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3 11: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散步》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嫩芽(lèn) 调皮(tiáo) 散步(sàn) 煞笔(shā)
B.霎时(shà) 依偎(wěi) 店铺(pù) 埋藏(cáng)
C.蹲下(dūn) 背起(bèi) 步履(lǚ) 咕咕(gū)
D.粼粼(lín) 拆散(chāi) 蹒跚(pán) 分歧(qí)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②摄影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B.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②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①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②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3.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2)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___着,有的浓,有的淡。
(3)班主任很善于发扬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________,各尽所能地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
A.熬  生长  各得其所 B.度  铺   各行其是
C.熬  铺   各得其所 D.活  生长  各行其是
4.(2019?雅安)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B.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C.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0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说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6.对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忍受,艰苦支持。)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形容水的明净。)
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意见不一致。)
7.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铺开(pū)   分歧(zhī) 流淌 两全其美
B.桑树(sāng) 散步(sàn) 取诀 各得其所
C.温馨(xīn) 霎时(chà) 领袖 委曲求全
D.煎熬(áo) 蹲下(dūn) 滋润 水波粼粼
8.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二.填空题(共2小题)
9.选词填空。
(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   (强大 强壮 强悍)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   (高高 强大 高大)的父亲。
(2)但我和妻子都是   (缓缓 轻轻 慢慢)地,   (稳稳 静静 重重)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三.基础知识(共4小题)
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    霎时   
脚踝    讷讷   
步履    蹲下   
蹒跚    水波粼粼   
12.根据所列出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相信并佩服。   
(2)忍受,艰苦支持。   
(3)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4)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13.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3)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4.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3)“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4)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散步》
【材料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秋天的怀念》
两则材料中,两个“儿子”是否都听从了母亲的话?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1)“我”的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   ;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
(2)“早已习惯”与“还习惯”、“强壮”与“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4)如何理解“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
2021-202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散步》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嫩芽(lèn) 调皮(tiáo) 散步(sàn) 煞笔(shā)
B.霎时(shà) 依偎(wěi) 店铺(pù) 埋藏(cáng)
C.蹲下(dūn) 背起(bèi) 步履(lǚ) 咕咕(gū)
D.粼粼(lín) 拆散(chāi) 蹒跚(pán) 分歧(qí)
【解答】A.有误,“嫩芽”的“嫩”应读作“nèn”;
B.有误,“依偎”的“偎”应读作“wēi”;
C.有误,“背起”的“背”应读作“bēi”;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平时善于积累,对于易错的字要善于总结,可以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这样就能防止自己出错。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②摄影师一再告诉我,要尽量放自然些。
①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②这篇文章从头到尾他都仔细看过。
①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②她对这里的生活还不习惯。
①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②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解答】A.不同,①意思是:表示理所当然;②意思是:不拘束,不呆板。
B.不同,①意思是:小心,当心;②意思是:详细,清晰。
C.意思相同。
D.不同,①意思是:情趣,趣味;②意思是:语言文字的意义。
故选:C。
【点评】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直接对词语理解字义,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可通过用记住典型句子的方式记忆词语的意思。
3.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______过了一个严冬。
(2)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___着,有的浓,有的淡。
(3)班主任很善于发扬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________,各尽所能地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
A.熬  生长  各得其所 B.度  铺   各行其是
C.熬  铺   各得其所 D.活  生长  各行其是
【解答】“度”、“活”都是表达人的正常生活状态,而“熬”字则表现了母亲身体的状况以及度过冬天的艰难。因此(1)用“熬”恰当。
“铺”字写出了初春田野绿意之浓,比“生长”更能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因此(2)用“铺”。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舒适的位置或安排;各行其是,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后者词义显然与语境中“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的表述不符。因此(3)用“各得其所”。
故选:C。
【点评】此题可结合具体语境的分析辨析作答。
4.(2019?雅安)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B.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C.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解答】A.并列词语若带有叹词,不用顿号,要用逗号。
B.“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与“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为同一层面的并列关系。中间的句号应为分号。
C.正确。
D.倒装问句,全句末尾用问句,句中停顿用逗号。改为“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
故选:C。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要做到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0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说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望文生义。
故选:B。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6.对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忍受,艰苦支持。)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形容水的明净。)
