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一体化:杜甫诗三首(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学一体化:杜甫诗三首(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5-26 11:19:04

文档简介

杜甫诗三首
广水一中 刘丽芳
教学目标:
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指导学生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
指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操。
导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曾说:“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但你们知道他在文学创作时又是怎样要求自己的吗 作为唐诗文坛上的有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他性好佳句。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今天我们就以他的三首诗的研读来了解诗圣。
问:这三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近体诗 律诗 七律。
近体诗与古体诗: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绝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二四句要求押韵。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让我们走进课文,以他的这三首律诗来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特点。投影三首诗题名。
作者简介:见投影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 有《杜工部集》。
教师范读《秋兴八首》(其一)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介绍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解题: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
哪一联直接表达了作者的的情感,请简析?
明确:丛菊两开他日泪指出滞留夔州已有两联,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忧思不已,泪如泉涌,足见心情的凄伤。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其情令人怆然。这一联表达了作者羁留的悲苦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全篇的诗意所在。
问: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景?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首联从秋景写起,写出了夔地露冷风丹,万物萧瑟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瑟中见出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对景物作进一步渲染,上句写景,下句是由写景而联想到的一种思绪。“兼天”“接地”表现了浪大云涌使人感到不安。天上地下、江间关塞无处不是惊涛骇浪,诗人纵目驰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瑟气象。
问尾联怎样表现秋景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尾联仍然紧扣深秋抒怀,用深秋中特有的景象赶裁新衣来表现秋景,其中也隐含着孤寂无依之感。
研习《登高》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问: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劲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赏析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研习颈联
万里和百年有什么表达作用?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作者长年漂泊之苦,老病孤愁之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加上了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加悲愁苦病的情思,融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慨,诗意更加深沉。
研习尾联
作者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怀”?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小 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比较《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的异同: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研习《咏怀古迹》(其三)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 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 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 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 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明确: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
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⒉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和杜甫有什么相似点?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共66张PPT)
杜甫诗三首
登高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 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馅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拜左拾遗 。房琯为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耐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功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
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 耒阳,时年五十有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 偃师西北首阳山之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 唐《本事诗》云: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此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 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教学目的:
1.了解律诗的基本特点。
2.理解诗歌的深沉感情。
3.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 “沉郁顿挫”。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
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歌创作可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前):游历吴、越、齐、赵,赴洛阳应举,不第。在洛阳遇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在长安应试,落第。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把家安置在鄜州,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等地到成都。蜀中军阀作乱,漂流到梓州。后返成都。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
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此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240多首诗篇。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
《秋兴八首》杜甫在旅居夔州时所作一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七言律诗。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之意,故名《秋兴》。
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而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杜甫的朋友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远。
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古体诗:
近体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选入课本的《杜甫诗三首》都是七言律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傍晚那急促不断的,是从高高的白帝城上传来的一片片捣衣声
白露般的秋霜使三峡两岸的枫树林衰败凋零,
巫山遮天蔽日,巫峡一带更为悲凉阴森。
狂涛卷着巨浪汹涌着向上猛扑,要吞没整个天际,
山上风云滚滚,向下猛压过来,又与阴冷的地气连成为一体。
面对今朝再开的簇簇秋菊,往事想起,让我不由得落泪伤心,
孤舟漂泊,缆绳系岸,就像拴住了我思念故园的心!
阵阵寒风里,妇女们刀剪尺量,为征战不归的丈夫催制冬衣,
使草木凋零衰败
菊花第二次开放,指过了两年
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点明景色特征和区域特征,在景物中渲染情绪,为全诗定下阴郁的感情基调。
颔联描写江间关赛惊风骇浪、萧条阴晦的景色,也表达了诗人极度不安的忧思。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描写作者即景产生的怀旧思乡的痛苦心情。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构思绵密。
尾联含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捣衣之声渲染了情思,烘托了氛围。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1、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秋景?有什么作用?
玉露 枫林——凋零衰败
巫山 巫峡——萧瑟低沉
波浪 风云——动荡不安
营造了露冷枫丹万物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伤、凄凉、愁苦的心情
2、试在颈联中找出表现诗人遭遇和心情的意象,并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尾联中“寒衣”“暮砧”含义丰富,试分析表达了哪些感情?
丛 菊 孤 舟 —— 孤独漂泊
他日泪 故园心 思乡思归
忧国忧民
寒衣 暮砧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就是街秋天的景色感悟抒怀,诗人选择了秋天里巫山巫峡特有的气象、色彩、声音,渲染了秋天萧瑟之气,烘托了诗人的忧郁之情,又以开阔的意境将这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记住这首《秋兴》,记住漫漫的风云,记住连天的波涛,记住盛开的菊花,还有回响在我们耳畔的捣衣声,还有这所有背景下的一个人——杜甫,还有这所有背景下一颗忧国思乡的心!
