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秋天的怀念》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瘫痪(huàn)捶打(chuí) 仿膳(shàn)暴怒无常(bào)
B.沉寂(jì) 整宿(xiǔ) 鲜血(xuè) 絮絮叨叨(xù)
C.豌豆(wǎn) 憔悴(suì) 央求(yāng) 翻来覆去(fù)
D.淡雅(yǎ) 烂漫(màn) 安慰(wèi) 泼泼洒洒(pō)
2.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选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_________(复 覆)去地睡不了觉。
A.瘫痪(nán) 侍弄(sì) 整宿(xiǔ) 覆
B.瘫痪( tān) 侍弄(shì) 整宿(xǔ) 复
C.瘫痪(nán) 侍弄(sì) 整宿(xǔ) 覆
D.瘫痪(tān) 侍弄(shì) 整宿(xiǔ) 覆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诀别 坚难 泼泼洒洒 B.飘落 沉寂 翻来复去
C.沐浴 恢复 喜出忘外 D.烂漫 淡雅 暴怒无常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爆怒无常。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种方案可不可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好好儿活”为贬义词。
B.“黄色的”“白色的”是形容词。
C.“秋风”“母亲”是名词。
D.从感彩看,“高洁”“淡雅”是褒义词。
7.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B.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C.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8.对文章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B.“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C.“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点明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向上的。
9.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________向四周的墙壁。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________着我的动静。
(3)母亲__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母亲进来了,________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A.摔 听 跑 站 B.扔 看 扑 挡
C.摔 听 扑 挡 D.丢 看 走 站
10.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1.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zá碎 shì 弄 bào 怒 tān huàn
chuí 打 沉jì 淡yǎ 翻来fù 去。
1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tān 痪后,她侍 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chuí 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 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3.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1)当一切恢复 (寂静 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 (分别 诀别)。
(3)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 (踩 踏)扁一个……”
14.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
三.基础知识(共1小题)
15.文学常识填空。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代表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四.语言运用(共1小题)
16.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7.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回答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将第一段画线句子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2)文中加点的“悄悄”说明了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最后一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4)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2021-2022学年度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秋天的怀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瘫痪(huàn)捶打(chuí) 仿膳(shàn)暴怒无常(bào)
B.沉寂(jì) 整宿(xiǔ) 鲜血(xuè) 絮絮叨叨(xù)
C.豌豆(wǎn) 憔悴(suì) 央求(yāng) 翻来覆去(fù)
D.淡雅(yǎ) 烂漫(màn) 安慰(wèi) 泼泼洒洒(pō)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豌豆”的“豌”应读“wān”,“憔悴”的“悴”应读“cuì”。
故选:C。
【点评】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选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_________(复 覆)去地睡不了觉。
A.瘫痪(nán) 侍弄(sì) 整宿(xiǔ) 覆
B.瘫痪( tān) 侍弄(shì) 整宿(xǔ) 复
C.瘫痪(nán) 侍弄(sì) 整宿(xǔ) 覆
D.瘫痪(tān) 侍弄(shì) 整宿(xiǔ) 覆
【解答】“瘫痪”的“瘫”应读作“tān”,“侍弄”的“侍”应读作“shì”,“整宿”的“宿”应读作“xiǔ”,“翻来覆去”为正确书写。
故选:D。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平时善于积累,对于易错的字要善于总结,可以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这样就能防止自己出错。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诀别 坚难 泼泼洒洒 B.飘落 沉寂 翻来复去
C.沐浴 恢复 喜出忘外 D.烂漫 淡雅 暴怒无常
【解答】A.有误,“坚难”的“坚”应为“艰”;
B.有误,“翻来复去”的“复”应为“覆”;
C.有误,“喜出忘外”的“忘”应为“望”;
D.全部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爆怒无常。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决别。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慢。
【解答】A.“爆怒无常“应为“暴怒无常”;
B.正确;
C.“决别”应为“诀别”;
D.“烂慢”应为“烂漫”;
故选:B。
【点评】本题需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学习时需要对文章中出现的词语进行积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平时认真书写,规范书写,仔细辨析。
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种方案可不可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解答】A.主宾搭配不当,句末加“之一”;
B.正确;
C.语意重复,“大约”“左右”删掉其一;
D.语序不当,“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应改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好好儿活”为贬义词。
B.“黄色的”“白色的”是形容词。
C.“秋风”“母亲”是名词。
D.从感彩看,“高洁”“淡雅”是褒义词。
【解答】A.“好好儿活”为中性词;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词语的感彩是指词语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恶等感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褒义词:在表示意义的时候,带有赞美、喜爱、肯定的感情。
2、贬义词:在表示意义的时候,带有贬斥、憎恶、否定、轻蔑的感彩。
3、中性词:指不带有褒贬感彩的词。中性词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正确理解词语的感彩,可以帮助我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正确表达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也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说话和文章中的态度和感情。但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为了特殊的表达效果,可能采用“说反话”的方法,此时使用褒义词表达的是贬义,而使用贬义词却可能表达的是褒义。
7.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B.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C.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D.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解答】A.表达方式为记叙。
B.表达方式为记叙。
C.表达方式为记叙。