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意见不一致。)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委屈”是指不按照儿子意愿选择,使他受到委屈的意思。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常见词汇意思的理解,学生可以结合句子的语境来分析,同时也需识记词汇的意思。
7.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铺开(pū)   分歧(zhī) 流淌 两全其美
B.桑树(sāng) 散步(sàn) 取诀 各得其所
C.温馨(xīn) 霎时(chà) 领袖 委曲求全
D.煎熬(áo) 蹲下(dūn) 滋润 水波粼粼
【解答】A.有误,“分歧”的“歧”应读作“qí”;
B.有误,“取诀”应写作“取决”;
C.有误,“霎时”的“霎”应读作“shà”;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此类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要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8.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解答】A.表述正确;
B.表述正确;
C.“以议论为主”错误,课文在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揭示中心;
D.表述正确。
故选:C。
【点评】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二.填空题(共2小题)
9.选词填空。
(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 强壮 (强大 强壮 强悍)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 高大 (高高 强大 高大)的父亲。
(2)但我和妻子都是 慢慢 (缓缓 轻轻 慢慢)地, 稳稳 (稳稳 静静 重重)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解答】(1)结合语境可以发现,“强壮”是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我,“高大”则是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我,是相对而言的,也符合人物的身份与年龄。
(2)从字面上看,“慢慢”“稳稳”形容他们速度慢,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惟恐有闪失。结合文章主旨,它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答案:
(1)强壮 高大
(2)慢慢 稳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1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水波在阳光下明亮闪烁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忍受,耐苦坚持。 
【解答】答案:
(1)水波在阳光下明亮闪烁。
(2)忍受,耐苦坚持。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还要注意具体的语境,如有关联词还要掌握关联词的固定搭配等。
三.基础知识(共4小题)
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 qí  霎时 shà 
脚踝 huái  讷讷 nè 
步履 lǚ  蹲下 dūn 
蹒跚 pánshān  水波粼粼 lín 
【解答】答案:
qí;shà
huái;nè
lǚ;dūn
pán;shān;lín
【点评】字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读准字音,对多音字要能根据其意思正确判断读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加强记忆。
12.根据所列出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相信并佩服。 信服 
(2)忍受,艰苦支持。 苦熬 
(3)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分歧 
(4)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 
【解答】(1)“相信并佩服”是“信服”;
(2)“忍受,艰苦支持”是“苦熬”;
(3)“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是“分歧”;
(4)“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是“委曲”。
答案:
(1)信服
(2)苦熬
(3)分歧
(4)委曲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对词语进行辨析,对词义有很好的把握。
13.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2)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 
(3)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解答】(1)比较;
(2)比喻;
(3)无修辞;
(4)将人比作物,运用的是拟物的修辞,不是比喻。
答案:
(1)×(2)√(3)×(4)×。
【点评】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4.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 动作描写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外貌描写 
(3)“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语言描写 
(4)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环境描写 。
【解答】(1)动作描写,动词有“蹲”“背起”
(2)外貌描写,“高大”“很瘦”
(3)语言描写,“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4)环境描写,“菜花”“桑树”“鱼塘”。
答案
(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 (3)语言描写 (4)环境描写
【点评】本题考查描写方法,解答此题要充分考虑语境,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
描写的方法运用的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1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散步》
【材料二】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秋天的怀念》
两则材料中,两个“儿子”是否都听从了母亲的话?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要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材料一中一方面母亲提出了听从孙子,走小路的意见,并且母亲提出的“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让“我”感到可行。材料二中“我”双腿瘫痪后,心情郁闷绝望,母亲想让“我”重树生活的信心,于是提出带“我”到北海看菊花,“我”为了成全母亲的爱心,答应母亲。
答案:两则材料中的“儿子”都听从了母亲的话。材料一中的“我”听话是为了成全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母亲提出的办法(或让“我”背她)切实可行。材料二中的“我”听话是被母亲锲而不舍的努力(爱)打动,为了成全母亲,让她不那么为难。
【点评】解答筛选信息时,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整合信息。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1)“我”的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 大路好走 ;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小路有意思 。
(2)“早已习惯”与“还习惯”、“强壮”与“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4)如何理解“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文本中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可提炼作答。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早已”表现时间很长,说明母亲年老,对我的依靠与信任;而“还”则表明儿子现在小,暂时听从我的话,但是以后就会发生变化,这样使用更符合人物的身份与年龄。“强壮”是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我,“高大”则是从儿子的角度来看我,是相对而言的,也符合人物的身份与年龄。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文本中的“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可提炼作答。
(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所有人都在等待我做出决定,所以我觉得责任重大,同时我的这一决定是能否做到尊老爱幼的关键,能否让家庭和谐。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答案:
(1)大路好走 小路有意思
(2)不能互换。“早已习惯”表明母亲早已养成听从儿子的习惯,“还习惯”表明儿子还不会违背父亲的意见。“强壮”是从母亲的角度看的,“高大”是从儿子的角度说的。
(3)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已是风烛残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此时应更多地照顾母亲。
(4)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支柱,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听“我”的。现在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决定。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
【点评】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