特点: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质朴。
鉴赏重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的写景方法,鉴赏时应主要注意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写景的方法: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写作技巧;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细笔描绘,比兴手法。
语言运用:
学会欣赏景象,体会细致的观察、捕捉和描摹
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归类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忠实于原诗,用联想和想象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力求准确。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力求具体,切忌空洞。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 “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安定愉悦闲适的心境。
检测练习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1、作者在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景物有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寺、船、钟声。
特征:秋夜幽寂清冷旷远。
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或漂泊在外的游子孤寂忧愁的思乡之情。
长久寄居他乡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咏怀古迹》
王昭君(前52年-前19年)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咏怀古迹(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xǐng)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昭君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连在一起,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貌,
月夜里,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来归。
到头来,独留下孤坟一座向着黄昏。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山村。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山谷
汉宫
北方的沙漠
认识
弹奏
诉说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1、“群山万壑赴荆门”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赏析“赴”的妙处。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以及诗人对她的同情。
4、“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故 乡 的 云 费翔
5、“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
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6、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8、昭君怨恨什么?
⑴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⑵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9、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怨恨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10、《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小 结
咏史怀古诗
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借古咏怀,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杜甫《咏怀古迹》、李商隐《马嵬》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或者直接题以古迹的名称。
怀古诗
鉴赏重点:
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史,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王安石和杜牧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贾生》就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怀古诗内容特点
1、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是批判,多借古讽今。
3、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批判统治者昏庸,不予重用。
4、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讽刺统治者昏庸腐朽。
4、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生发的,如清人刘献廷的“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敢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如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晚唐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解说:
《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昔盛今衰之情。
《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鉴赏咏史诗——四步骤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要体会意图)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写法)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学以致用(一)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思考题:
体悟感情
分析写法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胜败兴亡乃自然规律,岂是一弱女子能左右?结句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立意较深。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借景抒情、比喻
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此诗系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问题:1、前两联表现怎样的景色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表现怎样的感情?
学以致用(二)
参考答案:
1、作者用凤凰的飞去象征六朝繁华不复存在,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说吴国昔时繁华的宫殿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了坟墓,。这是对凤去台空的进一步抒写。
2、“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含蓄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表达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liáo)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两岸猿猴啼声悲哀
小洲水清沙白,鸟飞舞盘旋
无边无际的丛林枯黄的树叶萧萧飘落
滔滔不尽的长江奔腾的巨浪滚滚而来
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增添悲愁情绪
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孤独地登上荒凉的高台
苦恨世事艰难使自己霜似的鬓发日夜增多
穷困潦倒刚刚停止了消愁的酒杯
水中小陆地
回旋
远离故乡
晚年
国运和自身命运
极其遗憾
刚刚停止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人,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诗人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情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鉴赏诗歌,是鉴赏它的什么呢
意象、
情感、表达技巧、语言特色
意象是什么 意象分哪两类
凡是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描写的景和物都叫意象.意象分人物意象和景物意象两大类
.
鉴赏景物意象
1、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有何意义?如何鉴赏?
诗歌中的形象蕴含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鉴赏景物形象首先分析形象特征,再看形象特征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志向。
2、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








使人感到非常寒冷。(身心俱寒)

高天底下使人感到渺小孤单

让人听了十分悲伤
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鸟儿尚且有家可回,自己无家可归
3、首联作者的用意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凄冷、孤独、悲凉
4、颔联写了哪些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征?让人感觉怎样?
落木 =>
萧萧下
让人想起生命的短暂终结
长江 =>
不尽
无边
滚滚来
时间无穷、人生短暂渺小
5、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态?
凄凉、无奈
鉴赏景物意象
鉴赏人物意象
1、诗中哪些句子是在写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从哪里入手?
鉴赏人物形象要能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遭遇、心理、神态,及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然后通过这些描写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性格。
2、本诗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并具体谈谈。
遭遇行为
{
登 台
停酒杯
繁 霜 鬓
作 客
外 貌 :
万里 常
=>
孤独、痛苦
孤独、悲愁、凄凉
无奈、忧伤、痛苦
痛苦、无奈、愁闷、焦急、忧国忧民
<<登高>>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人客居夔州,登上高台放眼远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凉之绪.
体会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诗的沉郁与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鉴赏分析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
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1、背诵《登高》
2、自行创作律诗一首,要力求符合律诗的平仄押韵、起承转合,要求格调清新向上,不做无病呻吟。