趁机挑寻,练兵备舰,不遗余力,以窥中国。
——池仲祐《海军纪实·述战篇》
慈禧: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以倭奴弹丸小国,……年来谄事欧洲,袭其毛滓,讵敢夜郎自大……想天戈所指,不难指日荡平。
——《盛档: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天皇: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勿言中国为大国。因何而知其为大国焉?答曰地理!——面积3497700平方里、人口42388万!可悯可笑!……中国亦如斯,其人民无统一之语言,其帝王频繁更迭,君不见,正有数万之同志正觊觎当今之帝位!?如此之邦,何谓大国?
——《盛档:甲午中日战争》
项目
清朝
日本
武器装备
舰队指挥
情报搜集
海军体制
战略思想
两国皇室
民众反应
北洋舰队、南洋舰队、
福建舰队、广东舰队相互独立
海军省统辖联合舰队
陆军枪械装备率100%
清朝水师战舰数量、吨位、舰种超过日本海军,航速16节以上战舰2艘。
航速16节以上战舰10艘,“吉野”号航速22.5节,乃当时世界最快。
李鸿章避战求和,被动应战
日本精心筹划,势在必得
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日本天皇带头捐款购买军舰
严密的情报网络
不重视情报工作
丁汝昌陆军军官出身,无海战经验
伊东祐亨留学英国,有海战经验
不懂也不关心国家的命运
战争狂热不断蔓延
陆军枪械装备率85%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美国报纸评论说:“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据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描述:“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枪尾刀插入其头于地,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有一难民在屋脊上,亦被弹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枪尾刀刺插十余次。”“战后第三日,天正黎明,我为枪弹之声惊醒,日人又肆屠戮。我出外看见一武弁带兵一队追逐三人,有一人手抱着一无衣服的婴孩,其人急走,将婴孩跌落。一点钟后,我见该孩已死,两人被枪弹打倒。其第三人即孩子之父,失足一蹶,一兵手执枪尾刀者即刻擒住其背。我走上前,示以手臂上所缠白布红十字,欲救之,但不能阻止。兵将刀连插伏地之人颈项三四下,然后去,任其在地延喘待死。”“次日(11月24日)我与威利阿士至一天井处,看见一具死尸。即见两兵屈身于死尸之旁,甚为诧异。一兵手执一刀,此两人已将尸首剖腹,刳出其心”
“我经过各街,到处见尸体均残毁如野兽所啮。被杀之店铺生意人,堆积叠在道旁,眼中之泪,伤痕之血,都已冰结成块。甚至有知灵性之犬狗,见主人尸首之僵硬,不禁悲鸣于侧,其惨可知矣”。
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引用维利尔斯的记载:“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后考察生还者约800余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其中有一个叫鲍绍武的人说:‘我们来参加收集尸体时,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母亲身边围着四五个孩子,小的还在吃奶就被捅死了’”。
据英国人艾伦的《龙旗翻卷之下》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致远弹药尽,适与倭舰吉野值,管带邓世昌……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
,而致远中其鱼雷……顷刻沉没。
——(清)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未战之先,“定”“镇”两舰曾请购配克鹿卜十生快炮十二尊,以备制敌。部议以孝钦太后六十祝嘏(福)用款多,力不逮而未果……而战时子弹巨细,多与炮径不符。
——池仲祐《海军纪实·述战篇》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大致数据)
项目
军舰
火炮
总吨位
总兵力
平均航速
舰船损失
伤亡情况
中
10
191
31366吨
2050
15.5海里
5艘沉没
1200人
日
12
272
40849吨
3566
16.4海里
5艘重伤
300人
军舰
吨位
航速
装备
下水日期
产自
致远舰
2300吨
18海里
架退炮
1886
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
吉野号
4150吨
23海里
速射炮
1892
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
致远舰
吉野号
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1888)后,我军未添一船。
——《清实录》李鸿章奏稿
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昌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以海军提督……统帅李大人不知何意,令我等全数撤入威海卫港并不许出战。偏居一隅坐等倭寇形成海陆夹攻之势,实乃兵家之大忌也……我苦苦说服军心动摇者,同时给予倭寇甚大打击。然弹药将尽,援兵无望。我昨曾下令炸毁伤船以期突围,怒人心已散无人听我令矣。吾或死或被擒,然吾既为中国人,宁死不降也!
……吾将死矣,然百年后若有人懂我一片赤诚报国之心,昌死不朽矣!”
——《丁汝昌遗言》
签下《马关条约》之后,李鸿章发誓不再踏入日本国土一步。1896年,李鸿章出使俄国,必须取道日本,李鸿章坚决不肯在日本住宿,连换船时都不肯搭乘日本的小舢板,而是在两船之间搭一块木板,李鸿章以73岁之高龄,中国第一重臣之身份,就这样在风中颤颤巍巍地走过去。
——张玮《历史的温度》
《马关条约》内容:割三地;赔两亿;开四口;允设厂。
李鸿章:“头绪纷繁,两月方宽,办事较妥,贵国何必急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
伊腾博文:口中之物,尚未下咽,饥甚!
“……(清政府)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运动的目的就是弄那么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德国首相·俾斯麦
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只偏重武器的更新、偏重军事技术的引进,而忽略了制度与人的改变,这成为清军的根本弱点。
——夏东元:
《洋务运动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做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1875年,李鸿章就日人易服一事质疑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道:“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服装乃贤明之举……如今却要模仿欧服……?”森有礼当即回答说:“……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摘编自舟欲行、黄传会《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
梁启超: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庚子西狩丛谈》李鸿章论近代中国政局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壮年戎马绞太平,中年呕心办洋务。晚年倥偬赴马关,半生浮名一场空。
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若李鸿章者……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梁启超《李鸿章传》
伊藤博文:
(李鸿章)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日本政治思想》:在战胜清国的同时,我们战胜了世界。世界知道了我们。因此,世界会敬重我们、畏惧我们,我们正在获得恰如其分的待遇。
《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史桂芳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实现了“失于俄美者,取偿于鲜满之地”“与西方文明共进退”,从法律上取得了对中国的优势地位,从“周边”国家一跃而为东亚的“大国”,开始构筑自身为核心的东亚秩序……从此,战争取代了和平,东亚各国无时不面临来自日本的侵略威胁。
漫画《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法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还
辽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占领,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借去的地区称做租借地。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的据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品输出:主要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资本输出: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商贩与顾客
老板与员工
课堂总结
探索国家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探索出路
侵略加剧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瓜分狂潮:划分在华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