D.表达方式为描写。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深入了解初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初中语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说明主要用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记叙常用叙述、描写的语言表达方式写景、写人、记事;议论则以议论为主,发表作者对某事、对某物的看法、态度等;抒情为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凭借某事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8.对文章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B.“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C.“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点明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向上的。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怀念、伤感和悔恨,不是乐观的。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注意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文章标题的基本意思和内涵。
9.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________向四周的墙壁。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________着我的动静。
(3)母亲__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4)母亲进来了,________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A.摔 听 跑 站 B.扔 看 扑 挡
C.摔 听 扑 挡 D.丢 看 走 站
【解答】(1)“摔”比“扔”“丢”所包含的怒气更多,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暴躁;
(2)因为“悄悄地躲出去”,所以应是“偷偷地听”;
(3)“扑”比“跑”“走”速度都要快、急,更能体现母亲反应的迅速;
(4)“挡”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可知,母亲之所以有这个动作,是怕我看到窗外的景象而更加消沉,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近义词的使用。难点是先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再对进行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语境进行解答。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10.对《秋天的怀念》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解答】A.正确。
B.有误,本文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没有使用对比的写法,是使用了衬托的写法。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1.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zá碎 砸 shì 侍 弄 bào 暴 怒 tān huàn 瘫痪
chuí 捶 打 沉jì 寂 淡yǎ 雅 翻来fù 覆 去。
【解答】答案:
砸 侍 暴 瘫痪 捶 寂 雅 覆
【点评】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
1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tān 瘫 痪后,她侍 shì 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chuí 捶 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 rěn 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答】答案:
瘫 shì 捶 rěn。
【点评】考查字音字形。要熟记拼写规则,形似字,误读字、生僻字更要注意。同音字和形似字。要注意成语的固定搭配并根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13.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1)当一切恢复 沉寂 (寂静 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2)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 诀别 (分别 诀别)。
(3)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 踏 (踩 踏)扁一个……”
【解答】(1)从表现程度上看,“沉寂”比“寂静”更能表现“静”更能表现母亲那时的心理不安的期盼。
(2)“分别”,表达了一定时间的分离,而“诀别”则指永远的分别,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后者符合语境;
(3)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母亲想表达的是“踩”,而“踏”的动作有表现“用力”的意思,与文章事实不符。
答案:
(1)沉寂;
(2)诀别;
(3)踩。
【点评】此题可结合课文内容,辨析词义作答。
14.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反复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排比 。
【解答】(1)选自《秋天的怀念》一文,母亲说“好好儿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鼓励“我”重新站起来,她害怕我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2)选自《秋天的怀念》一文,写出了北海菊花的绽放绚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情感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菊花的赞美,对生命和母亲的爱。
答案:(1)反复 (2)排比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灵活分析。
三.基础知识(共1小题)
15.文学常识填空。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到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代表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解答】答案: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这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四.语言运用(共1小题)
16.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语言和动作描写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细节描写
【解答】(1)结合语句内容,从“悄悄地躲”“偷偷地听”中可知,属于动作描写。
(2)结合语句内容,从“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中可知,属于动作和语言描写;
(3)结合语句内容,从“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中可知,属于神态描写;
(4)结合语句内容,从“她比我还敏感”中可知,属于细节描写。
答案:
(1)动作描写;
(2)语言和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4)细节描写。
【点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①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2)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的人物的性格。
(3)细节描写,是对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声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7.阅读《秋天的怀念》选段,回答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将第一段画线句子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2)文中加点的“悄悄”说明了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最后一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4)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解答】(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词语意思与语境,综合进行分析。答题时,首行明确观点:不好。因为“央求”指乞求、恳求,是对别人的最低要求;“期待”指期盼、等待,是对别人的较高要求。结合语境来看,“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结合句子“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的出去了”可以看出“悄悄的”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体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从结尾“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可以看出“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4)本题考查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结合本文具体分析。第①句以动衬静,渲染了肃杀悲凉的气氛,表现了我内心的痛苦与无助。第二句话描写菊花的盛开,渲染了悲壮、深沉的气氛,表现了我走出心情低谷后内心的坚强与乐观。第②句借景抒情,字面上是写飘落的树叶,实际上是写“我”当时极度忧伤绝望的心情,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答案:
(1)不好。因为:“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如果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受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从结尾妹妹推“我”看花,以及对花的描写,可见“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去面对生活了。
(4)①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②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点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